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模型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实现探索与应用

发布于:2025-09-12 ⋅ 阅读:(22) ⋅ 点赞:(0)

前言

如果你一直在跟着Fanstuck博主的脚步探索AI大模型的相关内容,从最初的大模型Prompt工程解析,DeepSeek全面解析,到实际的私有化大模型开发部署,再到深入NL2SQL、知识图谱大模型和ChatBI等更高阶应用.我是Fanstuck,致力于将复杂的技术知识以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热衷于分享最新的行业动向和技术趋势。如果你对大模型的创新应用、AI技术发展以及实际落地实践感兴趣,那么请关注Fanstuck。

1、推荐算法分类

推荐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看作是一场技术迭代的缩影。从最早的协同过滤,到后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再到近几年火热的图神经网络与强化学习,直到今天我们谈论的大模型(LLM)推荐,这条路线背后反映的是行业不断追求更高精度、更强泛化能力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的过程。

在这一章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常见的几类推荐算法,理解它们的原理、优势与不足,同时配合一些实际案例,帮助你从整体上把握推荐系统技术的发展脉络。

1.1基于传统方法的推荐

在互联网早期,用户行为数据相对有限,模型复杂度也无法做得太高。于是,简单直观的推荐方法成了主流。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协同过滤基于内容的推荐。除此之外,还有基于知识的推荐,以及将多种方法融合的混合推荐。

名称

核心思想

典型模型/做法

优点

局限与风险

适用场景

协同过滤(CF)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利用用户–物品交互矩阵中的相似性做外推

User-KNN / Item-KNN、MF(SVD/ALS/BPR)、item2vec

简单有效、可解释性较强(特别是 Item-CF)

冷启动、数据稀疏、易受噪声影响

老练业务、交互较丰富的场景

基于内容(Content-Based)

比较物品内容与用户画像的相似度

TF-IDF/BM25、特征工程 + 余弦相似度、词向量/句向量

冷启动友好、偏好可迁移

内容表征质量决定上限,易“窄化”

媒体/长文本、属性丰富的品类

基于知识(Knowledge-Based)

注入领域知识与规则,约束与增强推荐

规则库、知识图谱、约束检索

冷启动与合规友好、精准可控

知识获取/维护成本高,多样性受限

强合规/强约束场景(金融/医疗/政企)

混合(Hybrid)

多策略组合、取长补短

加权融合、切换、分区展示、分层(Meta-Level)

综合表现最好、鲁棒

复杂度高、参数调优难

大规模线上业务的主流工程范式

1.1.1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

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CF)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推荐算法了。它的直觉非常贴近人类社交:如果我和你兴趣相似,那么你喜欢的东西,我大概率也会喜欢。

协同过滤有两种经典形式:

  •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寻找一群和目标用户兴趣相似的人,再把他们喜欢的物品推荐给目标用户。
  •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找出和用户喜欢过的物品相似的候选物品,再推送给用户。

举个例子。在一个电影网站上,我们收集了用户对电影的打分,构建出一个用户–电影的评分矩阵。如果我们想预测 user5 对《盗梦空间》的喜好,可以先找到和 user5 观影口味最接近的几位用户,看看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打分,再综合这些打分推测 user5 的偏好。

迷你案例(电影):构建用户–电影矩阵 → 计算 Item-Item 相似度 → 对目标用户做 Top-N 候选 → 结合近邻权重打分 → 推荐。

计算流程展示: 矩阵填充示例,预估user5对 movie1 的评分

步骤:

①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用户与电影之间的交互数据,例如用户对电影的评分、浏览记录、购买记录等。

②创建矩阵:根据用户与电影的交互数据,构建一个用户-项目(电影)评分矩阵。

③选择协同滤波算法,此处默认选择与用户的协同过滤,该算法通过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度

④来找到与目标用户相似的其他用户,然后根据这些相似用户的喜好为目标用户推荐电影。

这种方法实现简单,而且在数据相对稠密的情况下表现很不错。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

  • 新用户、新物品没有数据时,系统很难做出推荐,这就是所谓的冷启动问题;
  • 评分矩阵往往非常稀疏,很多地方都是空的,导致算法难以找到可靠的相似性。

为了缓解稀疏性,人们后来引入了矩阵分解(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把用户和物品都映射到一个低维向量空间里,用向量点积来预测用户的兴趣。这类方法在 Netflix Prize 比赛中大放异彩,也推动了工业界的广泛应用。

