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风机87%的非计划停机,30多个专用模型为何束手无策?
一套通用大模型如何实现轴承、齿轮、转子“一站式”健康管理?
一、行业痛点:风机运维深陷“碎片化泥潭”
1.1 87%停机故障由多部件引发
齿轮断裂、轴承磨损、电机短路……风电故障如同“并发症”,而传统模型却是“专科医生”——仅能诊断单一部件。
1.2 华电电科院的运维困局
华电电科院为206个风场、超1万台机组开发30多个专用模型,却因设备型号、工况差异无法协同,比如:
(1)内蒙古风场模型无法适配新疆高原机组。
(2)振动诊断系统读不懂SCADA温度告警。
(3)每新增一款风机需重建模型。
“模型越做越多,效率越来越低” 成为行业共同难题。

二、技术破局:通用大模型的“三把手术刀”
西安交大雷亚国团队提出智能运维大模型,借鉴ChatGPT思想打造工业级“全科医生”,关键技术突破有以下几点:
2.1 数据统一:让振动、电流说同一种“语言”
(1)角度域重采样
将时域信号转为转速无关的阶次谱,解决变转速导致频率偏移。
(2)幅值-分布分离:
分布信息 → 反映健康状态(如故障特征)。
幅值信息 → 反映退化程度(如磨损进度)。
2.2 模型架构:诊断与预测双脑协同
(1)健康信息单元:提取故障部件(PT)、类别(HS)、位置(FL)至专用词元。
(2)退化信息单元:堆叠历史RUL词元,预测剩余寿命(PRED)。
(3)下游任务联动:四类词元交互输出监测、诊断、预测结果。
2.3 多标签二元编码:精准定位复合故障
抛弃传统独热编码,支持多故障并发诊断。比如:
### 故障场景:齿轮箱同时发生磨损(W)+断齿(BT)时,模型输出:
故障部件G=1, 故障类别W=1/BT=1, 故障位置GS=1

三、效果验证:小样本实现高精度跨场景迁移
3.1 验证结果
在17个故障数据集+4个全寿命数据集上验证,核心性能碾压专用模型
3.2 多任务协同:1+1>2效应
(1)诊断辅助预测:加入故障数据训练后,寿命预测误差降低50%。
(2)预测优化诊断:通过退化轨迹学习,新场景诊断准确率提升13%。
3.3 场景扩展能力
场景 |
适配方案 |
效果 |
---|---|---|
小样本 |
5个样本微调 |
诊断准确率提升6.7% |
新增故障 |
冻结基底+扩展分类器 |
齿轮/转子诊断>90%准确率 |
无标签迁移 |
MMD分布对齐 |
诊断准确率提升12% |
四、工业价值:从“百模大战”到“一统江湖”
4.1 成本直降
避免每台风机定制开发模型,运维系统开发效率提升80%。
4.2 落地场景
(1)风电:兼容双馈/半直驱等12类陆上风机、7类海上风机。
(2)延伸至核电、航空发动机等高价值装备。
华电电科院工程师实测反馈:
“过去诊断轴承需调取振动模型,预测寿命需启动另一套系统。现在输入原始数据,3分钟输出全链路健康报告。”
五、未来展望:运维大模型的“三阶进化”
5.1 任务扩展
集成维护决策模块,形成“监测-诊断-预测-决策”闭环。
5.2 模态融合
接入温度、油液、噪声等多源传感器。
5.3 人机交互革命
(1)传统:在软件界面点选参数。(是否会被淘汰?)
(2)未来:语音询问“3号风机左轴承还能运行多久?”(现在看是不是有点魔幻?)
(3)结合ChatGPT生成诊断报告与维护建议。(更期待机械版DeepSeek!)
### 论文推荐:
《面向机械设备通用健康管理的智能运维大模型》,DOI:10.3901/JME.2025.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