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List剖析

发布于:2025-07-06 ⋅ 阅读:(17) ⋅ 点赞:(0)

LinkedList是List家族除ArrayList之外最为常用的另一成员,今天一文彻底搞懂LinkedList。

底层数据结构

LinkedList底层是一个双向链表:

transient Node<E> first;
transient Node<E> last;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数据存储在Node对象的item中,并保留指向上一节点、下一节点的对象。

再为整个LinkedList定义首节点first,尾结点last,方便对LinkedList的正向或逆向访问。

LinkedList的容量

不使用数组存储数据,所以不存在容量的概念,可以无限存入。

数据存入

add(E e)/addlast(E e):追加数据到链表尾部。
addfirst(E e):追加数据到链表头部。
push(E e):压栈,等同于addfirst。
add(int index, E element):追加数据到链表指定位置。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追加集合c中的所有数据到链表尾部。
addAll(int index,Collection<? extends E> c):追加集合c中的所有数据到链表指定位置。

获取数据

contains(Object o):判断链表是否包含目标对象。
peek():获取链表第一个对象,并且不从链表中移除对象(不出栈)。
get(int index):获取指定位置对象。
pop():获取链表第一个数据并出栈。
removeFirst():等同于pop。

get方法的时间复杂度?

不读源码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先猜测一下LinkedList获取指定位置元素的get(int index)方法的时间复杂度。LinkedList是一个双向列表,获取指定位置元素的唯一方法就是遍历,理论上的时间复杂度就是O(n),n是列表长度。

我们看一下源码:

  public E get(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return node(index).item;
    }

Node<E> node(int index) {
        // assert isElementIndex(index);

        if (index < (size >> 1)) {
            Node<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x = x.next;
            return x;
        } else {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x = x.prev;
            return x;
        }
    }

node(int index)方法其实还是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提高了下遍历的性能:判断index是出于列表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出于前半部分则从表头first开始遍历,处于后半部分就从表尾last遍历。所以严格说LinkedList的get(int index)方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2),虽然O(n)和O(n/2)在表述上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通过读源码知道这个细节,在你自己的应用中如果有类似场景的话,你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虽然并非并非显著)提高性能。

transient 关键字

可以看到LinkedList的属性size、first、last的定义加了关键字transient ,顺便简单了解一下transient 的作用。

个人认为transient 其实可以忽略,因为对代码运行逻辑没有任何影响,一般情况下,对性能也没有太大影响。transient 关键字只在序列化及反序列化时生效:序列化的时候忽略transient 关键字修饰的字段,他们不会被序列化,从而节约序列化过程中的时间和存储空间开销。所以我们其实可以猜测使用transient 关键字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些字段在序列化的时候不需要包含,那么,一定是通过现有的已序列化的其他数据、在反序列化的过程中可以计算出来。

检查下LinkedList的:

private void writeObject(java.io.ObjectOutputStream s)
        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
        // Write out any hidden serialization magic
        s.defaultWriteObject();

        // Write out size
        s.writeInt(size);

        // Write out all elements in the proper order.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x = x.next)
            s.writeObject(x.item);
    }

    /**
     * Reconstitutes this {@code LinkedList} instance from a stream
     * (that is, deserializes it).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rivate void readObject(java.io.ObjectInputStream s)
        throws java.io.IOException,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 Read in any hidden serialization magic
        s.defaultReadObject();

        // Read in size
        int size = s.readInt();

        // Read in all elements in the proper order.
        for (int i = 0; i < size; i++)
            linkLast((E)s.readObject());
    }

在反序列化(readObject方法)的过程中,size和first、last都会被计算出来。

总结:由于LinkedList是双向链表结构,实现了Deque接口,提供了一系列非常方便的队列操作方法,所以,如果有类似比如先进先出、先进后出等队列操作需求的场景,LinkedList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