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客松出发,AI + Web3 项目怎么打磨成产品?

发布于:2025-07-29 ⋅ 阅读:(22) ⋅ 点赞:(0)

图片

2025 年 6 月 8 日,由 TinTinLand、WaytoAGI、樱美林大学、BytomDAO 联合举办的「2025 WaytoAGI 全球 AI 大会」在日本东京圆满落幕!然而,从黑客松的 Demo 到真正落地为用户可用的产品,中间往往隔着不小的鸿沟。技术验证只是起点,工程打磨、用户验证、市场叙事,才是决定一款产品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图片

7 月 2 日,TinTinWeekly 第 58 期邀请到了三位参会代表:业余设计工程师 Affe、DynaVest 创始人 & AI ML 工程师 Allen、Web3 早期项目创始人 Martin Yeung,一起分享「全球 AI 大会 & 黑客松·东京 2025」的参赛感悟。嘉宾们深入探讨了学习中踩过的坑、从 Demo 到产品的关键路径、AI + Web3 的融合思路、以及创业中的现实挑战。

本次活动总收听量达 2.7 万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嘉宾的精华观点吧!

🎙️ 回放链接:https://x.com/i/spaces/1MnxnwdANkVKO

1.png

技术学习中那些踩过的“坑”

底层原理永远不会过时

Allen 回顾了自己早年对 Solidity 开发工具、ZK 电路编程、AI 模型训练等技术的深入学习。虽然如今这些底层工具很多已被封装成 API,但他并不觉得当初的学习是“踩坑”。

在他看来,对底层原理的理解能帮助开发者更好地把握技术趋势与演进逻辑,即使只是调用 API,也能理解其背后的运行机制。因此,他鼓励开发者保持技术探索的热情,这些积累或许在未来能派上用场。

过程本身就是收获

Affe 对 ZK 和 TEE 等强调隐私保护的技术持保留态度。他认为,这类技术虽然能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专业性,却难以成为用户选择产品的决定性因素,很多时候无法支撑起完整的商业闭环。但他也坦言,技术发展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每一次 “踩坑” 都可能带来理解新方向的启发。

图片

学会及时止损很重要

Martin 曾尝试引入一些新兴技术到实际项目中,但最终因生态不完善、关键功能无法落地,反而拖慢了进度。他强调,技术选型时不仅要看技术酷不酷,更要考虑时间成本和可控风险。一旦发现技术无法支撑预期目标,就应果断评估是否替换,这是他在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重要教训。

2.png

如何实现从 Demo 到产品的跨越?

工程优化和功能打磨是关键

Affe 认为,从 demo 到产品之间的鸿沟很大,尤其是在可控性和工程实现方面。他曾一度追求极致的隐私保护,但后来发现,适度放弃部分隐私设计,反而能让工程实现变得更灵活,从而快速推出更多实验版本。

在 AI 产品的设计上,技术壁垒并不高,关键在于用户体验的流畅度和产品的叙事能力。虽然设计层面没有“质变”,但在工程优化和功能打磨上却是关键。

图片

用户才是验证产品的唯一标准

Allen 分享了自己频繁参与黑客松的经验。黑客松中往往强调技术复杂度和“酷炫”效果,但从 demo 到真正产品化,难点在于用户是否真正愿意使用和付费。用户更关心使用体验、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 Web3 中的 “能否赚钱”)。

因此,从技术驱动转向用户需求导向、进行用户访谈与体验优化,才是产品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Martin 进一步强调了用户测试在产品迭代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用户实际使用产品,才能收集到关于界面设计、功能设置和整体体验的真实反馈。他以自己的项目为例,原本系统每次只能验证一份文件数据,但在用户反馈后进行了改进,如今已支持多份文件同时验证,极大提升了使用效率。

3.png

AI 产品能否复制 Web3 的打法?

AI 正在复刻 Web3 的叙事模式

Affe 起初对 Web3 依赖叙事和热度的运营方式并不认同,但在做 AI 产品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两者的相似性:产品本身往往只是流量叙事的载体,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在上线初期能否引爆社交媒体,实现注意力的集中爆发。

营销的本质就是争夺用户注意力。Web3 的包装节奏、裂变机制与社群营销,如今对 AI 产品也同样重要。

用内容建立影响力

作为一名技术出身的创业者,Allen 在近期项目 DynaVest 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才真正开始学习用户增长和社群运营。

他的策略主要包括:第一,依托已有的开发者社群进行内容分享,吸引早期用户关注;第二,主动与 KOL 合作,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进行传播和背书;第三,借鉴 Web3 分发机制,探索如何用激励手段提升参与度和话题热度。

Web3 的营销方式更去中心化、更依赖社群扩散与内容共创。他也建议技术人应尽早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个人影响力,例如分享项目进展、技术心得或获奖经历,以吸引社区关注。

Martin 同样认为可以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和比赛,提升项目曝光度。他也提到可以向有经验的从业者学习如何运营社区和进行用户增长,为产品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4.png

用户最担忧的 AI + Web3 产品是什么?

