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器架构 --- AI如何重构汽车产业

发布于:2025-04-11 ⋅ 阅读:(53) ⋅ 点赞:(0)

我是穿拖鞋的汉子,魔都中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电子工程师。

老规矩,分享一段喜欢的文字,避免自己成为高知识低文化的工程师:

周末洗了一个澡,换了一身衣服,出了门却不知道去哪儿,不知道去找谁,漫无目的走着,大概这就是成年人最深的孤独吧!
旧人不知我近况,新人不知我过往,近况不该旧人知,过往不与新人讲。纵你阅人何其多,再无一人恰似我。

时间不知不觉中,来到新的一年。2025开始新的忙碌。成年人的我也不知道去哪里渡自己的灵魂,独自敲击一些文字算是对这段时间做一个记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背景信息

汽车行业早已将汽车视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终端载体,“AI定义汽车”的理念正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汽车行业在经历电动化浪潮后,已全面迈入智能化时代。”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12月20日开幕的大军山·智能汽车科技大会(2024)上表示,“这一‘全面’意味着,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可能远超电动化,未来一两年内,‘不智能的汽车’或将难觅踪迹。”

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

张永伟认为,AI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与应用,正为汽车智能化进程带来颠覆性变革。过去,互联网技术或半导体技术是驱动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力量;而如今,行业已达成共识:AI技术才是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支点,“剖析智能汽车底层技术,必须立足人工智能视角”。

从智能驾驶(智驾)领域来看,AI已重构技术路线图。张永伟指出,部分企业曾凭借先发优势或成熟技术路线在智驾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新一代智驾技术正迅速颠覆传统格局。短短数年间,AI已推动智驾技术方向发生根本性转变。

此外,AI技术还催生了大量创新应用与用户体验升级,使汽车从“工具”向“伙伴”进化。其渗透范围覆盖人机交互、安全服务、车内环境优化等全领域,真正实现了“由内而外”的智能化变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车企都试图在“AI定义汽车”这条赛道上抢跑。

长安汽车首席智能驾驶技术官陶吉提出,AI给汽车带来了新生命,车企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车企有“AI定义汽车”的数据,另一方面,主机厂也天然有从整车角度定义“AI定义汽车”的优势。

陶吉强调,AI赋能了汽车的同时,汽车也将赋能AI,“目前汽车是唯一标准化的、能够承载AI大模型的物理世界的载体,当然未来可能有更多机器人的形态、具身智能的形态,但今天,必须要先在已经大规模存在的标准化载体上走通一套技术路线。”

东软睿驰总裁兼CTO杜强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车企正在集中精力投入自动驾驶和人车交互,这是目前最为彰显车企独特性、竞争性的要素。车企目前都在加大投入、要牢牢占据“AI定义汽车”这条赛道。

关于AI在车内应用的终极形态,他表示,更看重AI在提升效率和体验方面的作用。至于AI的发展拐点,杜强认为,按照当前的算力增长速度,到2034年有望实现对人脑每个蛋白质的固体仿真算力,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智力水平。尽管这一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

“我个人对于人工智能在车内应用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并期待在未来不晚于2034年的时间点上,看到AI技术以更加成熟、成本更低的形式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杜强说。

从拼功能到拼能力,AI或将重构产业格局

在业内人士看来,AI技术的融入,在加速汽车智能化的同时,也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将重构汽车产业。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在演讲中表示,随着汽车工业和AI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和研发范式将迎来重大变革,产业竞争格局也会因此加快重构。

他预计,今年全年智能网联汽车的销售将超过1700万辆,渗透率也会超过60%;到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值增量为2.58万亿元,其中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增产值会达到2.03万亿。

展望未来,尤峥指出,以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成为驱动汽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汽车产业正在形成以AI解决方案为核心,以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和多模态人机交互为主要牵引力,以智能操作系统、智能底盘提供关键支撑的创新生态体系,这对车企加快重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陶吉表示,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很多新技术范式会发生变化。例如,车主开车旅游时想拍一张车外风景照,这就要求车辆综合分析当前场景,保持当前车道不变道、平稳驾驶的情况下,降下车窗让用户拍照,这需要通过“中央大脑”端到端控制,同时还要权衡决策模块,判断所有这些动作是否安全;结束后车辆获得用户反馈还要恢复正常行驶。

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也提到,在AI定义汽车的时代,整个产品其实要经历从功能到能力的演进。

“之前大家拼的是功能,我有哪些功能、你没有哪些功能,例如我有个城市NOA、你只有高速NOA……未来这些功能的差别会越来越小,甚至大家全都有。但是在AI时代,大家都有的前提下,还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这个‘好不好’其实就是要看你的能力好不好。”

