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X 用户建云实践|明日控股:构建基于超融合架构的企业云平台,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

发布于:2025-07-18 ⋅ 阅读:(13) ⋅ 点赞:(0)

作为全国塑化分销领域的领先企业,明日控股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上持续加码。面对业务扩张与产业协同的双重挑战,明日控股自 2018 年全面启动“数字化、金融化、国际化”三化战略,并将“数字化”置于最核心的位置。在 IT 基础架构层面,明日控股通过引入 SmartX 榫卯企业云平台*,完成了从传统 ERP 管理系统到云原生微服务架构平台的演进,推动单一平台向统一企业级私有云的基础设施转型。通过三期云平台建设,明日控股以榫卯企业云平台承载了核心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及多个关键业务系统,实现数字化战略背后的企业自建云升级。

* 榫卯企业云平台由 SmartX 全栈超融合方案升级而来,涵盖 SmartX 全栈基础设施能力,一套平台满足企业自建云的各阶段需求。

建云背景

企业数字化发展历程

自 2018 年提出“数字化、金融化、国际化”的三化战略以来,明日控股将数字化建设置于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持续推动从传统贸易模式向数据驱动型企业转型。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2009 年前):以 ERP 为核心的集中管控平台建设,为供应链与财务系统打下基础;
  • 第二阶段(2009–2015):基于用友 NC 搭建集团集中管控体系,强化流程化、集中化运营;
  • 第三阶段(2015–2019):探索更敏捷的 IT 服务模式,引入 Salesforce、Oracle 构建 CRM、BI 系统,实现业务应用前端从 ERP 解耦;
  • 第四阶段(2019 起):围绕 ERP 升级和 BIP 平台建设,采用云原生微服务架构,建设面向集团业务的统一数字化平台。

传统建云方案带来多重挑战

在具体建云方案选型过程中,明日控股曾广泛评估包括公有云、物理服务器、传统虚拟化平台、基于 OpenStack 自建私有云平台等多种建设模式,但均存在难以满足企业使用与发展需求的问题:

  • 公有云:在早期测试中存在稳定性波动问题,影响关键业务系统连续性;上云/下云迁移成本高,资源可弹性扩展但费用不透明,不利于长期规划。
  • 物理机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后,初期仅生产环境就需部署 70 台服务器,若覆盖多环境则总数超过 200 台,硬件投入巨大、资源利用率低。
  • 传统虚拟化平台(如 VMware):技术成熟但授权费用高,核心能力不可控。
  • 基于 OpenStack 自建私有云平台:功能较丰富但配置复杂,数据安全、标准化交付、平台统一管理能力难以满足集中管控型企业需求。

这些挑战促使明日控股最终转向更精简、敏捷、易控、易扩展的超融合架构,以统一支撑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及多个周边系统的部署和运行。在对多家厂商进行深入评估和实地测试后,明日控股最终选定 SmartX 超融合作为数字化核心平台的基础架构,启动三期建设计划,并逐步完成核心系统与周边系统向榫卯企业云平台的全面迁移。

建云历程:从局部试点到构建统一的私有云平台

第一期:5 节点支撑 BIP 平台

明日控股以 SmartX 超融合架构部署 5 节点集群,承载 BIP 平台一期业务,服务近 200 台虚拟机,支撑包括期货、人事、财务、外围应用等测试环境等多个业务系统。随着业务上线量激增,企业对平台性能与资源池管理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并于 4 个月后再扩容 1 个节点。

第二期:3 节点新集群承载数据中台生产环境

在数据中台逐步走向生产后,明日控股新建一套 3 节点独立集群,用于隔离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负载,避免资源抢占,并保证数据服务的稳定性与高并发场景下的响应速度。

第三期:4 节点全闪集群承载业务中台,全面迁移核心系统

随着明日控股进入 BIP 5.0 升级阶段,核心业务系统全面迁移至 SmartX 企业云平台。企业部署 4 节点全闪集群作为第三套生产集群,在业务负载持续提升的场景下,通过更优的硬件配置保障系统性能并规避软件瓶颈问题。

用户收益

  • 统一企业云平台架构:从传统架构演进为统一的基于超融合架构的企业云平台,支撑核心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与多个系统统一部署。
  • 大幅降低平台构建成本:相较物理机部署、公有云方案,整体投入降低超过 50%,保持在企业数字化预算可控范围。
  • 运维简化,平台统一管理:单人可维护多集群,简化故障响应流程与日常运维操作。
  • 按需部署、快速上线:支持业务需求快速上线与节点弹性扩容。
  • 性能保障与容灾能力并重:三期平台建设采用全闪架构,有效提升业务响应体验。
  • 服务支持专业及时:全流程 SmartX 工程师支持,确保迁移窗口无故障、无中断。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