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文全部根据新建办公区实际网络变化总结而成,是无线网络部署后新办公室人员入驻到完全正常使用及日常使用中的问题的渐进优化。
在新办公区部署完成后,进行了无线网络的初始化配置和基本网络优化调整。由于没有员工在办公区进行工作,环境比较空旷,且没有干扰故无线网络质量很好。由于无线网络优化是基于具体使用环境进行特定优化,所以需要等待全员开始进行办公后,会对无线网络进行逐步调整优化。
由于该办公区域完全基于H3C的无线ap部署,所以优化的方式和命令是按照H3C的无线配置进行。
优化项目
10月8日优化项目
第一天上班后,无线网络出现明显干扰和信道冲突以及慢终端连接,漫游卡顿等现象,优化方式如下:
问题 |
优化方式 |
优化命令 |
作用 |
实现效果 |
无线整体吞吐量差 |
禁止弱信号终端接入 |
option client reject enable rssi 25//默认为10 |
启用对无线客户端的拒绝策略,只有当客户端的信号强度高于 25 dBm 时,才允许其连接到网络;否则,如果信号强度低于 25 dBm,该客户端将无法连接。这种设置通常用于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性能,避免远离接入点的设备因信号过弱而影响整体网络质量。 |
配置后避免因为很多终端在信号不好的区域连接wifi导致整个无线网络的性能收到影响,在弱信号区域测试,已经无法连接wifi,实现看预期效果。 |
无线干扰严重 |
降低ap整体发射功率 |
ap-model radio 1 max-power radio 2 max-power //默认为20 |
将ap整体最大功率,根据ap位置和频段调整相应的功率值,降低在ap高密部署时由于功率过高导致ap信道间干扰 |
通过后台可以看到有一定程度的干扰环节,但部分区域干扰依旧存在。 |
部分无线终端卡顿 |
优化beacon帧间隔,降低空口利用率 |
beacon-interval 160//默认为100 |
beacon:这是指在无线网络中由接入点定期发送的信号(信标帧),用于让周围的无线设备(客户端)发现并连接到该网络。信标帧包含有关网络的信息,例如 SSID、支持的速率、加密方式等。信标间隔较短可以使客户端更快地发现网络,但会增加网络流量和设备的功耗;而较长的信标间隔则能减少流量,但可能导致客户端在寻找网络时响应变慢。 |
将beacon调大后,在有无线卡顿区域的AP的信道利用率降低5%。 |
优化效果:
通过以上的优化方式,整体提高了无线网络的平衡程度,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第一天大量用户进行接入无线后空间环境变化导致的问题。无线网络优化后有一定的观察时间,故下一次无线网络优化在10月9日进行。
10月9日优化项目
10月9日极少数用户反馈无线网络依旧卡顿,大部分用户正常。通过后台数据发现,部分AP的用户数量分布不均,优化方式如下:
问题 |
优化方式 |
优化命令 |
作用 |
实现效果 |
ap用户数分布不均 其中ap15 ap13 ap16用户数明显多于周围ap数量 |
调整ap功率,将负载高的ap功率降低3db周围ap保持不变(通过调整ap功率来避免冲突或者进行用户负载均衡,每次调整值一般在3db左右) |
ap-mode radio 1 max-power 12 radio 2 max-power 12 |
降低该区域ap功率,已实现让用户接入该ap周围ap范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