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D Flash块擦除与数据状态解析

发布于:2025-09-07 ⋅ 阅读:(14) ⋅ 点赞:(0)

** 对NAND Flash进行块擦除(Block Erase) 操作,其物理本质就是将整个Block内的所有存储单元(Memory Cell)的状态重置为“已擦除”状态。在NAND Flash的数据表示中,这个“已擦除”状态被读取为 全1,也就是0xFF

下面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其中的重要细节:

1. 物理原理:电子陷阱

  • 编程(写0):NAND Flash的每个存储单元都是一个浮栅晶体管。当我们想要写入数据(编程)时,是通过施加电压,将电子注入到浮栅(Floating Gate)中。这些被捕获的电子会改变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从而使该单元在读取时被识别为“0”状态。
  • 擦除(写1):擦除操作则是反向过程。对一个Block施加一个强的高电压,将浮栅中捕获的电子强行拉出来(通过量子隧穿效应),让浮栅恢复“空旷”的状态。这个没有电子或电子很少的状态,使得晶体管在读取时被识别为“1”状态。

因此,从物理上讲,擦除不是“写入”1,而是“移除”电子,让单元回归默认的、电阻最低的“1”状态。

2. 逻辑上的表现:0xFF

  • 在计算机系统中,我们以字节(Byte)为单位进行操作。
  • 一个字节由8个比特(Bit)组成,每个Bit对应一个存储单元。
  • 当一个Block被成功擦除后,这个Block内每一个存储单元都处于“1”状态。
  • 所以,读取任意一个地址,得到的8个Bit都是 1111 1111
  • 用十六进制(Hex)表示,1111 1111 就是 0xFF

因此,一个刚擦除干净的NAND Flash块,其所有内容都是 0xFF

3. 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和细节

虽然理论上是全0xFF,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擦除操作的必要性

    • 这是NAND Flash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必须先擦除,才能写入
    • 你无法直接在一个已经写过数据的页(Page)上重新写入数据(比如把0改成1)。你必须以Block为单位进行擦除,将整个Block重置为全1(0xFF)后,才能再次对这个Block内的页进行编程(写0)。
  2. 写入操作的本质是“将1变为0”

    • 写入数据时,你只能改变需要写入0的比特。对于那些已经是1的比特,写入操作不会改变它们(因为无法通过写入操作注入电子来制造1,1是默认状态)。
    • 例如,在一个擦除后的块(全0xFF)上写入数据 0x55(二进制 0101 0101),实际发生的过程是:将第2、4、6、8个比特从1变成了0。结果是该字节变成了 1010 1010(0xAA)?不对,这里有点反直觉。
      • 更准确的说法:写入操作只能将比特从“已擦除”(1)状态变为“已编程”(0)状态,反之则不行。所以写入 0x55 (0101 0101) 后,对应的比特位被编程为0,其他位保持1,结果就是 1010 1010 (0xAA)。这看起来和写入的数据相反,但实际上这是在硬件层面处理的,FTL(闪存转换层)会负责让主机看到正确的数据。
  3. 并非所有NAND都一样(SLC, MLC, TLC, QLC)

    • 对于SLC(单层单元),一个单元只存储1bit数据,状态非常简单:擦除态(1)和编程态(0)。
    • 对于MLC(双层单元)、TLC(三层单元)、QLC(四层单元),一个单元可以存储2bit、3bit、4bit数据,因此有4种、8种、16种不同的电压状态。但它们的擦除操作依然是让单元回到电压最低的那个状态,这个状态在所有类型中都被定义为“全1”。例如,TLC的“111”状态就是擦除态。
  4. 坏块(Bad Block)和ECC(纠错码)

    • 由于工艺和磨损问题,NAND Flash出厂时和在使用中都会产生坏块。坏块可能无法被正确擦除或写入。
    • 即使对一个好块进行擦除,也可能无法保证每一个单元都完美地达到“1”状态,可能会有些单元处于临界状态。因此,在实际产品中,绝对需要配合ECC(Error Correction Code) 来检测和纠正读取时可能出现的位错误(Bit Error)。

