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简介

发布于:2025-09-03 ⋅ 阅读:(27) ⋅ 点赞:(0)


前言

中心化网络已经帮助数十亿人融入了互联网,并在其上创建了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少数中心化巨头几乎垄断了互联网,甚至可以为所欲为。

Web3 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方案。 不同于科技巨头垄断的传统互联网,Web3 采用去中心化,由所有用户构建、运营和拥有。 Web3 将权力赋予个人而非公司。 在我们讨论 Web3 之前,先来看看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早期网络

大多数人认为互联网是现代生活的一个持续支柱—自发明出来后就一直存在。 然而,我们今天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互联网与最初的想象有很大不同。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过去短暂的互联网历史分为两个时期—Web 1.0 和 Web 2.0。

Web 1.0:只读 (1990-2004)

Web 1.0 是互联网的早期形态,核心逻辑是 “信息单向传播”—— 少数主体生产内容,多数用户仅作为 “接收者” 浏览,几乎没有互动或内容创作的空间。

1. 关键特征

  • 内容生产:专业机构主导
    内容由企业、媒体、科研机构等少数专业主体创作(如门户网站编辑、软件公司),普通用户无法自主发布内容(无评论、无投稿、无个人主页)。
  • 技术基础:静态网页为主
    页面用 HTML、CGI 等简单技术搭建,内容固定(如 “公司介绍页”“新闻列表页”),更新频率低(常以 “天” 为单位),无实时动态效果。
  • 用户角色:被动接收者
    用户的核心行为只有 “浏览” 和 “搜索”(如通过雅虎目录查找网站、在新浪看新闻),无法对内容进行点赞、评论、分享,更不能生成自己的内容。
  • 商业模式:简单直接
    主要依赖 “广告投放”(如网页顶部 Banner 广告)和 “付费订阅”(如早期学术数据库、付费新闻),无用户参与驱动的商业逻辑。

2. 代表应用

  • 门户网站:新浪(早期新闻聚合)、搜狐、雅虎(分类目录式搜索);
  • 静态信息页:企业官网(仅展示联系方式和产品介绍)、个人静态博客(需懂代码才能搭建);
  • 工具类网站:早期搜索引擎(如 Altavista)、在线词典(仅提供查询功能)。

Web 2.0:能读能写(2004 年 - 至今)

2004 年前后,随着技术升级和用户需求变化,Web 2.0 概念正式提出(由 Tim O’Reilly 等人推动),核心逻辑从 “单向传播” 转向 “用户参与共创”—— 普通用户不仅能 “读”,还能主动 “写”(创作内容、互动交流),互联网从 “信息库” 变成 “用户社区”。

1. 关键特征

  • 内容生产:UGC 主导(用户生成内容)
    内容核心来源是普通用户,如社交平台的帖子、博客的文章、短视频平台的作品、论坛的回复等,专业机构内容与用户内容并存。
  • 技术基础:动态交互技术
    依赖 AJAX(异步加载)、JavaScript、API 接口等技术,实现 “实时互动”(如评论实时刷新、点赞即时反馈),页面内容动态更新(如朋友圈实时推送新内容)。
  • 用户角色:主动创造者 + 参与者
    用户行为从 “浏览” 升级为 “创作、互动、分享”:写博客、发微博、拍短视频、评论他人内容、组建社群,甚至参与产品迭代(如用户投票决定 APP 功能)。
  • 商业模式:用户驱动型
    除了传统广告,新增 “平台佣金”(如淘宝商家抽成)、“增值服务”(如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直播打赏)、“数据变现”(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优化推荐)等模式,核心是 “留住用户、激发用户活跃”。

2. 代表应用(分阶段演进)

  • 早期(2004-2010):PC 端互动平台
    博客(新浪博客、WordPress)、社交网站(Facebook、人人网)、论坛(天涯、猫扑)、视频分享(YouTube、土豆网);
  • 中期(2010-2018):移动端社交爆发
    即时通讯(微信、WhatsApp)、短内容平台(微博、Twitter)、生活服务(美团、大众点评,用户写评价);
  • 近期(2018 - 至今):UGC 深度渗透
    短视频(抖音、TikTok)、直播(快手、Twitch)、知识社区(知乎、小红书,用户分享经验)、协作工具(腾讯文档、飞书,多人共创内容)。

