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户价值到内容安全:构建生成式 AI 系统的双重护栏
引言:生成式 AI 系统的隐忧与突破口
在落地生成式 AI 系统过程中,我最直观的体会是:生成质量和内容合规之间常处于张力对抗。特别是在企业内部搭建智能生成服务平台或推荐系统时,如果没有一套扎实的用户价值管理与内容安全机制,很容易“跑偏”或“翻车”。
在近期的实战中,我从两个方向进行探索并落地:
- 利用
RFM 模型
为用户构建精细化分层体系,支撑个性化推荐与策略分发; - 引入
AC 自动机算法
构建前后端敏感词拦截网,实现输入与输出双向内容审查。
两者结合,不仅让系统“懂用户”,还能“守底线”,是我认为值得广泛推广的组合方案。
背景分析:为何 RFM + AC 是值得关注的组合
在与 AI 系统的深度协作中,我遇到两个关键挑战:
- 无法区分用户价值高低,导致运营资源配置粗放。
- AI 输出不可控,存在生成敏感内容的风险,特别是在开放内容生成场景中。
针对上述问题,我发现:
RFM
可以精准地为每个用户打上行为标签,从而支撑后续“策略分发 + 策略收敛”;AC 自动机
是工业级高性能文本过滤利器,支持百万级别关键词的快速识别。
更有趣的是,RFM 分层还能反向为内容审查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比如:对高价值用户的内容审查策略更加温和灵活,而对潜在攻击者则更严格甚至直接封禁。
技术方案与实践路径
📌 RFM 模型:构建用户画像的三维坐标系
RFM(Recency、Frequency、Monetary)用于衡量用户活跃度与价值:
# Pandas 示例:基于交易流水构建 RFM 分数
rfm = df.groupby('user_id').agg({
'transaction_time': lambda x: (today - x.max()).days, # R
'order_id': 'count', # F
'amount': 'sum' # M
}).reset_index()
R值
越小代表最近交易时间越近;F值
越大代表交易频率越高;M值
越大代表总金额越高。
我在某支付系统中应用该模型,将用户划分为 8 类,例如 高价值客户
、重点保持客户
、潜在客户
等,并结合系统行为策略进行差异化运营处理。
🔐 AC 自动机:高性能敏感词匹配
import ahocorasick
A = ahocorasick.Automaton()
for idx, word in enumerate(sensitive_words):
A.add_word(word, (idx, word))
A.make_automaton()
# 文本扫描
for end_idx, (idx, word) in A.iter(text):
print(f"敏感词:{word}")
AC 自动机相比单词正则匹配或字符串遍历,具备:
- 多关键词并行查找能力;
- O(n) 时间复杂度;
- 易扩展至模糊拼音、同义词等增强策略。
我在项目中封装了一个基于 FastAPI
的敏感词服务,并集成到 AI 内容生成的输入前检查与输出后审查流程中。
关键难点与解决思路
🎯 RFM 应用中的挑战
- 阈值设定难:每个行业的 R/F/M 划分标准不同;
- 更新频率高:用户行为每天都在变化,需周期更新;
- 如何赋能业务:RFM 本身不具业务逻辑,需要与营销、运营策略结合。
✅ 我的做法是:引入定期调度任务更新 RFM 标签,并将分层结果映射到策略触达系统,形成“分析-触达-反馈”的闭环。
⚠️ 敏感词拦截中的难点
- 误杀/漏拦现象:如“人民法院”中的“人民”可能被错误标记;
- 用户对拦截的反感:尤其是高价值客户。
✅ 我的做法:
- 建立分级词库(政治、暴力、色情等)+ 评分机制;
- 将 RFM 标签引入内容审查决策路径,做到“有差别地审查”:
RFM 标签:高价值客户 → 提示重写
RFM 标签:低频低金额 → 直接拦截或拒答
总结与个人思考
在构建企业级 AI 系统的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
“任何生成能力都必须建立在理解用户 + 控制内容的双重能力基础上。”
RFM 帮助系统“理解谁在说话”,AC 帮助系统“限制它不能说什么”,两者结合,正是构建可信 AI 的关键支撑点。
这套方案已在多个项目中验证稳定落地:
- 可复用性强:无关行业背景,仅依赖用户行为与词库;
- 易于扩展:RFM 可延展为 LTV、CLTV 模型,AC 可接入模型语义向量过滤;
- 可工程化:支持微服务封装、接口化部署、前后审查插件化调用。
“一边深度了解用户,一边谨慎守护底线,才是生成式 AI 真正走进企业核心业务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