总结

  • 是的,NAND Flash的块擦除(Block Erase)操作在物理上将该块所有存储单元重置为“已擦除”状态。
  • 这个状态在逻辑上被读取为全1,即十六进制的0xFF。
  • 这是NAND Flash“先擦除再写入”工作机制的基础,写入只能将1变为0,而不能将0变回1(只有擦除操作才能做到这一点)。

不是一个逻辑上的矛盾,而是一种基于物理特性和工程权衡的精心设计。让我为您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1. 根本原因:物理结构的不同

“写入(编程)”和“擦除”是两个物理机制完全不同的操作,它们的“粒度”和“方向”天生就是相反的。

  • 写入(编程) - “精细作业”

    • 机制:通过精确控制,向单个存储单元(Cell) 的浮栅中注入电子。这个过程是可控的、逐一的、增量式的。你可以选择对哪个Page中的哪些特定单元进行编程(写0)。
    • 比喻:就像用一支精细的铅笔,在一张白纸(已擦除的Block)上逐个画上格子(写0)。你可以在纸的任何地方画,想画多少画多少。
  • 擦除 - “粗暴重置”

    • 机制:施加一个非常强的反向电压,将整个Block(包含数十万到数百万个单元) 的浮栅中的电子一次性“轰”出来。这个过程是剧烈的、不可精确控制的、批量式的
    • 比喻:就像拿一块巨大的橡皮擦,把整页纸(整个Block)上的所有铅笔印(所有的0)一次性全部擦掉,让纸恢复洁白(全1状态)。你无法用这块大橡皮只擦掉某一个格子。

2. 为什么不能设计成“写入也能把0变1”?

从理论上讲,如果能设计出既能精细注入电子又能精细移除电子的单元,那当然最理想。但现实中,这面临着巨大的工程挑战:

  1. 物理结构的限制:为了实现精细的电子移除(即把单个0变成1),每个单元都需要独立且复杂的晶体管电路来控制,这就像给每个房间配一个独立的中央空调而不是一栋楼共用一个。这会** dramatically(急剧地)增加每个单元的面积**。
  2. 成本与密度的考量:NAND Flash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存储密度和低成本。其结构非常简单,数百万个单元共享同一块“衬底”。为了实现“擦除”这个强电压操作,必须将整个Block的单元并联在一起同时处理。如果要实现单元级的擦除,芯片面积会暴增,导致成本飙升、容量骤降,这将完全丧失市场优势。

3.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引入FTL(闪存转换层)

硬件上的这个“缺陷”,通过聪明的软件/固件算法得到了完美解决。这就是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

FTL是运行在SSD主控或嵌入式设备上的一个“智能管家”,它的核心工作就是对主机(如你的电脑操作系统)隐藏“必须先擦除才能写入”这个物理特性

FTL主要通过异地更新(Out-of-Place Update)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来实现:

  1. 当主机要求更新一个页的数据时(比如想把某个地方的0xAA改成0x55):

    • FTL不会去直接擦除原来的页(因为做不到)。
    • Instead(而是),FTL会找一个之前已经被擦除干净的、空闲的页,将新的数据(0x55)写入这个新位置。
    • 然后,FTL更新它的映射表,将主机认为的“逻辑地址”指向这个新的物理位置。
    • 那个存放着旧数据(0xAA)的旧页,则被标记为“无效(Invalid)”。
  2.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 当设备空闲时,FTL的垃圾回收器会开始工作。
    • 它会找到一个包含很多“无效”页的Block,将其中还“有效”的数据搬移到一个新的空Block中。
    • 最后,再对这个现在全是“无效”数据的旧Block执行一次——您猜对了——Block Erase(块擦除)! 将它重置为全0xFF的状态,变成可以再次使用的“空闲块”。

总结:这不是矛盾,而是分工

所以,您看:

  • 写入(编程):负责 “做减法” ,在全1的“画布”上精准地“雕刻”出0。粒度小,精度高。
  • 擦除:负责 “重置画布” ,为下一次“雕刻”做准备。粒度大,力量强。

它们一个管“细部创作”,一个管“整体清场”,二者分工合作,通过FTL这个“总指挥”进行调度,最终向上层应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像普通磁盘一样随机读写的完美存储设备。

这种看似“矛盾”的设计,恰恰是工程师们在成本、容量、速度和可靠性之间取得的绝妙平衡。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