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一款定位“低价”的MacBook,售价可能低于800美元(约合人民币5800元),采用的是A18 Pro芯片,也就是未来iPhone 16 Pro同款的“手机芯片”,而不是现有的M系列。这款产品预计主打中低端市场,机身也可能采用塑料或类似材质,设计风格类似于iPhone SE或iPad Air。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苹果要走性价比路线了?但这件事如果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其实是苹果在精准狙击一个“时间窗口”:Windows 10 的用户正在寻找去留的选项。
微软原本计划在2025年10月终止对Windows 10的支持,尽管近期宣布可以免费再延长一年,但这背后是大量老旧电脑用户无法升级Win11,这些用户未来必须做出选择:是升级硬件、换Win11系统,还是考虑“另一个生态系统”?
苹果显然希望借这波“Win10难民潮”,拉一批新用户进来。
根据现有信息,它可能会采用 A18 Pro 芯片——也就是未来 iPhone 16 Pro 使用的 SoC,性能接近甚至优于初代 M1 芯片的Mac电脑,同时A18 Pro还有更高的能效比更长的续航时间。外壳可能也将首次采用非金属材质,比如塑料或复合复合材料设计,降低成本的同时尝试一些更年轻化、轻量化的风格。
对于苹果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尝试“下探入门级市场”。
早在 2016 年,苹果推出首代 iPhone SE,用旧款模具搭配新芯片,在当时收获了“最强小屏机”的评价,成为不少人进入苹果生态的第一步。之后的 iPad 2019/2020、iPad Air 系列 也延续了类似策略:在芯片和性能方面与旗舰接轨,但在外壳材质、屏幕规格、外观设计等方面做出取舍,从而压低价格。
这些产品往往会引发争议,比如被调侃“刀法精准”,但实际销量表现不俗。它们的存在并不在于“击败旗舰”,而在于“为原本不会买旗舰的人,开辟了一条尝鲜的路”。
也许是市场环境变了,也许是用户习惯变了,但当下确实有越来越多人“不怎么用电脑了”。手机功能愈发全面,微信、云文档、在线视频会议、剪映、备忘录、扫描仪……几乎一部手机走天下。电脑的地位正从“必需工具”变成“特定场景下的备用选项”。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新的硬件需求逻辑:一台电脑不需要太强,但必须简单、轻便、不添麻烦,最好还能有点设计感。它不是生产力工具,而是生活补充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微软自己也在推出类似定位的设备。其最新款 Surface Pro 12 搭载的是高通的骁龙 X Plus 处理器,强调续航和安静、无需风扇的体验,和 A 系芯片在笔电上的应用理念如出一辙。
价格方面,Surface Pro 12 官网起售价为 6800 元(仅含平板部分),如需搭配键盘套装,还需额外加价 1288 元,总价逼近 8000 元。这种“模块化组合”让其更像一台 iPad Pro + 键盘的混合形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笔记本。
从这个角度看,苹果若能将入门 MacBook 控制在 6000 元以内,还带键盘和完整 macOS 系统,确实会在这类“轻用型设备”中形成价格和形态上的竞争优势。
苹果在这个节点推出入门级 MacBook,其实正好对上这种新趋势。
当然,这种产品走得通与否,还要看它怎么定价、怎么取舍。
iPhone SE 虽然被不少人嘲讽过外观过时,但凭借苹果芯片、iOS 系统和较低门槛、小屏尺寸,依然是入门用户的热门选择。iPad Air 则通过更清爽的配色和定位差异化,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苹果低价产品的成功经验,往往来自于“审美、体验和性能的平衡”——而非绝对性能。
如果这台入门 MacBook 没有搞清楚边界,既没有价格优势,又牺牲了太多体验,最后可能反而成为“谁都不想买”的尴尬产品。但如果它能做到“轻度使用场景下的极致舒适”,那就是另一个 iPad Air 式的成功。
总结来看,这台入门 MacBook 能不能成功,不完全取决于配置、芯片和外壳,而在于它有没有承接住“电脑非刚需化”之后的那类使用者——他们可能一个月只用几次电脑,但每次都希望“别让我烦”。
苹果曾用 SE 系列打开过小屏手机市场,也曾用 iPad Air 拿捏过“旗舰感的入门体验”,这次轮到 MacBook,是不是也能找到那个对味的位置,就看它怎么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