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逐渐延伸到各行各业中,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十分的便利,图书馆借阅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图书信息、图书借阅、归还的管理发展和服务水平有显著提升。 本文拟采用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Asp.net语言进行开发,后台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信息管理,设计开发的图书馆借阅系统。通过调研和分析,系统拥有管理员、用户两个个角色,主要具备登、注册、个人中心、用户管理、图书类型管理、图书信息管理、图书借阅管理、图书归还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将纸质管理有效实现为在线管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概 述
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线上管理网站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图书借阅系统将人们的时间需求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架起一座桥梁,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图书借阅系统主要为人们提供系统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以提高人们的愉悦感。 1.1 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必需品,人们通过因特网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和各行各业进行关联,图书借阅系统也不例外。 图书借阅系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步入了实用技术阶段,由于图书管理的工作大部分为高重复度的查找,借阅信息的记录。这些工作耗费了大量人力资源又很容易出现细小的差错。这些问题恰恰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解决,只是碍于技术条件限制,图书借阅系统的发展比较迟缓。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图书借阅系统迎来了革命性变革,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据库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和因特网也都趋于成熟稳定。这为实现图书借阅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这次变革使图书借阅系统的重心转移到图书管理的角度上,用关系型数据库处理几乎所有与图书有关的数据。设计界面化、报表工具生成和信息分析工具的信息共享使得图书管理人员脱离了日常工作,有更多精力长远规划图书管理政策和系统维护。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面对浩如烟海的藏书和高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工作人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失误,而改正失误的成本也相当高。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图书的出现,多媒体图书馆的出现,这些都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1]。图书借阅系统作为计算机应用,适合做单一重复的操作,对高速发展的技术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只需要维护更新得当,大大的降低了人力成本。图书借阅系统有以下几个特性:
(1)高自由度:图书借阅系统是一种人性化设计的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来添加不同功能的组件和界面,让图书借阅系统更加的符合操作者的使用习惯,提供更多的便利功能。
(2)知识的展现形式更丰富:脱离了纸的约束,使得图书的内容可以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还可以包括音频图书、动画视频类的图书,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学习的效果更加高效。
(3)高检索率:传统图书馆的图书检索也需要系统的支持,不过纸质载体的体积大,占地面积广,复原困难等问题,就算检索到了位置,也会出现找不到资源的情况,图书借阅系统可以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能储存的资料也没有空间的限制,即搜即读,大大的提高了资源搜索效率。
(4)节省资源:传统图书馆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对图书进行编辑管理,为图书加上目录卡片,书根卡的材料,需要占地很大面积建立藏馆。传统图书又非常脆弱,需要干燥通风,防火防水,减少翻折等诸多约束条件,费人,费时,费力。而图书借阅系统这些缺陷都没有,还节省了大量资源。 图书借阅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图书管理的效率,可以精确查询预库 存状态和存储区域,可以提供一些电子图书在线阅读功能。这将惠及广大借阅者,更快、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为现代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软件支持[2]。
1.3 研究内容
(1)调研: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调查该课题的参考资料。 (2)系统需求分析:对参考资料分类整理,设想需求与功能,再研究实现功能所需的开发工具、技术、数据库等。 (3)系统概要设计:设计功能模块、流程、数据库模型、表与字段间的关系等。 (4)系统实现:对系统用户以文字加截图的形式进行精细化分解。 (5)系统测试:测试的作用和好处,测试的具体操作步骤,分析需求与测试结果是否一致。
