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TA3D:统一三维医学影像分割基础模型——支持127类自动分割、交互式编辑与零样本学习的端到端解决方案,32 G 显存训练

发布于:2024-12-18 ⋅ 阅读:(10) ⋅ 点赞:(0)

VISTA3D:统一三维医学影像分割基础模型——支持127类自动分割、交互式编辑与零样本学习的端到端解决方案,32 G 显存训练

 

论文:VISTA3D: A Unified Segmentation Foundation Model For 3D Medical Imaging

代码:https://github.com/Project-MONAI/VIST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论文大纲

├── VISTA3D模型【核心创新】
│   ├── 统一化基础模型【设计目标】
│   │   ├── 自动分割支持127类【功能特点】
│   │   ├── 交互式分割【功能特点】
│   │   └── 零样本泛化能力【功能特点】
│   │
│   ├── 双分支架构【技术架构】
│   │   ├── 自动分支【组件功能】
│   │   │   ├── 共享编码器【结构设计】
│   │   │   ├── 独立解码器【结构设计】
│   │   │   └── 类别嵌入层【结构设计】
│   │   │
│   │   └── 交互式分支【组件功能】
│   │       ├── 点击提示编码【功能实现】
│   │       ├── 局部补丁处理【功能实现】
│   │       └── 歧义处理嵌入【功能实现】
│   │
│   ├── 训练策略【方法创新】
│   │   ├── 第一阶段:交互分支训练【训练步骤】
│   │   ├── 第二阶段:交互分支微调【训练步骤】
│   │   ├── 第三阶段:自动分支训练【训练步骤】
│   │   └── 第四阶段:自动分支微调【训练步骤】
│   │
│   └── 数据处理【数据创新】
│       ├── 11454个CT扫描【数据规模】
│       ├── 手动标注【数据来源】
│       ├── 伪标签生成【数据扩充】
│       └── 超体素生成【数据增强】
│
└── 应用效果【模型价值】
├── 自动分割性能超越专家模型【性能优势】
├── 交互式编辑效果优异【应用优势】
└── 零样本泛化能力强【技术优势】

理解

  1. 提出背景与问题:

主要背景:3D医学影像分割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需求

具体问题:

  • 手动分割耗时且繁琐【时间成本】
  • 现有专家模型需要为每个任务单独训练【技术局限】
  • 2D到3D的领域差距大【技术瓶颈】
  • 现有方法缺乏交互修正能力【实用性不足】
  1. 概念性质:

VISTA3D是一个统一的3D医学影像分割基础模型

性质由其架构决定:

  • 双分支设计(自动+交互)
  • 共享编码器但独立解码器
  • 超体素蒸馏技术
  1. 对比案例:

正例:VISTA3D能同时支持自动分割、交互式编辑和零样本学习

反例:SAM2虽然在2D图像分割表现优异,但直接应用于3D医学影像效果不佳

  1. 类比理解:

VISTA3D就像一个"医学影像GPS"

  • GPS可以自动导航(自动分割)
  • 允许人工调整路线(交互修正)
  • 能应对新的地点(零样本能力)
  1. 概念总结:

VISTA3D是首个统一的3D医学影像分割基础模型,通过创新的双分支架构和超体素技术,实现了自动分割、交互式编辑和零样本学习的统一。

  1. 概念重组:

“视觉分割统一体”(VISTA=Vision+Segmentation+Unified):一个能将3D医学影像进行智能视觉分析,并统一多种分割任务的系统。

  1. 上下文关联:

文章通过详细介绍VISTA3D的架构、训练策略和实验结果,证明了其作为统一基础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1. 核心规律:

主要矛盾:如何在一个模型中统一解决3D医学影像分割的多个需求

次要矛盾:

  • 计算资源受限
  • 标注数据不足
  • 领域迁移困难
  1. 功能分析:

核心功能需求:

  • 自动分割(定量:支持127个类别)
  • 交互式编辑(定性:点击响应速度快)
  • 零样本泛化(定量:比基线提升50%)
  1. 来龙去脉:
  • 起因:3D医学影像分割面临多个技术挑战
  • 发展:现有方法各有局限,需要统一解决方案
  • 创新:VISTA3D通过双分支架构和超体素技术实现统一
  • 结果:在多个数据集上达到或超越专家模型性能

这篇论文的核心创新在于提出了一个能够统一处理3D医学影像分割多种任务的基础模型,通过创新的架构设计和训练策略,实现了优异的性能表现。

1. 确认目标

构建一个统一的3D医学影像分割基础模型,实现自动分割、交互式编辑和零样本泛化能力的统一。

2. 目标-手段分析

最终目标:如何构建一个高性能的3D医学影像统一分割模型?

