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UNIX的发展史
要说Linux还得从UNIX说起,UNIX 是现代操作系统的 “祖师爷” 之一,其设计思想深刻影响了从服务器到个人电脑、嵌入式设备的几乎所有计算领域。
1.1 背景
UNIX 的出现源于一个 “失败项目” 的副产品。1965 年,贝尔实验室(AT&T 旗下)、麻省理工学院(MIT)和通用电气(GE)合作开发 Multics(多路信息计算系统),目标是打造一个支持多用户、多任务的大型操作系统。但 Multics 过于复杂(设计目标涵盖分时、虚拟内存、文件系统等,且依赖专用硬件),进展缓慢。1969 年,贝尔实验室因成本过高退出项目。后来,贝尔实验室的程序员 肯・汤普森(Ken Thompson) 曾在 Multics 上开发过一款 “太空旅行” 游戏,但 Multics 退出后,他需要一个简单的系统继续运行游戏。1969 年,他利用闲置的 PDP-7 小型机(DEC 公司产品),用汇编语言编写了一个极简操作系统,支持多任务、文件系统和基本命令 —— 这就是 UNIX 的雏形。
汤普森最初称其为 “UNICS”(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单路信息计算服务”),调侃 Multics(“多路”)的复杂。后来缩写为 UNIX,名字沿用至今。
1.2 C语言重写与跨平台革命
1970 年代是 UNIX 从 “玩具” 走向成熟的十年,核心突破是可移植性的实现。
- 1971年,汤普森与同事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 将 UNIX 移植到更通用的 PDP-11 小型机上,加入了管道(|)、shell 命令解释器等创新功能,使其能高效处理文本和批处理任务,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内部普及。
- 早期 UNIX 用汇编语言编写,依赖特定硬件(如 PDP-7/11),移植困难。1972 年,丹尼斯・里奇为简化 UNIX 开发,设计了 C 语言(一种兼具汇编效率和高级语言可读性的编程语言);1973 年,他和汤普森用 C 语言重写了 UNIX 核心 —— 这是操作系统发展的里程碑:从此 UNIX 可脱离特定硬件,轻松移植到不同架构(如后来的 VAX、IBM 大型机等)。
- 1974年,汤普森和里奇在 ACM 期刊发表论文《The UNIX Time-Sharing System》,正式公开 UNIX 设计。此时 AT&T 受反垄断法限制(不得涉足计算机商业领域),无法销售 UNIX,于是选择将源码免费授权给大学和研究机构—— 这一决策意外推动了 UNIX 的全球传播。
1.3 BSD与学术圈的创新
1974年,伯克利计算机科学教授鲍勃・法尔康纳(Bob Fabry) 团队获得 UNIX 源码,计划用于教学和科研。1977 年,他们发布首个 BSD 版本(1BSD),加入了更强大的文件系统和编辑器(如 vi)。
到了1980年代,BSD获得技术性的突破。其中,4BSD 系列是 BSD 的黄金时代:
- 加入TCP/IP 协议栈(1983 年 4.2BSD),成为早期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基石
- 引入虚拟内存、进程调度优化等功能,性能远超同期 AT&T 版本
- BSD 团队逐步替换 AT&T 私有代码,为后来的完全开源版本(如 FreeBSD)铺路
1.4 商业化浪潮与"UNIX战争"
- AT&T 的 System V 与商业扩张
1983 年,AT&T 发布 System V(第五版系统),作为官方商业版本,整合了多线程、共享内存等企业级功能。1987 年,AT&T 成立 UNIX 系统实验室(USL),推动与硬件厂商合作(如 IBM、HP、Sun 等),授权其基于 System V 开发自有版本(如 Sun 的 Solaris、IBM 的 AIX、HP 的 HP-UX)。 - BSD 与 System V 的对抗
BSD 因技术领先(如 TCP/IP)在高校和互联网领域更受欢迎,而 System V 凭借 AT&T 的商业资源占据企业市场。双方在接口标准(如命令格式、系统调用)上存在差异,导致用户和开发者困惑。 - 标准统一
1980 年代末,行业推动 POSIX 标准(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统一了 UNIX 核心功能的接口(如进程管理、文件操作),缓解了碎片化问题。
1.5 Linux的诞生
1990 年代后,UNIX 本身逐渐被开源衍生系统取代,但设计思想延续至今。1991 年,芬兰学生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 受 UNIX 启发,开发了 Linux 内核,结合 GNU 工具链(编译器、shell 等)形成完整操作系统。Linux 开源免费,兼容 POSIX,迅速在服务器、移动端(Android 基于 Linux)和个人电脑领域普及。
UNIX 之所以伟大,不在于某个版本的技术,而在于其极简、模块化的设计哲学。如今,纯 UNIX 已罕见,但它的 “子孙” 遍布全球:服务器(Linux)、手机(Android)、电脑(macOS)、路由器(FreeBSD)…… 可以说,我们每天使用的计算设备,都流淌着 UNIX 的基因。
二.Linux发展
2.1 背景与诞生