二、技术维度

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AI技术正在以深度融合的方式重构汽车产业,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的全面进化。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深刻影响了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研发流程、用户体验和生态体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AI如何重构汽车产业:

1、技术架构的重构:从分布式ECU到中央计算平台

硬件架构升级

传统汽车采用分布式电子控制单元(ECU)架构,功能模块分散,难以实现高效协同。AI技术推动汽车硬件向中央计算平台+区域控制器的集中式架构演进。例如,特斯拉的HW3.0芯片通过统一算力平台实现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的高度集成。

域控制器(如自动驾驶域、座舱域)的出现,使得AI算法能够更高效地调度传感器、执行器,实现跨域协同。

软件定义能力增强

AI技术加速了汽车软件的迭代速度,OTA(空中升级)成为标配。通过云端训练的AI模型可实时推送至车辆,优化驾驶策略、提升用户体验。

例如,小鹏汽车通过AI算法优化NGP(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使变道成功率提升30%。

2、研发模式的重构:数据驱动的闭环开发

仿真测试与数据闭环

AI技术使汽车研发从“物理测试为主”转向“数字孪生+AI仿真”。例如,通过生成式AI构建虚拟测试场景,可覆盖99%以上的极端工况,大幅降低实车测试成本。

特斯拉利用AI大模型对200亿英里真实驾驶数据进行分析,持续优化FSD(完全自动驾驶)算法。

用户共创与个性化开发

AI技术使汽车能够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功能迭代。例如,蔚来汽车通过用户语音交互数据训练NIO AI,使语音助手日均交互次数突破1000万次。

3、用户体验的重构:从工具到智能伙伴

智能座舱的进化

AI技术推动座舱从“功能集成”向“场景智能”转变。例如,理想汽车通过多模态AI大模型实现“空间交互2.0”,用户可通过语音、手势、眼神等自然方式控制车辆。

情感化交互成为新趋势,AI能够识别用户情绪并主动调节座舱环境(如温度、灯光、音乐)。

自动驾驶的普及

AI技术加速L2+至L4级自动驾驶的落地。例如,华为ADS 3.0通过“端到端”AI架构,实现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覆盖全国45000+城乡镇。

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通过AI算法持续优化,例如Waymo将事故率降低至人类驾驶员的1/10。

4、商业模式的重构:从卖车到卖服务

软件订阅与增值服务

AI技术使汽车成为“移动数据中心”,软件订阅成为重要收入来源。例如,特斯拉FSD订阅服务贡献了公司20%的毛利率。

蔚来汽车通过NIO Life等生态服务,构建“车-家-生活”全场景闭环。

出行即服务(MaaS)

AI技术推动汽车从“资产”向“服务”转变。例如,百度Apollo与一汽红旗合作推出Robotaxi,通过AI调度系统实现每车每日20单以上的运营效率。

5、生态体系的重构:跨界融合与开放创新

AI芯片与硬件生态

英伟达、高通、地平线等芯片厂商通过AI专用芯片(如Orin、Thor)重构汽车硬件生态。例如,英伟达DRIVE Thor芯片算力达2000TOPS,支持L5级自动驾驶。

软件与算法生态

华为、Momenta等企业通过AI算法开放平台,赋能传统车企。例如,Momenta的“飞轮式L4”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落地。

数据与云服务生态

阿里云、腾讯云等企业通过云端AI能力支持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例如,阿里云为小鹏汽车提供每秒百万级的数据处理能力,支撑其自动驾驶训练。

6、产业挑战与未来展望

技术挑战

AI算法的可解释性、安全性(如对抗攻击防御)、伦理问题(如自动驾驶责任归属)仍需突破。

产业协同

汽车、科技、能源、交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政策与标准支持。例如,中国“车路云一体化”战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

未来趋势

端到端AI架构:特斯拉FSD V12的“世界模型”代表自动驾驶技术从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具身智能:AI技术将使汽车具备“身体智能”,如自适应底盘、主动安全系统等。

AI原生汽车:未来汽车可能从设计之初即围绕AI能力构建,彻底颠覆传统汽车开发流程。

结语

AI技术正在以“算力+算法+数据”为核心驱动力,重构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从硬件架构到软件生态,从用户体验到商业模式,AI的全面渗透将推动汽车产业进入“智能汽车2.0”时代。未来,汽车将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的智能空间、能源节点和数据终端,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AI对汽车产业的重构本质上是将汽车从"功能机"变为"智能体",其影响深度远超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这场变革的终局可能是:汽车产业80%的价值将来自AI驱动的数据服务,而非传统硬件制造。车企必须重新定位为"AI公司",否则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搁笔分享完毕!

愿你我相信时间的力量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