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五层

发布于:2025-07-10 ⋅ 阅读:(16) ⋅ 点赞:(0)

目录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五层模型 vs OSI七层模型

为什么实际中常用五层模型?

数据流动示例(发送HTTP请求)


计算机网络的五层架构通常指的是 TCP/IP五层模型(实际是四层),但为了教学和更细致的理解,常将其与OSI七层模型结合,形成一种简化的五层结构。以下是详细分层的功能、协议和典型设备: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功能:传输原始比特流(0和1),定义电气、机械、时序等物理特性(如电压、线缆类型、引脚标准)。
  • 协议/标准
    • 以太网(IEEE 802.3)、Wi-Fi(IEEE 802.11)
    • RS-232、光纤(如SONET/SDH)
  • 设备
    • 网线(双绞线、光纤)、集线器(Hub)、中继器(Repeater)
    • 调制解调器(Modem)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功能
    • 将比特流组织成帧(Frame),提供差错控制(如CRC校验)和流量控制
    • MAC地址寻址(局域网内设备通信)。
  • 子层
    • LLC(逻辑链路控制):与上层接口。
    • MAC(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共享信道(如CSMA/CD)。
  • 协议/标准
    • 以太网(Ethernet)、PPP(点对点协议)、VLAN(IEEE 802.1Q)
    • ARP(地址解析协议,介于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
  • 设备
    • 交换机(Switch)、网桥(Bridge)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功能
    • IP地址寻址路由选择(决定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路径)。
    • 分组(Packet)的封装与转发。
  • 协议
    • IPv4/IPv6、ICMP(ping命令)、OSPF/BGP(路由协议)
    • NAT(网络地址转换)
  • 设备
    • 路由器(Router)、三层交换机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功能
    • 端到端通信(进程到进程),提供可靠传输(如TCP)或高效传输(如UDP)。
    •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拥塞控制(如TCP的慢启动)。
  • 协议
    • TCP(面向连接,可靠传输,如HTTP、FTP)
    • UDP(无连接,低延迟,如DNS、视频流)
  • 关键概念
    • 端口号(区分应用进程)、三次握手/四次挥手(TCP连接管理)

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功能:直接面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接口(如浏览器、邮件客户端)。
  • 协议
    • HTTP/HTTPS(网页浏览)、DNS(域名解析)
    • FTP(文件传输)、SMTP/POP3(电子邮件)
    • WebSocket(实时通信)、MQTT(物联网)
  • 设备/软件
    • 应用程序(如Chrome、Outlook)、网关(Gateway)

五层模型 vs OSI七层模型

TCP/IP五层 OSI七层 主要差异
应用层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OSI将会话管理(如SSL)、数据格式(如加密)拆分为独立层。
传输层 传输层 完全对应
网络层 网络层 完全对应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 完全对应
物理层 物理层 完全对应

为什么实际中常用五层模型?

  1. 简化设计:OSI的表示层、会话层在TCP/IP中通常由应用层协议(如TLS/SSL)直接实现。
  2. 贴近现实:TCP/IP协议栈是互联网的实际标准,五层模型更易与实际协议(如HTTP、IP)对应。

数据流动示例(发送HTTP请求)

  1. 应用层:浏览器生成HTTP请求(GET /index.html)。
  2. 传输层:TCP封装(添加源/目的端口,如80)。
  3. 网络层:IP封装(添加源/目的IP地址)。
  4.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封装(添加MAC地址,通过ARP获取)。
  5. 物理层:转换为电信号/光信号传输。

掌握五层模型能快速定位网络问题(如ping不通查网络层,网页打不开查应用层)。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