背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操作系统领域主要被商业软件占据,且存在诸多使用限制。当时,UNIX 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大多是商业版本且价格昂贵,普通用户和开发者难以自由使用和修改。
诞生:1991 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出于个人兴趣,开始在一台 Intel 386 兼容计算机上编写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内核。他最初的目标是开发一个类似于 MINIX(一个用于教学的类 UNIX 系统)但更自由、更强大的系统。1991年10月5日,林纳斯・托瓦兹在一个Usenet新闻组(comp.minix)中宣布他编制出了一种类似UNIX的小型操作系统并发布了内核源码,叫Linux。这标志着 Linux 的正式诞生。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该系统是Linux的0.01版本,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Linux的0.01版本并没有发布,原因是0.01版本不实用,Linus仅仅在第⼀个Linux的FTP站点(ftp://nic.funet.fi)上提供过这个版本的的源代码。所以林纳斯・托瓦兹在10月5日发布的这个Linux版本实际是0.02版本。
2.2 早期发展
1991年 - 1994年,Linux版本发布后,吸引了一批开发者的关注。他们开始参与到 Linux 的开发和改进中,为 Linux 贡献代码、修复漏洞和添加新功能。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加入,Linux 的功能不断增强,逐渐从一个简单的个人项目发展成为一个开源社区项目。在这一时期,Linux 内核不断进行版本更新,逐步发展到 0.11、0.95 等版本。每个版本都带来了新的特性和改进,例如支持更多的硬件设备、优化文件系统和进程管理等。
2.3 开源
- Linux是⼀种自由和开放源代码的类UNIX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的内核由林纳斯・托瓦兹在1991年首次发布,之后,再加上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之后,就成为了Linux操作系统。严格来讲,Linux只是操作系统内核本身,但通常采用“Linux内核”来表达该意思。而Linux则常用来指基于Linux内核的完整操作系统,它包括GUI组件和许多其他实用工具。
- GNU 通用公共许可协议(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简称 GPL)是由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发布的一系列广泛使用的自由软件许可协议。它的主要目标是确保软件的自由使用、分发和修改权利,同时保证这些权利能够延续到软件的衍生作品中,从而促进软件的共享和协作开发。GPL给予了计算机程序自由软件的定义,任何基于GPL软件开发衍生的产品在发布时必须采用GPL许可证方式,且必须公开源代码
- Linux是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软件发展中最著名的例子。只要遵循GNU通用公共许可证,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自由地使用Linux的所有底层源代码,也可以自由地修改和再发布。随着Linux操作系统飞速发展,各种集成在Linux上的开源软件和实用工具也得到了应用和普及,因此,Linux也成为了开源软件的代名词。
2.4 官网
2.5 Linux在各领域的发展
- Linux在服务器领域的发展
Linux 在服务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其开源、稳定、安全和低成本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 Linux 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许多互联网公司,如 Google、Amazon 等,都广泛使用 Linux 来运行其服务器。 - Linux在桌面领域的发展
图形化界面:为了吸引更多的普通用户,Linux 社区开始致力于开发图形化界面。其中,GNOME 和 KDE 是两个最著名的桌面环境项目。它们为 Linux 带来了类似于 Windows 和 macOS 的图形化操作界面,提高了 Linux 的易用性。
办公软件:随着图形化界面的发展,Linux 上也出现了一些办公软件,如 OpenOffice.org(现在的 LibreOffice)。这些办公软件提供了与 Microsoft Office 类似的功能,使得 Linux 在办公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加。 - Linux在移动嵌入式领域的发展
