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由的概念及路由表结构
- 路由的定义:路由是指导 IP 报文发送的路径信息。
2. 路由表:包含目标网络 / 掩码、协议(路由来源)、优先级(Pre)、开销(Cost)、下一跳(NextHop)、接口(Interface)等信息。例如,[RTB] display ip routing-table 可显示路由表详 情,其中会列出直连、静态等来源的路由条目。
3.路由来源:
- 直连路由(DIRECT):路由器接口配置 IP 地址且物理层、链路层状态为 up 时,接口所属网段的路由自动进入路由表;
- 静态路由(STATIC):由管理员手动配置,如 [RTA] 中配置到 2.2.2.2/32 网络的静态路由;
- 动态路由协议发现的路由:如 OSPF、RIP 等协议获取的路由,[RTB] 路由表中包含 OSPF 发现的 172.16.1.1/32 和 RIP 发现的 192.168.1.0/24 等。
二、路由表路由来源及安装原则
- 路由优先级(Preference):当存在多个路由来源时,优先级数值越小,路由越优先。VRP 缺省优先级中,DIRECT 为 0,OSPF 为 10,STATIC 为 60,RIP 为 100 等。
2. 路由度量值(Cost):同一协议到同一目的地,优选度量值小的路由;若度量值相同(等价 路由,ECMP),则多条路由均加入路由表,实现负载分担(按包负载均衡、按流负载均衡)。
三、IP 数据包路由过程及查询原则
- 逐跳路由过程:IP 报文在路由器间逐跳转发,每跳路由器查找路由表,确定下一跳和出接口,若匹配路由则转发,无匹配则丢弃。
2. 查找原则:遵循最长掩码匹配原则,即目的地址与路由表中目标地址的掩码做 “与” 操作后, 匹配最长掩码的路由被选中。
四、静态路由配置的常见需求
- 基本连通性配置:如在 RTB 上配置到 RTA 的 10.1.1.1/32 网段的静态路由,命令为 [RTB] ip route-static 10.1.1.1 32 1.1.1.1 或指定出接口 Serial 0。
2. 负载分担:配置多条到同一目的地的等价静态路由(相同优先级和度量值),如 RTB 配置到 10.1.1.1/32 的三条静态路由,路由表中均会显示,实现流量分担。
3. 路由备份(浮动路由):通过配置不同优先级的静态路由实现,主用路由优先级高(如 60),备用路由优先级低(如 100)。主用链路断开后,备用路由自动生效。
4. 路由汇总:将多个细化路由汇总为一条,减少路由表条目。例如 172.16.1.0/24 至 172.16.5.0/24 汇总为 172.16.0.0/21,配置时可直接使用汇总后的路由。
5. 缺省路由:特殊路由,以 0.0.0.0/0 形式存在,当路由表中无匹配的明确路由时,报文转发至缺省路由指向的下一跳,可通过 [RTB] 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1.1.1.1 配置,且支持负载分担与备份。
五、路由配置的常见问题
- 路由环路:报文在两个或多个路由器间循环转发,直到 TTL 减为 0 被丢弃;
2. 路由黑洞:报文被转发至无法到达目标网络的路由器,最终被丢弃,如 RB 错误配置到 192.168.22.0 的路由指向 3.3.3.3,导致报文无法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