层层分解:

  1. 如何设计模型架构以支持多种任务?

    • 采用双分支架构
    • 共享编码器但独立解码器
    • 分别处理自动分割和交互式分割
  2. 如何提高自动分割性能?

    • 支持127个类别的分类
    • 使用类别嵌入层
    • 四阶段训练策略优化
  3. 如何实现高效的交互式编辑?

    • 点击提示编码
    • 局部补丁处理机制
    • 特殊嵌入处理歧义情况
  4. 如何获得零样本泛化能力?

    • SAM特征提取
    • 超体素生成技术
    • 蒸馏2D预训练模型知识

3. 实现步骤

  1. 数据准备:

    • 收集11454个CT扫描
    • 生成手动标注和伪标签
    • 使用超体素技术增强数据
  2. 模型训练:

    • 第一阶段:交互分支基础训练
    • 第二阶段:交互分支针对性微调
    • 第三阶段:自动分支训练
    • 第四阶段:自动分支优化
  3. 效果验证:

    • 自动分割任务评估
    • 交互式编辑效果测试
    • 零样本泛化能力验证

4. 效果展示

  • 目标:统一的3D医学影像分割模型
  • 过程:双分支架构 + 四阶段训练
  • 问题:多任务统一、性能优化、泛化能力
  • 方法:特征共享、知识蒸馏、超体素技术
  • 结果:超越专家模型性能
  • 数字:支持127个类别,在14个具有挑战性的数据集上验证

5. 领域金手指

VISTA3D的金手指是其超体素技术和双分支架构的结合:

典型案例应用:

  1. 器官自动分割:

    • 肝脏、肾脏等大器官
    • 血管等精细结构
  2. 病变区域交互式标注:

    • 肿瘤边界精确勾画
    • 小病灶的精确定位
  3. 新器官零样本分割:

    • 动物CT扫描分析
    • 罕见病变识别

这个统一框架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用同一个模型解决医学影像分割领域的多种需求,显著提高了实用性和效率。

结构分析

1. 层级结构分析

A. 叠加形态(从基础到高级)
  1. 基础层:

    • 共享编码器
    • 3D卷积网络
    • 滑动窗口推理
  2. 能力层:

    • 自动分割
    • 交互式编辑
    • 零样本泛化
  3. 应用层:

    • 临床诊断
    • 手术规划
    • 科研分析
B. 构成形态(部分到整体)
- 核心组件:
  └── 双分支架构
      ├── 自动分支
      │   ├── 类别嵌入
      │   └── MLP层
      └── 交互分支
          ├── 点击响应
          └── 局部补丁
  • 涌现能力:
    1. 精确分割
    2. 实时编辑
    3. 泛化应用
C. 分化形态(演化过程)
VISTA3D
├── 基础模型
│   ├── 2D预训练迁移
│   └── 3D架构设计
├── 功能扩展
│   ├── 自动分割
│   └── 交互编辑
└── 能力提升
    ├── 零样本学习
    └── 多任务统一

2. 线性结构分析(发展趋势)

  1. 早期:独立专家模型
  2. 中期:基础模型出现
  3. 现在:VISTA3D统一框架
  4. 未来:更强泛化能力

3. 矩阵结构分析

性能维度 \ 模型类型  | 自动分割 | 交互式编辑 | 零样本泛化
---------------------|----------|------------|------------
专家模型             |||     低
SAM类模型            |||     中
VISTA3D             |||

4. 系统动力学分析

  • 正向循环:

    1. 更多数据 → 更好的训练
    2. 更好的训练 → 更强的性能
    3. 更强的性能 → 更多应用场景
    4. 更多应用场景 → 更多数据
  • 约束因素:

    1. 计算资源
    2. 标注成本
    3. 领域差异

这种多维度的结构分析帮助我们:

