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总结:Java 排序算法进阶路线
O(n²) 算法(适合学习原理)
冒泡排序(最慢)→ 选择排序 → 插入排序(推荐先学)
O(n log n) 算法(实际应用)
归并排序(稳定)→ 快速排序(最快,但不稳定)→ 堆排序(空间省)
Java 内置排序
Arrays.sort()
:对基本类型用 快速排序,对象类型用 归并排序(保证稳定性)。
排序算法的“进化路线”:
冒泡排序 → 选择排序 → 插入排序 → 希尔排序 → 快速排序 → 归并排序 → 堆排序
↓
Java 内置排序(Arrays.sort)
1、冒泡排序介绍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组,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顺序错误(如前一个比后一个大),就交换它们。
这个过程像“气泡”一样把较大的元素逐渐“浮”到数组的末尾。
2、算法步骤
如下所示:
-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
- 如果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升序),则交换。
- 继续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相同的操作,直到数组末尾。此时,最大的元素已经“冒泡”到最后。
- 重复上述过程,但每次遍历的长度减一(因为末尾已有序)。
- 当某一轮没有发生任何交换时,说明数组已有序,可以提前结束。
3、Java 实现(带优化)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
* 冒泡排序 - 升序排列
* @param arr 待排序的整型数组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if (arr == null || arr.length <= 1) {
return;
}
int n = arr.length;
boolean swapped; // 用于优化:检测是否发生交换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swapped = false;
// 每次遍历将最大值“冒泡”到末尾
for (int j = 0; j < n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
// 交换元素
swap(arr, j, j + 1);
swapped = true;
}
}
// 如果本轮没有发生交换,说明数组已经有序
if (!swapped) {
break;
}
}
}
/**
* 交换数组中两个元素
*/
private static void swap(int[] arr, int i, int j) {
int temp = arr[i];
arr[i] = arr[j];
arr[j] = temp;
}
// 测试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
System.out.println("排序前:" + java.util.Arrays.toString(arr));
bubbleSort(arr);
System.out.println("排序后:" + java.util.Arrays.toString(arr));
}
}
输出结果:
排序前:[64, 34, 25, 12, 22, 11, 90]
排序后:[11, 12, 22, 25, 34, 64, 90]
4、算法复杂度分析
5、优点与缺点
1、优点:
- 实现简单,逻辑清晰。
- 是稳定排序。
- 原地排序,空间开销小。
- 能检测数组是否已有序(通过 swapped 标志优化)。
2、缺点:
- 时间复杂度高 O(n²),不适合大数据量排序。
- 效率远低于快排、归并、堆排序等。
建议使用 Java 内置排序:
Arrays.sort(arr); // 使用双轴快排(基本类型)或 Timsort(对象)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