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语言 队列

发布于:2025-08-08 ⋅ 阅读:(16) ⋅ 点赞:(0)

队列(Queue)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数据结构,队列是算法和并发编程中的基础数据结构,掌握其实现方式对Go开发者非常重要。接下来我将结合案例以及相关的资料,讲解队列的实现。

1. 使用切片(Slice)实现简单队列

下面用泛型切片(Slice)实现一个简单队列,首先声明队列类型,队列中的元素类型可以是任意的,所以类型约束为 any

type Queue[T any] []T

这里做一个延申,大家在查找资料的时候会看到如下的写法:

type Queue []interface{}

区别是:前者为Go 1.18+引入的泛型写法后者为Go 1.18之前的标准写法。

泛型写法特点:

  • 创建队列时需要指定具体类型
  • 编译时保证类型安全
  • 无需类型断言
  • 代码更清晰且性能更好

标准写法特点:

  • 可以存储任何类型的值
  • 取出值时需要类型断言
  • 缺乏编译时类型检查
  • 运行时可能因类型错误panic

小编更倾向泛型写法,当然这个因人而异。虽然标准写法可以存储混合类型,但是泛型写法可以是使用any解决。

队列的基本操作有四个方法:入队(Push)、出队(Pop)、查看队首元素(Peek)和获取队列大小(Size)

a.定义 Push 方法:

func (q *Queue[T]) Push(e T) {
  *q = append(*q, e)
}
  • Push 方法用于将一个元素添加到队列的末尾。
  • q *Queue[T] 表示接收者是指向 Queue 结构体的指针。
  • e T 是要添加的元素,其类型与 Queue 的泛型参数 T 一致。
  • *q = append(*q, e) 使用 append 函数将新元素 e 添加到队列的切片 *q 中。

b.定义 Pop 方法:

func (q *Queue[T]) Pop() (_ T) {
  if q.Size() > 0 {
    res := q.Peek()
    *q = (*q)[1:]
    return res
  }
  return
}
  • Pop 方法用于从队列的头部移除并返回一个元素。
  • q *Queue[T] 表示接收者是指向 Queue 结构体的指针。
  • _ T 表示返回值的类型为 T,但返回值的名称被忽略。
  • if q.Size() > 0 检查队列是否为空。
  • res := q.Peek() 获取队列的头部元素。
  • *q = (*q)[1:] 将队列的切片从第二个元素开始截取,从而移除队首元素。
  • return res 返回队首元素。
  • 如果队列为空,则返回类型的零值。

c.定义peek方法

func (q *Queue[T]) Peek() (_ T) {
  if q.Size() > 0 {
    return (*q)[0]
  }
  return
}
  • Peek 方法用于查看队列的头部元素而不移除它。
  • q *Queue[T] 表示接收者是指向 Queue 结构体的指针。
  • _ T 表示返回值的类型为 T,但返回值的名称被忽略。
  • if q.Size() > 0 检查队列是否为空。
  • return (*q)[0] 返回队列的头部元素。
  • 如果队列为空,则返回类型的零值。

d.定义 Size 方法:

func (q *Queue[T]) Size() int {
  return len(*q)
}
  • Size 方法用于获取队列中元素的数量。
  • q *Queue[T] 表示接收者是指向 Queue 结构体的指针。
  • return len(*q) 返回队列切片的长度。

尝试打印一下:

func main() {
	q := Queue[int]{}
	q.Push(1)
	q.Push(2)
	q.Push(3)
	fmt.Println(q)
	fmt.Println(q.Pop())
	fmt.Println(q.Peek())
	fmt.Println(q.Size())
}

输出结果

[1 2 3]
1
2
2

2. 使用链表实现高效队列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ainer/list"
    "fmt"
)

// 队列内部用了一个链表来存储元素
type Queue[T any] struct {
    list *list.List
}

func NewQueue[T any]() *Queue[T] {
    return &Queue[T]{list: list.New()}
}

func (q *Queue[T]) Enqueue(item T) {
    q.list.PushBack(item)
}

func (q *Queue[T]) Dequeue() (T, error) {
    if q.list.Len() == 0 {
        var zero T
        return zero, fmt.Errorf("queue is empty")
    }
    front := q.list.Front()
    q.list.Remove(front)
    return front.Value.(T), nil
}

func (q *Queue[T]) Peek() (T, error) {
    if q.list.Len() == 0 {
        var zero T
        return zero, fmt.Errorf("queue is empty")
    }
    return q.list.Front().Value.(T), nil
}

func (q *Queue) IsEmpty() bool {
    return q.list.Len() == 0
}

func (q *Queue) Size() int {
    return q.list.Len()
}

func main() {
    q := NewQueue[string]()
    q.Enqueue("a")
    q.Enqueue("b")
    q.Enqueue("c")
    

	if val, err := q.Dequeue(); err == nil {
		fmt.Println(val)
	}

	if peekVal, err := q.Peek(); err == nil {
		fmt.Println(peekVal)
	}
    fmt.Println(q.Size())    // 2
}