  1. 理解VISTA3D的层次化设计思路
  2. 掌握其发展演进规律
  3. 定位其在技术领域的位置
  4. 理清其与其他组件的互动关系

通过这种结构化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VISTA3D的创新点和实际应用价值,也为未来的改进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全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全流程优化分析:

多题一解特征:

  • 共同特征:3D医学影像分割任务
  • 统一解法:双分支架构模型
  • 适用场景:器官分割、肿瘤检测、手术规划等

一题多解特征:

  • 自动分割:适合大批量处理,精度要求不高
  • 交互式分割:适合精确需求,允许人工干预
  • 零样本学习:适合新类别,数据稀缺情况

优化分析:

  1. 架构优化

    • 原始:独立模型分别处理
    • 改进:共享编码器设计
    • 效果: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特征利用
  2. 训练优化

    • 原始:单阶段训练
    • 改进:四阶段渐进式训练
    • 效果:平衡多任务性能
  3. 推理优化

    • 原始:全图处理
    • 改进:局部补丁机制
    • 效果:提高响应速度
  4. 输入输出示例:

医疗案例:肝脏肿瘤分割

输入:

  • 患者腹部CT扫描
  • 医生点击标注位置
  • 目标类别(如"肝脏肿瘤")

处理流程:

  1. CT图像经过共享编码器提取特征
  2. 自动分支初步分割肝脏区域
  3. 医生点击可疑区域
  4. 交互分支精确分割肿瘤边界
  5. 合并自动和交互结果

输出:

  • 精确的肝脏肿瘤分割mask
  • 可用于手术规划和治疗评估
  • 支持进一步的人工修正

这种全流程分析帮助我们理解VISTA3D不仅统一了多种分割任务,还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了整体性能和实用性。

核心模式

核心规律

  1. 统一性原则
  • 单一共享编码器处理所有输入
  • 双分支架构统一三类任务(自动/交互/零样本)
  • 四阶段训练统一优化策略
  1. 局部性原则
  • 使用128立方体补丁进行训练
  • 点击响应仅影响局部区域
  • 滑动窗口分块推理
  1. 知识蒸馏模式
  • 2D SAM → 3D超体素
  • 多数据源 → 统一特征空间
  • 专家模型 → 伪标签

重复模式消除

原始表述:

自动分支用于127类分割
交互分支用于精确编辑
零样本分支用于新类别
每个分支都有独立解码器
每个任务都需要特定训练

压缩后:

统一编码 + 双分支解码
- 自动:类别提示 → 分割
- 交互:点击提示 → 编辑
共享特征但保持任务特异性

创新要点提炼

多个创新 → 三个核心:

  1. 架构创新:共享编码+双分支解码
  2. 训练创新:超体素蒸馏+四阶段策略
  3. 应用创新:统一解决三类任务

实验假设

1. 观察不寻常现象

关键观察:

  1. 模型架构异常
  • 现象:采用双分支而非单一分支
  • 不寻常点:明明是同一个分割任务,为何要分成两个分支?
  1. 训练策略特殊
  • 现象:采用四阶段训练
  • 不寻常点:为何不能一次性训练完成?
  1. 超体素使用方式
  • 现象:用于知识迁移而非直接分割
  • 不寻常点:为何要将2D知识以这种方式转换到3D?

2. 变量分析

保持不变的因素:

  • 3D医学影像数据特性
  • 分割任务的基本要求
  • 评估指标

关键变化因素:

  1. 架构设计

    • 从单一到双分支
    • 从独立到特征共享
  2. 训练过程

    • 从同步到分阶段
    • 从单一任务到多任务
  3. 知识迁移

    • 从2D到3D
    • 从直接迁移到超体素中介

3. 假设提出

核心假设:

  1. 架构假设
  • H1:双分支结构能更好地平衡自动化和精确性
  • H2:共享编码器可以提取通用特征
  1. 训练假设
  • H3:分阶段训练能避免任务间干扰
  • H4:渐进式训练可以提升模型稳定性
  1. 迁移假设
  • H5:超体素可以作为2D到3D的知识桥梁
  • H6:间接迁移比直接迁移更有效

4. 验证结果

实验验证:

  1. 架构验证
  • 结果:双分支性能优于单分支
  • 证实:H1, H2成立
  1. 训练验证
  • 结果:四阶段训练优于一次性训练
  • 证实:H3, H4成立
  1. 迁移验证
  • 结果:零样本性能提升50%
  • 证实:H5, H6成立