别硬把 AI 和 Web3 绑在一起

Affe 认为,AI + Web3 产品最让用户产生抗拒的体验,是看不懂产品为什么要 “用 AI” 或 “上链”。

当前许多项目为了蹭叙事,将 AI 和 Web3 强行融合,导致用户充满困惑:不明白 AI 起了什么作用,也不明白为何这个功能需要 Web3 技术支持。

为此,他建议开发者围绕用户熟悉的刚需场景来设计产品。例如 AI 聊天助手、志愿填报工具这类形式直观、目标清晰的应用,以便降低用户理解门槛。与其追求概念融合,不如专注服务一个真实需求。

图片

不要把私钥交给 AI!

Allen 指出了在 Web3 领域中最令用户恐惧的体验:让 AI 掌控钱包私钥。

一些项目将用户的私钥交由 AI Agent 管理,让 AI 全权处理买卖、策略执行甚至开合约等操作。但在 Web3 世界中,交出私钥就意味着潜在的资金风险,而 AI 的不可控性更放大了这种恐惧。

即使有项目表示使用了 TEE 或 ZK 等隐私保护技术,也难以真正打消用户疑虑。另外,一些 AI 工具使用也存在隐私风险,例如用户与大模型交互时上传敏感信息。Allen 建议用户都应保持风险意识,从源头保护好自己的钱和数据。

让用户亲自体验,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

AI + Web3 产品中用户最常担心的还是隐私安全问题,尤其是不了解数据如何处理的情况下。Martin 认为,宣传和路演无法真正建立信任,只有让用户亲手操作,才能理解产品的真正价值。

无论是黑客松还是产品早期推广,最好都能准备完整可交互的 demo,清晰展示功能落地和实际用途,通过一次次可验证的正向体验,慢慢消除用户的不安与防备。

    图片

    技术之外,还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从 MVP 到真正产品,还需要更多工程打磨

    Affe 认为自己团队最需要加强的是产品的工程实现能力。虽然可以快速基于 Web coding 搭建 MVP,但真正可用、复杂且健壮的产品,需要更长周期的打磨与更专业的分工。

    要走向产品化,就必须依赖完整的团队,包括 UI/UX、前后端和测试等角色的协作。

    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讲

    Allen 提出,在黑客松场景下,讲故事的能力和技术实现同样重要。评委是否能被打动,很大程度取决于项目是否清晰地阐明了目标人群、核心痛点和解决路径。

    他坦言,虽然自己团队的技术架构和 API 设计已颇具深度,但在用户表达、视觉呈现、传播包装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Martin 同样反思了讲故事的能力。相比其他团队,自己在演讲内容的组织与表达方式上还有不足,项目展示效果未能完全传达出产品价值。同时,如何从零构建社区、如何运营用户、如何维护讨论热度,也都是长期而复杂的课题。

    图片

    图片

    Q & A 问题精选

    究竟是该进 VC 还是做项目?

    选择做项目还是进入 VC,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个人的动机、能力与目标。

    Allen 提出,如果你有明确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渴望亲手打造解决方案,那创业做项目更具意义;但如果只是希望实现财富目标,进入 VC 可能是更高效的路径。

    Martin 表示,若具备产品构思与执行力,可以尝试做产品;若更擅长市场判断和资源整合,VC 是不错的选择。做出决定前应全面评估自身资源、兴趣和风险承受力,因为无论选择哪条路径,都是长期而投入的旅程。

    是否开源就能获得社区?

    嘉宾一致认为,开源并不等于自动获得社区。Affe 强调,开源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协作,只有当产品有明确的目标且对用户有实际价值时,才会吸引开发者自发参与。

    Allen 也指出,开源项目若缺乏曝光与推广,即便产品本身很有用,也难以形成社群。一个成功的开源项目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Martin 进一步补充,是否开源应根据产品类型和发展策略来决定,对于一些面向小众市场的商业产品,开源可能并不是最佳方式,精准的市场推广和用户转化更为重要。

    图片

    图片

    结语

    在 AI 与 Web3 交汇的时代,没有哪条路径是标准答案,也没有哪个 Demo 可以一步到位。真正的构建之路,是在试错、反思与坚持中不断前行的。

    从 MVP 到产品、从想法到市场,这条路不容易,但绝非遥不可及。愿每一位开发者,都能将手中的原型,变成真正改变世界的产品!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