Web 3.0:能读 - 能写 - 能拥有

2014 年以太坊推出后不久,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Gavin Wood 就提出了“Web 3.0”的前提。 Gavin 为许多早期加密技术采用者所面临的问题,即互联网需要过多的信任,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Web 3.0 是互联网演进的下一阶段概念(目前仍处于探索与部分落地阶段),核心是解决 Web 2.0 中 “平台垄断、用户数据失控、内容确权难” 等痛点,主张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构建 “去中心化、用户自主掌控权益” 的互联网生态。它并非单一技术,而是 “技术 + 理念” 的集合,目标是让互联网从 “由平台主导” 回归 “由用户共建共享”。

简单类比:

  • Web 2.0 像 “租房”:你在平台上创作内容、积累粉丝,但 “房子(数据 / 账号)” 归平台所有,平台可随时让你搬走;
  • Web 3.0 像 “买房”:你创作的内容、积累的资产(如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确权,归你个人所有,可跨平台迁移,不受单一平台限制。

Web 3.0 的关键特征

尽管很难对 Web3 做出严格的定义,但它是在几项核心原则的指引下创建的。

  • **Web3 是去中心化的:**大部分互联网不是由中心化实体控制和拥有的,而是由构建者和用户分配所有权。
  • **Web3 无需许可:**每个人都有参与 Web3 的平等权限,没有人被排除在外。
  • **Web3 具有原生支付功能:**它使用加密货币进行线上消费和汇款,而不是依赖传统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过时的基础设施。
  • **Web3 去信任:**它通过激励措施和经济机制运转,而不是依赖受信任的第三方。

Web 3.0 的代表应用领域(目前落地场景)

Web 3.0 尚未全面普及,现有应用多集中在 “金融、数字资产、社交” 等领域,且用户门槛较高(需理解区块链、使用加密钱包):

应用领域 核心逻辑 代表案例
去中心化金融(DeFi) 替代传统银行、券商等中介,实现 “点对点借贷、交易、理财”,收益归用户所有 Aave(去中心化借贷平台,用户可抵押加密货币借钱)、Uniswap(去中心化交易所,用户直接交易代币)
NFT(非同质化代币) 为数字内容确权,实现 “数字资产化”,支持交易、收藏、授权 OpenSea(NFT 交易平台,可买卖数字艺术品、游戏道具)、NBA Top Shot(篮球球星卡 NFT)
去中心化社交(DeSo) 用户内容存储在区块链,账号归自己所有,可跨平台迁移,收益通过 Token 分配 Nostr(去中心化社交协议,用户用钱包登录,内容不被单一平台控制)、Friend.tech(用户可 “交易” 他人社交身份,获得收益)
元宇宙(Web 3.0 版) 结合区块链与元宇宙,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资产(如土地、服饰)为 NFT,归个人所有 The Sandbox(虚拟土地 NFT 平台,用户可购买土地、建造场景并出售)、Decentraland(去中心化元宇宙,用户自主治理)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无中心化管理层,通过 Token 投票决定组织事务(如资金使用、项目方向) ConstitutionDAO(曾众筹购买美国宪法副本,决策由社区投票)、MakerDAO(DeFi 平台,由社区投票调整借贷规则)

Web 3.0 的现状与未来

Web 3.0 并非 “取代 Web 2.0” 的终极形态,而是对 Web 2.0 痛点的 “补位尝试”—— 它目前更像一个 “技术试验场”,而非成熟的互联网生态:

  • 现状:多数应用集中在 “金融和数字资产” 领域,用户以投资者、技术爱好者为主,尚未渗透到普通大众的日常场景(如社交、办公、娱乐);
  • 未来可能:若能解决 “用户体验、监管合规、效率” 三大问题,Web 3.0 或会与 Web 2.0 融合(如平台引入部分去中心化功能,让用户拥有数据控制权),而非完全替代。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目前无需盲目追捧 Web 3.0 相关产品,需理性看待其 “理念价值” 与 “现实风险” 的差距。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