结论与启示

  1. 方法论价值
  • 观察异常现象是创新的起点
  • 控制变量分析帮助定位关键因素
  • 假设验证推动技术进步
  1. 技术启示
  • 复杂问题需要多角度解决方案
  • 知识迁移需要合适的中介桥梁
  • 训练策略对模型性能至关重要

数据分析

1. 数据收集

  • 基础数据:11454个3D CT扫描
  • 标注数据:
    • 手工标注(部分数据)
    • TotalSegmentator生成的伪标签(117类)
    • SAM生成的超体素标注
  • 覆盖范围:14个具有挑战性的数据集
  • 多样性:不同器官、病变、扫描协议和患者状况

2. 规律挖掘

发现的关键规律:

  1. 数据规律

    • CT图像的3D结构特性
    • 器官边界的连续性
    • 标注的稀疏性
  2. 模型规律

    • 特征共享有效性
    • 局部响应特性
    • 任务相关性

3. 相关性分析

已知数据→未知数据的映射:

  1. 特征相关
  • 已知:2D预训练模型的知识
  • 未知:3D医学影像的特征
  • 桥接:超体素技术进行知识迁移
  1. 任务相关
  • 已知:自动分割结果
  • 未知:精确边界位置
  • 桥接:交互式点击响应
  1. 类别相关
  • 已知:已支持的127个类别
  • 未知:新类别的分割
  • 桥接:零样本学习能力

4. 数学模型建立

核心数学模型:

VISTA3D = f(I, P, C)

其中:
I = 输入3D影像
P = 点击坐标 (px, py, pz)
C = 类别索引 {1...127}

模型包含:
E = 共享编码器
Da = 自动分支解码器
Di = 交互分支解码器

输出:
Y = {
  Da(E(I), C) for 自动分割
  Di(E(I), P) for 交互分割
}

验证指标:

  1. 自动分割:Dice分数
  2. 交互分割:点击响应准确率
  3. 零样本能力:新类别泛化性能

这种系统性的数据分析方法帮助研究者:

  1. 有效组织大规模医学影像数据
  2. 发现数据和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构建统一的数学模型框架
  4.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泛化能力

解法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为左右两部分(a)和(b):

(a) 工作流程展示:

  • 左侧绿圈:支持127类的自动分割流程
  • 右侧蓝圈:新类别的零样本交互式分割流程
  • 医生可以检查结果并进行编辑
  • 展示了VISTA3D如何处理已知和未知类别的完整工作流

(b) 模型架构展示:

  • 共享的3D编码器作为主干网络
  • 上方自动分支:处理类别提示
  • 下方交互分支:处理点击坐标
  • 合并模块:用于集成两个分支的结果

1. 逻辑拆解

技术公式:
VISTA3D = 共享编码器 + 双分支解码器 + 超体素知识蒸馏
问题:

3D医学影像分割需要同时满足自动化、精确性和泛化性

与同类区别:
  • 传统方法:单一任务专用模型
  • VISTA3D:统一框架多任务处理
子解法拆解:
  1. 特征共享解法
  • 特征:3D医学影像的多尺度特征
  • 方法:共享编码器提取通用特征
  • 原因:不同任务共享基础视觉特征
  1. 任务分离解法
  • 特征:不同任务的特定需求
  • 方法:双分支独立解码器
  • 原因:自动分割和交互式编辑需求不同
  1. 知识迁移解法
  • 特征:2D预训练模型的知识价值
  • 方法:超体素技术蒸馏
  • 原因:需要将2D知识迁移到3D场景

举例:肝脏肿瘤分割

输入:CT扫描
↓
共享特征提取
↓
自动分支:粗略定位肝脏区域
交互分支:精确标注肿瘤边界
↓
输出:精确分割结果

2. 逻辑结构

VISTA3D
├── 特征提取
│   └── 共享编码器(基于通用特征)
├── 任务处理
│   ├── 自动分支(基于类别提示)
│   └── 交互分支(基于点击提示)
└── 知识迁移
    └── 超体素蒸馏(基于2D→3D映射)

3. 隐性方法

发现的隐性关键步骤:

