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是行为型设计模式之一,用于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其行为。状态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在对象中使用大量的条件语句,通过将状态的逻辑转移到独立的状态类中,实现状态与行为的分离。
核心思想
将对象的状态抽象为单独的类,使得对象的行为随着其状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状态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状态切换更加灵活、清晰,且更易于维护。
组成
Context(上下文)
持有当前状态的引用,并提供行为接口以供外部调用。上下文会将请求委托给当前状态对象处理。State(抽象状态类)
定义状态对应的行为接口,具体状态类需实现该接口。ConcreteState(具体状态类)
实现抽象状态类中的行为,每个类对应一个具体状态。
优缺点
- 优点
避免了大量的条件语句或分支逻辑。
易于扩展新状态,通过新增状态类而非修改已有代码实现开闭原则。
状态切换更加灵活,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 缺点
增加了系统复杂性,需要引入多个状态类。
可能会导致类的数量增多。
// 抽象状态类
public interface OrderState {
void handle();
}
// 具体状态类:待支付
public class PendingState implements Orde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 {
System.out.println("订单处于待支付状态。");
}
}
// 具体状态类:已支付
public class PaidState implements Orde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 {
System.out.println("订单处于已支付状态。");
}
}
// 具体状态类:已完成
public class CompletedState implements Order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 {
System.out.println("订单已完成。");
}
}
// 上下文类
public class OrderContext {
private OrderState state;
// 设置状态
public void setState(Order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 调用当前状态对应的行为
public void handle() {
if (state != null) {
state.handle();
}
}
}
// 测试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rderContext context = new OrderContext();
// 设置为待支付状态
context.setState(new PendingState());
context.handle();
// 设置为已支付状态
context.setState(new PaidState());
context.handle();
// 设置为已完成状态
context.setState(new CompletedState());
context.handle();
}
}
适用场景
一个对象的行为随状态变化而变化时。
避免过多的条件分支逻辑。
状态数量较多且需要频繁切换时。
如果你对实现细节或设计场景有更多问题,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