1.4 本文的结构 本论文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其包含课题背景及意义,现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所使用开发工具的描述等信息。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系统的开发技术。
第三章,先讲述功能需求分析,再讲述系统可行性分析和流程图的设计。
第四章,是系统设计原理,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
第五章,详细讲述每个界面的正确操作步骤。
第六章,该章讲述了测试的目的以及测试过程及用例。 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包括致谢和参考文献等内容。
开发工具及技术介绍
此次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架构由B/S结构、Net语言介绍和MySQL数据库,是本系统的关键开发技术,对系统的整体、数据库、功能模块、系统页面以及系统程序等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规划。 2.1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是一款非常强大的编程工具软件,它主要使用的语言非常广泛,最为代表性的有C语言、C++、C#等等。Visual Studio系列有单独面向微软系统的产品,也有仅面向苹果系统的产品,也有可跨平台性的Visual Studio Code等产品,Visual Studio最新版本为2022版[5]。它官方主打更快、更可靠的IDE的标语,是作为世界优秀的IDE之一。该工具对软件开发人员是有很大福利的,例如它会自检变量名称、函数、代码类型,以及友好提示,会为用户提供正在编写代码的提示信息,从而能帮助开发人员更快、更准确的完成代码开发。虽然Visual Studio现已更新到2022版,但本次开发是使用Visual Studio2019版本,2019相对于最新版本稳定性更好,虽然兼容性不及,但是针对于信息类管理系统,已经足够能满足使用需求。
2.2 Net语言简介
WPF技术只是NET中的一种, NET是微软对外发布的一个开源的、可跨平台的、免费的开发者平台,开发者可以创建多种多样的应用程序,也可以使用多种开发语言,面向不同的平台。NET Framework已经推出最新版本NET 5或以上更高的版本,支持更全面的技术[6]。由于NET和Windows系统都是由微软推出,所以Windows系统里都会有.NET环境,就像Java的虚拟机一样,为语言跨平台提供了帮助。电脑本机安装的Windows系统版本越高,自带的NET Framework版本也越高,对于WPF的应用程序的界面效果越友好。Visual Studio 2019以上的版本都支持创建该版本以上的解决方案。 2.3 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库 SQL SERVER,全名Microsoft SQL Server,也是微软公司推出的数据库平台,它始于三家公司共同研发面市的平台,但是后期独立与优化,增加了许多先进的功能,在天时地利的因素下,使它在数据库管理工具圈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也被应用在各行各业的信息管理软件中[8]。它有很多优秀的功能,数据库引擎、事务处理等,最新版的内存技术的改进,云整合的新技术发展,还支持本地数据库的数据和日志文件存在云虚拟器上。它对数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可创建数据库、表、字段、类型、关联、视图等等可视化的数据关系,它作为开发工具,还可为开发人员建立安全、快速、扩展性强的数据库。它的优点很多,相对缺点也很多,但作为研发本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工具已经绰绰有余。
系统整体功能图
系统前台界面图
图书信息详情界面图
图书借阅界面图
个人中心界面图
后台登录界面图
管理员功能界面图
用户功能界面图
部分数据库表
字段名称 |
类型 |
长度 |
字段说明 |
主键 |
默认值 |
id |
bigint |
主键 |
主键 |
||
addtime |
timestamp |
创建时间 |
CURRENT_TIMESTAMP |
||
title |
varchar |
200 |
标题 |
||
introduction |
longtext |
简介 |
|||
picture |
varchar |
200 |
图片 |
||
content |
longtext |
内容 |
字段名称 |
类型 |
长度 |
字段说明 |
主键 |
默认值 |
id |
bigint |
主键 |
主键 |
||
addtime |
timestamp |
创建时间 |
CURRENT_TIMESTAMP |
||
tushubianhao |
varchar |
200 |
图书编号 |
||
tushumingcheng |
varchar |
200 |
图书名称 |
||
tushuleixing |
varchar |
200 |
图书类型 |
||
tupian |
longtext |
4294967295 |
图片 |
||
jianshu |
varchar |
200 |
简述 |
||
zuozhe |
varchar |
200 |
作者 |
||
shuliang |
int |
数量 |
|||
chubanshe |
varchar |
200 |
出版社 |
||
xiangqing |
longtext |
4294967295 |
详情 |
结论
本系统将采用采用Visual Studio2019版本为该系统的开发工具,Asp.net 语言进行开发。系统从选题开始,共经历了搜集选题背景信息和选题目的及意义的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需求分析的整理,数据库的模型和表的设计,具体代码的实现。 通过调研和分析,该系统的用户一共分为两个,分别是管理员和用户,功能设计为登录/注册、图书类型管理、图书信息管理、图书借阅管理、图书归还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该系统从设计和实现,再到系统的测试,每个环节都一一学习,每个环节都顺利完成。其实,在配置系统的开发工具时,就已遇到各种问题,但在导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都已顺利的解决。本系统有诸多功能都不够完善,希望日后技术和经验都更丰富的情况下,能完善系统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