  1. 局部补丁机制
  • 描述:仅处理点击周围128立方体区域
  • 意义:提高响应速度和精确度
  1. 歧义处理机制
  • 描述:特殊嵌入处理重叠区域
  • 意义:解决类别混淆问题

4. 隐性特征

识别的隐性特征:

  1. 数据依赖性
  • 表现:模型性能与训练数据质量强相关
  • 影响:需要高质量的标注数据
  1. 计算复杂度
  • 表现:3D处理需要大量计算资源
  • 影响:限制实时处理能力

5. 局限性

  1. 技术局限:
  • 计算资源需求高
  • 实时性能有限
  • 依赖高质量标注
  1. 应用局限:
  • 新类别泛化能力有限
  • 复杂场景可能需要多次交互
  • 对输入图像质量敏感
  1. 扩展局限:
  • 难以处理超大规模数据
  • 跨模态迁移能力待验证
  • 临床实践需要进一步验证

提问

为什么医学图像分割需要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

根据论文,统一框架的必要性来自以下几点:

  • 降低工程复杂度:避免为每个任务训练专门的模型
  • 数据效率:共享特征学习可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标注数据
  • 临床实用性:一个模型可以处理自动分割、交互式编辑和新类别分割
  • 资源优化:减少部署和维护多个模型的成本

在面对自动分割和交互式分割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需求时,VISTA3D是如何平衡的?

VISTA3D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平衡:

  • 共享编码器:保证特征提取的一致性
  • 独立解码器:允许任务特定的优化
  • 合并机制:使用算法1来智能融合自动和交互式结果
  • 局部补丁:实现高效的交互式编辑

作者为什么选择双分支结构而不是三分支或单分支结构?

双分支结构的选择基于:

  • 功能互补:自动分支处理大规模分割,交互分支处理精确编辑
  • 架构简洁:避免三分支带来的额外复杂度
  • 效率考虑:单分支难以同时满足自动化和交互式需求
  • 特征共享:允许两个任务共享基础特征同时保持独特性

超体素技术在知识迁移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不直接使用2D预训练模型的知识?

超体素技术作用:

  • 知识桥梁:将2D SAM的知识迁移到3D空间
  • 特征保持:保留空间连续性和边界信息
  • 数据增强:提供额外的训练信号
  • 泛化能力:帮助模型理解通用的物体边界和结构

四阶段训练策略的必要性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一次性完成训练?

四阶段训练解决了以下问题:

  1. 交互分支基础训练:建立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
  2. 交互分支微调:改善对罕见类别的响应
  3. 自动分支训练:学习类别特定的分割能力
  4. 自动分支微调:优化对不平衡类别的处理

当我们说模型具有"零样本能力"时,这个能力的本质是什么?

零样本能力源于:

  • 超体素知识迁移:从2D预训练模型获取通用语义理解
  • 点击提示机制:允许用户指导新类别的分割
  • 特征泛化:学习到的特征可以泛化到未见过的类别
  • 交互式反馈:允许实时调整和优化

共享编码器的设计理念背后有什么深层考虑?

共享编码器设计基于:

  • 特征复用:基础视觉特征对多个任务都有用
  • 计算效率:避免重复的特征提取
  • 知识整合:统一处理不同来源的知识
  • 模型压缩:减少参数数量

为什么要在交互式分割中采用局部补丁机制?这与全局处理相比有什么优势?

局部补丁处理的优点:

  • 响应速度快:只处理点击周围区域
  • 内存效率高:避免处理整个体积
  • 精确性好:专注于需要修正的区域
  • 交互友好:提供即时反馈

模型设计中的哪些部分反映了对实际临床需求的考虑?

临床考虑体现在:

  • 自动批处理能力:支持大规模筛查
  • 交互式修正:允许医生精确调整结果
  • 快速响应:局部补丁机制提供实时反馈
  • 新类别支持:应对罕见病例的能力

如果让你重新设计这个模型,你会做出什么改变?为什么?

潜在改进方向:

  • 引入注意力机制:更好地处理长距离依赖
  • 强化学习优化:改进交互策略
  • 跨模态融合:集成其他医学影像模态
  • 轻量化设计:降低计算资源需求
  • 不确定性估计:提供分割可信度评估

在2D到3D的知识迁移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医学图像中不同切片间的视觉表现差异很大,同一器官在不同切面上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从维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把2D知识直接应用到3D场景时,可能会丢失什么信息?

