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由核心概念
什么是路由?
简单来说,路由就是路由器根据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选择最佳转发路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路由表的查询与匹配——路由器就像一位“导航员”,而路由表就是它的“地图”。
路由表结构
路由表包含多个关键字段,这些字段共同决定了数据包的转发方向,具体如下:
字段 |
含义 |
示例 |
目的网络/掩码 |
目标网段及子网掩码 |
192.168.10.0/24 |
协议 |
路由学习方式(直连/静态/ OSPF等)路由学习方式(直连/静态/OSPF等) |
Direct(直连)、Static(静态) |
优先级(Pre) |
管理距离,值越小表示路由越优先 |
0(直连)、60(静态) |
度量值(Cost) |
路由的开销,不同协议定义不同,用于同一协议内的路径选择 |
0(直连)、跳数(RIP)、Cost(OSPF) |
下一跳(NextHop) |
数据包需要转发到的下一个设备的IP地址 |
10.0.0.1 |
出接口(Interface) |
路由器转发该数据包时使用的物理接口 |
GigabitEthernet 0/0/1 |
二、路由分类与特点
根据路由的生成方式,可分为三大类:
直连路由
配置方式:无需手动配置,当路由器接口配置IP地址并处于UP状态时,会自动生成直连网段的路由。
适用场景:仅适用于设备直接连接的网段,比如路由器与交换机、主机直接相连的网络。
优缺点:优点是天然可靠,无需维护;缺点是覆盖范围有限,只能用于直连网段。
静态路由
配置方式:由管理员手动配置路由条目,明确指定目的网段、下一跳或出接口。
适用场景:小型网络或拓扑结构稳定的网络,核心命令ip route-static
优缺点:优点是稳定、无协议开销,适合简单网络;缺点是缺乏自愈能力,拓扑变化时需要手动修改配置。
动态路由
配置方式:通过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等)自动学习和更新路由,无需管理员手动干预。
适用场景:大型网络或拓扑结构复杂、经常变化的网络。 核心协议RIP、OSPF、BGP等
优缺点:优点是自动更新;缺点是协议开销大
三、常见静态路由配置场景
普通静态路由(指定下一跳):
[Router] ip route-static 192.168.30.0 255.255.255.0 10.0.0.2 # 下一跳转发
缺省路由(匹配所有未明确网段,类似 “备胎”):
[Router] 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GigabitEthernet 0/0/0 # 出接口转发(以太网络慎用)
[Router] 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10.0.0.1 # 下一跳转发
浮动静态路由(主备切换,通过优先级实现):
[Router] ip route-static 192.168.40.0 255.255.255.0 10.0.0.3 preference 100 # 主路由(优先100)
[Router] ip route-static 192.168.40.0 255.255.255.0 10.0.0.4 preference 150 # 备份路由(优先级150)
选路规则:最长匹配原则
掩码越长(网段越精确),优先级越高。例如:
目的IP192.168.10.10会优先匹配 192.168.10.0/24(而非 192.168.0.0/16)
完整的内容、对应的配置命令示例,都整理在了文档中。可点击文章开头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