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表是什么?
跳表是一种基于链表的数据结构,它在普通有序链表的基础上加了一些“索引层”来加快查找效率。
可以把它想象成:
一楼 → 普通链表,节点挨个排好。
二楼 → 在一楼的基础上,每隔几个节点抽一个“代表”建一条快速通道。
三楼 → 再从二楼抽节点,建更快的通道。
查找时,你先走“高速通道”(上层链表),当要找的数比当前大时往右走,比当前小或到头了就往下一层走,最后一定能到目标。
👉 直观类比:
就像在图书馆找书,普通链表是一本本翻,跳表相当于有“目录索引”,先快速缩小范围,再定位。
2. 跳表的特点
支持快速查找、插入、删除
时间复杂度接近 O(log n)(和二叉搜索树、红黑树差不多)。
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相比红黑树,跳表代码更直观。
支持范围查询
因为本质是链表,向后遍历特别方便(比树结构更好)。
3. 跳表的层级结构
第0层(最底层): 普通有序链表,所有元素都在这里。
第1层: 每隔 2 个元素抽一个“索引”。
第2层: 每隔 4 个元素抽一个“索引”。
第3层: 每隔 8 个元素抽一个“索引”。
以此类推……
👉 每一层是下一层的“加速索引”。
4. 跳表的操作
4.1 查找
例子:找数字 8
从最高层开始,从左往右走,直到下一个比 8大 → 向下一层。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走到最底层,找到 8。
👉 平均复杂度:O(log n)。
4.2 插入
例子:插入 12
先按照查找方法,找到应该插入的位置(比如在 11和 13之间)。
把节点插入最底层链表。
用“随机算法”决定是否提升到上层索引。
举个例子:掷硬币,正面就往上升一层,反面就停止。
所以节点有可能只存在于底层,也可能出现在很多层。
👉 随机策略保证了层高分布,大多数节点只在底层,少数节点充当“高速索引”。
4.3 删除
和查找类似,先找到目标节点。
然后把它从各层链表里删除即可。
5. 跳表的时间复杂度
查找:O(log n)
插入:O(log n)
删除:O(log n)
👉 这是因为跳表的层高大约是 log n 层,每层走几步就能下去。
6. 跳表的空间复杂度
由于每层都要存索引,空间复杂度是 O(n)。
但因为索引是随机的,平均情况下不会太多。
7. 跳表的应用场景
Redis 中的有序集合(Sorted Set,zset)
内部就是用跳表实现的,可以快速完成范围查询和排序。
内存数据库 / 搜索引擎
用来做索引,加速查找。
8. 跳表和其他结构对比
数据结构 查找时间 插入删除 实现难度 范围查询 有序链表 O(n) O(1) 简单 简单 二叉搜索树 O(log n) O(log n) 较复杂 较复杂 红黑树 / AVL树 O(log n) O(log n) 复杂 较复杂 跳表 O(log n) O(log n) 简单 简单 👉 跳表是 用链表实现了树的效果。
9. 小结
跳表是一个 带多级索引的有序链表。
通过“索引层”加快查找速度,平均复杂度 O(log n)。
插入和删除时,用随机算法决定是否提升层级。
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 Redis Sorted Set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