直接应用2D方法会丢失:

  • 体素间的空间连续性信息
  • 器官的完整3D形态信息
  • 跨切面的解剖结构关联信息

超体素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传统的像素/体素有什么本质区别?

超体素本质是结合了:

  • SAM的高级语义理解能力
  • 3D空间的局部一致性
  • 多视图的特征融合

如果不使用超体素技术,你能想到其他可能的知识迁移方式吗?

论文在相关工作中提到了其他方法:

  • SAM3D:逐片提取3D体积特征
  • SAM adapters:添加轻量级3D适配器模块
  • 直接在3D数据上微调SAM

但论文指出这些方法都存在性能限制。

在医学影像领域,为什么空间连续性如此重要?

  1. 医学需求
  • 器官是连续完整的3D结构
  • 诊断要求跨切片一致性
  • 手术规划需要完整3D信息
  • 病变追踪需要空间连贯性
  1. 技术挑战
  • 2D切片分割可能产生不连续
  • 不同切片间存在强相关性
  • 单切片缺乏上下文信息
  • 器官边界模糊需要3D上下文

从计算效率的角度来看,超体素技术带来了什么优势?

  1. 知识桥接
  • 将2D预训练知识映射到3D空间
  • 保持语义信息的同时获取3D结构
  • 提供自然的分割边界
  • 降低标注需求
  1. 计算效率
  • 减少冗余计算
  • 降低内存占用
  • 加速训练和推理
  • 支持局部处理
  1. 特征整合
  • 捕获局部相似性
  • 保持边界信息
  • 聚合空间关系
  • 提升泛化能力

为什么作者选择了SAM作为2D知识的来源?是否有其他选择?

  1. 选择SAM的原因
  • 大规模预训练(11M图像)
  • 强大的通用理解能力
  • 优秀的边界感知能力
  • 交互式分割能力
  1. 其他可能选择
  • CLIP:强大的视觉-语言理解
  • Mask2Former:通用分割能力
  • nnUNet:医学影像专长
  • 混合多个模型知识
  1. SAM的独特价值
  • 超体素生成更自然
  • 交互式设计契合需求
  • 零样本能力强
  • 分割质量高

超体素是否存在某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会如何影响模型的性能?

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如何确保不会丢失重要的医学特征信息?

这种知识迁移方法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为什么?

为什么空间连续性如此重要?超体素技术带来了什么优势?

选择了SAM作为2D知识的来源?是否有其他选择?

SAM 做 MRI 还可以,做 超声 不咋地,所以,SAM 提取的 超声特征图 也不咋地

超体素是否存在某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会如何影响模型的性能?

使用supervoxel方法从SAM迁移2D知识到3D。这种方法相比直接在3D数据上训练,究竟获得了哪些优势?又损失了什么?

使用随机初始化的类别嵌入比使用CLIP文本嵌入效果更好。这个发现似乎违反直觉,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在三个视图上分别进行特征提取,然后组合,这样真的能捕捉到3D空间的完整信息吗?

VISTA3D的一个关键创新是使用supervoxel方法从SAM中提取2D知识并应用到3D场景。

具体来说,这种知识迁移是通过在三个视图(轴向、冠状、矢状)上生成特征图,然后进行3D supervoxel算法来实现的。

问题是:这种模拟人眼的观察,从2D到3D的知识迁移方法真的能保留SAM模型中最有价值的"理解力"吗?

 

3D supervoxel生成方法中,直接将三个视图的特征相加:F3D ← FA + FC + FS。这种简单的相加操作: 如何处理不同视图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信息? 当三个视图的特征质量不一致时,这种简单相加会不会反而带来性能损失?

 

在训练时使用了128立方的图像块进行patch训练。但医学图像中的一些关键结构可能跨越多个patch:在推理时使用sliding window,如何保证cross-patch的语义一致性?特别是对于那些跨越patch边界的器官?不同patch之间的预测结果如何平滑过渡?

 

在训练时使用了128立方的图像块进行patch训练。但医学图像中的一些关键结构可能跨越多个patch:在推理时使用sliding window,如何保证cross-patch的语义一致性?特别是对于那些跨越patch边界的器官?不同patch之间的预测结果如何平滑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