解读一下与上一个例子不同的地方:

1.创建新队列

func NewQueue[T any]() *Queue[T] {
    return &Queue[T]{list: list.New()}
}
  • NewQueue[T any]():定义了一个构造函数,用于创建并返回一个指向新队列的指针。
  • return &Queue[T]{list: list.New()}:创建一个Queue[T]实例,并初始化其list字段为一个新的链表。

2.入队和出队函数

  • q.list.PushBack(item):使用链表的PushBack方法将元素添加到链表的尾部。
  • front := q.list.Front():获取链表的首元素。
  • q.list.Remove(front):移除首元素。
  • return front.Value.(T), nil:返回被移除元素的值。

3.主函数

	if peekVal, err := q.Peek(); err == nil {
		fmt.Println(peekVal)
	} else {
		fmt.Println("Error:", err)
	}
  • q.Peek():调用 Queue 类型的 Peek() 方法,该方法返回队首元素的值和一个错误(如果队列为空,则返回零值和一个错误)。
  • peekVal, err := q.Peek():使用多重赋值语法将 Peek() 方法的返回值分别赋给 peekVal 和 err 变量。peekVal 存储队首元素的值,err 存储可能发生的错误。

3.并发安全队列

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并发环境

并发环境是指程序中多个执行流同时或交替运行的上下文,这些执行流可能共享资源并需要协调操作。在Go语言中,理解并发环境对编写正确高效的代码至关重要。

核心概念

  1. 并发 vs 并行

    • 并发:逻辑上的同时处理(单核CPU通过时间片切换)
    • 并行:物理上的同时执行(多核CPU真正同时运行)
  2. Go的并发模型

    • 基于Goroutine(轻量级线程)
    • 通过Channel通信(而不是共享内存)
    • 标准库提供sync包处理同步

并发环境的典型特征

  1. 资源共享

    • 多个Goroutine访问同一变量/数据结构
    • 示例:多个请求同时修改缓存
  2. 执行顺序不确定性

    • Goroutine调度顺序不可预测
    • 示例:两个Goroutine对同一变量先后写操作
  3. 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

    • 程序行为依赖于不可控的执行时序
    • 示例:计数器未同步导致计数错误

接下来是并发安全队列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ainer/list"
	"fmt"
	"sync"
)

type ConcurrentQueue[T any] struct {
	list *list.List
	lock sync.Mutex
}

func NewQueue[T any]() *ConcurrentQueue[T] {
	return &ConcurrentQueue[T]{list: list.New()}
}

func (q *ConcurrentQueue[T]) Enqueue(item T) {
	q.lock.Lock()
	defer q.lock.Unlock()
	q.list.PushBack(item)
}

func (q *ConcurrentQueue[T]) Dequeue() (T, error) {
	q.lock.Lock()
	defer q.lock.Unlock()

	if q.list.Len() == 0 {
		var zero T
		return zero, fmt.Errorf("queue is empty")
	}

	front := q.list.Front()
	q.list.Remove(front)
	return front.Value.(T), nil
}

// 带类型安全的Peek方法
func (q *ConcurrentQueue[T]) Peek() (T, error) {
	q.lock.Lock()
	defer q.lock.Unlock()

	if q.list.Len() == 0 {
		var zero T
		return zero, fmt.Errorf("queue is empty")
	}
	return q.list.Front().Value.(T), nil
}

func main() {
	q := NewQueue[string]()
	q.Enqueue("first")
	q.Enqueue("second")

	if val, err := q.Dequeue(); err == nil {
		fmt.Println("Dequeue:", val) // 输出:Dequeue: first
	}

	if peekVal, err := q.Peek(); err == nil {
		fmt.Println("Peek:", peekVal) // 输出:Peek: second
	}
}

代码解读:

  • lock sync.Mutex:一个互斥锁,用于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对队列的操作是线程安全的。

1.入队出队

  • q.lock.Lock():锁定互斥锁,确保在添加元素时没有其他 goroutine 可以修改队列。
  • defer q.lock.Unlock():延迟解锁互斥锁,确保在函数返回前解锁。
  • q.lock.Lock() 和 defer q.lock.Unlock():锁定和解锁互斥锁,确保线程安全。

2.查看队首元素

  • q.lock.Lock() 和 defer q.lock.Unlock():锁定和解锁互斥锁,确保线程安全。

4. 使用channel实现队列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queue := make(chan int, 3) // 缓冲大小为3
    
    queue <- 1
    queue <- 2
    queue <- 3
    
    fmt.Println(<-queue) // 1
    fmt.Println(<-queue) // 2
}

四种方法的选择场景

  1. 对于简单场景,使用切片实现即可
  2. 需要频繁增删元素时,使用链表实现更高效
  3. 并发环境使用带锁的队列或channel
  4. channel适合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