Android 系统:2003 年,Android 公司成立,并开始开发基于 Linux 内核的移动操作系统。2005 年,Google 收购了 Android 公司,并将 Android 系统推向市场。如今,Android 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移动操作系统,占据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物联网:随着物联网的发展,Linux 也在物联网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智能家居设备、工业控制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都采用了 Linux 内核,使得 Linux 在物联网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Linux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
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形成并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一个基于开源软件的平台,Linux占据了核心优势;据Linux基金会的研究,86%的企业已经使用Linux操作系统进行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构建,目前,Linux已开始取代UNIX成为最受青睐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操作系统。
2.6 发行版本
Linux 发行版是将 Linux 内核与各种软件、工具和配置文件组合而成的完整操作系统,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以下是不同类型的常见发行版:
Debian
Debian运行起来极其稳定,这使得它非常适合用于服务器。debian这款操作系统并不适合新手用户,而是适合系统管理员和高级用户。Ubuntu
Ubuntu 是基于 Debian 开发的,具有易用性和广泛的软件支持,适合普通用户和初学者。提供了多种桌面环境可供选择,如 GNOME、KDE 等。Ubuntu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免费操作系统,侧重于它在这个市场的应用,在服务器、云计算、甚至一些运行Ubuntu Linux的移动设备上很常见。红帽企业级Linux
红帽企业级 Linux(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简称 RHEL)是 Red Hat 公司推出的面向企业用户的 Linux 发行版,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安全性与可靠性,有专业技术团队提供长期技术支持和更新服务,广泛应用于企业数据中心、云计算、虚拟化等领域。CentOS
CentOS是一款企业级Linux发行版,它使用红帽企业级Linux中的免费源代码重新构建而成。这款重构版完全去掉了注册商标以及Binary程序包方面一个非常细微的变化。若不想支付一大笔钱,又想领略红帽企业级Linux,那么CentOS值得一试。此外,CentOS的外观和行为似乎与母发行版红帽企业级Linux如出⼀辙。CentOS使用YUM来管理软件包。Fedora
Fedora 是由 Fedora 项目社区开发、红帽公司赞助的 Linux 发行版,以快速迭代、率先引入新技术闻名,为开发者和追求前沿技术的用户提供测试新特性的平台,也为 RHEL 等提供技术储备。小巧的Fedora适合那些想尝试最先进的技术,等不及程序的稳定版出来的一些人。Fedora
是⼀款非常好的发行版,有庞大的用户论坛,软件库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软件包。Kali Linux
Kali Linux 是基于 Debian 的 Linux 发行版,专为渗透测试、安全审计等信息安全工作设计,预装大量安全工具。Kali的前身是Backtrack,用于Debian的所有Binary软件包都可以安装到Kali Linux上,此外,支持Debian的用户论坛为Kali加分不少。Kali随带许多的渗透测试工具,无论是Wifi、数据库还是其他任何工具,都可设计随即随用。Kali通过APT来管理软件包。
三.使用Xshell远程登陆Linux
3.1 下载安装Xshell
Xshell是一个远程终端软件,下载官网:https://www.xshell.com/zh/free-for-home-school/
下载安装完之后,在第一次启动xshell时,会弹出一个免费许可的界面,用户填入登录名和邮箱即可,xshell会根据用户提供的邮箱,发送一个注册链接,用户需要在7天内点进注册链接,就可对xshell注册成功。
3.2 启动xshell
启动xshell时,先建立会话
为会话填入相关信息
3.3 用xshell远程登陆Linux
点击刚刚新建立的会话,进入到终端页面后,就可远程登陆我们的Linux,登陆时我们需要使用ssh命令进行登陆,命令使用如下:
我们先使用root身份登陆,也就是超级用户的身份登陆,之后可以使用普通用户的身份进行登陆,命令的使用如上图所示,ssh+空格+身份+你的远程主机的公网ip地址,然后回车,就会弹出一个页面如下:
root身份的密码就是你的远程主机的密码,登陆好之后即可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