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分析技术实践篇

发布于:2025-07-09 ⋅ 阅读:(14) ⋅ 点赞:(0)

背景

有这么多分析的技术,那么这些技术该如何用呢,如果不够熟练,就会出现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最笨的方式就是倒推,从目标倒推,另外就是根据公司方法论,从交付物导推,比如对应的各类要求的文档开始。

而业务分析师的目标就是对需求的分解。

需求的处理

需求分类框架

需求被划分为四类,形成层次化结构:

  • 业务需求:描述业务目标、问题与规则(如“减少订单处理时间至24小时内”),独立于技术实现;
  • 功能需求:定义如何完成工作(如用户操作流程、系统交互逻辑);
  • 非功能需求:系统必须满足的质量属性(性能、安全性等),常被忽视但决定解决方案可用性;
  • 技术需求:数据库设计、接口规范等技术实现细节。

从四类需求的目标着手。

核心需求组件模型

业务分析的四个原子要素及其关系:

组件

定义

分析工具

案例

数据

业务实体及属性

实体关系图(ERD)

客户实体含姓名、电话等属性

过程

业务活动或工作流

流程图、BPMN

订单处理流程

外部主体

交互对象(人/系统)

上下文图

供应商、支付网关

业务规则

约束或决策逻辑

规则矩阵

“订单超$50免运费”

关键分析技术详解

  • 工作流图(流程图/BPMN):可视化业务流程,识别冗余环节(如SIPOC图用于六西格玛过程改进);
  • 实体关系图(ERD):厘清数据逻辑关系,避免系统开发中出现数据冗余或缺失;对于实体的把握,如果对于DDD有些理解,是非常容易从现实世界到抽象的模型的过渡。
  • 分解图:将复杂业务分解为子过程(如将“订单管理”拆解为下单、支付、发货);
  • 用例图:描述系统功能边界,聚焦用户-系统交互场景;
  • 原型法:通过界面原型快速验证需求,减少开发返工。

业务分析技术的实践焦点

通过对比,以下三类技术因实用性强、应用广泛受到更多关注:

对比分析:业务评价的标尺

非常需要注意的是,业务规则需量化(如“响应时间<2秒”),也就是用数据来说话,对比方法如下:

  • 时间对比:环比(本周vs上周)、同比(本月vs去年本月)消除季节波动影响;
  • 空间对比:跨区域/部门数据对比(如华东区销售额占比30% vs 华北25%);
  • 标准对比:实际值 vs KPI目标(达成率110%)。
    实践提示:对比需结合绝对值和相对值。 比如使用环比,同行业对比等,数字才更说明业务的真实价值。

流程分析技术:从工作流到用户

需要重视工作流图的内部流程,同时需要站在用户视角:

  • 漏斗分析:量化转化率痛点(如电商流程:浏览→加购→支付,加购转化率仅10%需优化); 总的来说,漏斗模型不仅仅是一个模型,更是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方法论,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广泛应用于流量监控、产品目标转化等日常数据运营工作中,称之为转化漏斗;也可以用于产品、服务销售,称之为销售漏斗。这个模型的提出和发展,无疑对广告营销、产品运营、生产管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漏斗模型,本质是分解和量化。 更多漏斗模型内容,参照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65868
  • 全链路分析:整合前端用户行为与后端供应链(如订单延迟需同时检查支付接口和仓库调度)。

数据驱动分析:从聚类到归因

  • 聚类分析:将用户/产品分类(如按消费频次划分用户群体),针对性制定策略;
  • 帕累托分析:聚焦关键20%的问题源(如80%投诉来自物流延迟)。
  • 埋点技术:通过SDK采集用户行为数据,验证功能需求有效性。
  • 大数据对应的技术,同时使用AI构建聚类数据,找到归因。

技术应用策略与挑战

技术选择原则

  • 匹配分析目标
    • 优化流程 → 工作流图+漏斗分析;
    • 设计数据库 → ERD+数据字典;
    • 提升用户留存 → 同期群分析。
  • 干系人适配:高管关注战略用分解图,开发人员需用例描述细节。

常见陷阱与对策

  • 需求割裂:避免孤立分析组件(如定义数据时未关联业务规则),需用追踪矩阵关联需求;
  • 过度依赖原型:界面原型可能掩盖底层逻辑缺陷,需辅以规则说明;
  • 静态分析失效:业务规则需随市场变化迭代(如运费规则调整)。

核心理念:业务分析的本质是“通过模型降维复杂性,通过沟通对齐认知”。技术是工具,核心在于BA能否用结构化思维解构业务,并用恰当形式传递给干系人。

结语

技术不是单纯的罗列,更在于构建了需求分类→组件拆解→技术匹配的方法论框架。相较于网络上的碎片化技术解读,更需要强调技术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例如ERD定义的数据需在流程图中被使用,业务规则需贯穿所有模型。在落地实践中,BA应优先掌握工作流图、对比分析、漏斗模型三大高频技术,再逐步扩展至聚类、埋点等数据驱动技术,最终形成“模型库”以灵活应对各类业务场景。

更多技术细节可参考:

  1. 《BABOK指南v3》——IIBA标准框架
  2. 业务分析模型库(附模板):《七步掌握业务分析》读书笔记六 - 紫翼雪蝶 - 博客园
  3. 数据分析方法库:【干货】常用的6种数据分析方法_用户_对比_定基比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