1.1.2 基于内容的推荐

如果协同过滤强调的是“人以群分”,那么基于内容的推荐强调的就是“物以类聚”。它关注的是物品本身的特征,而不是依赖大量的用户行为。

比如,我们有一部电影的简介:“一支探索队进入虫洞,寻找人类的新家园。”如果用户之前喜欢过《星际穿越》,那么这部电影很可能也会吸引他。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电影的内容”转化为可计算的特征向量。

常见做法是对文本类特征使用 TF-IDF、BM25 或词向量来表示,对离散属性(类型、导演、演员)做独热编码,对数值属性(时长、评分)直接使用。最后,通过余弦相似度计算用户偏好和候选物品之间的距离。

基于内容的推荐在冷启动时比协同过滤更有优势,因为它不依赖用户行为。但它也容易陷入“越推越窄”的陷阱:如果你看了几部科幻片,系统就会一直推荐科幻,难以拓展到多样化的兴趣。

比如构建一个电影推荐系统,首先需要准备电影数据,这里假设有一个包含电影信息的 DataFrame,其中包括电影的标题、类型、导演、演员以及剧情简介等字段。

根据用户历史观看的电影(如“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系统推荐了具有相似特征(如科幻类型、相同导演等)的电影。在这个例子中,BM25 算法有效地计算了用户偏好与候选电影之间的相似度,并为用户推荐了最相关的电影。

流程: ①特征提取:使用文本处理技术(如分词、去停用词等)对电影的剧情简介进行预处理,并构建词袋模型或 TF-IDF模型来表示电影的内容特征。

②用户偏好学习:根据用户历史观看的电影,提取这些电影的内容特征,并计算用户偏好的特征向量。例如,可以将用户观看过的电影的特征向量求平均作为用户的偏好向量

③相似度计算:使用余弦相似度、BM25 等算法计算用户偏好向量与候选电影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

1.1.3 基于知识/混合的推荐算法

除了协同过滤和内容推荐,还有一种方法是基于知识的推荐。它常见于强约束领域,例如医疗或金融。在这些场景里,推荐结果不仅要符合用户偏好,还必须满足一系列严格的业务规则。比如,在金融推荐中,用户的资质、风险等级、合规要求,都会影响能不能推荐某个理财产品。

工业界更常用的是混合推荐。这是因为单一方法往往有局限,而混合能取长补短。举例来说,电商网站可能会同时展示“基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热门商品推荐”、“知识规则约束下的必推品”,并通过加权或分区的方式综合展示给用户。像亚马逊、当当这样的大型平台,几乎都是混合推荐的典型代表。

1.2 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

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推荐系统也逐渐进入“深度建模”的阶段。深度学习的优势在于能够自动学习复杂的特征表示和交互关系,而不需要人工设计大量特征。

例如,DSSM、YouTube DNN、双塔模型等架构擅长处理大规模向量召回;Wide&Deep、DeepFM类模型可以同时捕捉特征的记忆性与泛化性;DIN、DIEN则通过注意力机制对用户的行为序列进行建模,能够理解用户兴趣的动态变化。

这些模型大幅提升了推荐的精度,让系统能够更准确地捕捉用户的细粒度兴趣。不过,它们对算力和数据规模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更适合头部平台。

1.3基于图的推荐

有些场景下,用户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张复杂的网络。比如,在知识图谱中,用户、物品、属性、标签都可以看作节点,而交互就是连接它们的边。推荐的任务就是在图上挖掘潜在的连接。

典型方法包括 PersonalRank(类似 PageRank,从用户节点出发迭代传播权重),以及 DeepWalk / node2vec 这样的图嵌入方法(通过随机游走生成节点序列,再用 Word2Vec 把节点表示成向量)。近年来,图神经网络(GNN)也逐渐应用到推荐中,比如 LightGCN 就通过层次聚合邻居节点的信息,捕捉更复杂的兴趣关系。

1.4 基于强化学习的推荐

强化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通过代理在环境中进行交互来学习如何实现最佳行为。在推荐系统中,代理可以理解为推荐系统,环境可以理解为用户行为空间,状态可以理解为用户在系统中的不同情况,动作可以理解为推荐不同的内容,奖励可以理解为用户对推荐内容的反馈。

典型算法:

  • Q-Learning:基于 Q值的强化学习算法,用于学习代理在环境中实现最佳行为。
  • Deep Q-Network(DQN):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 Q-Learning 算法,用于解决推荐系统中的数据稀疏性问题。
  • Policy Gradient:基于策略梯度的强化学习算法,用于学习多种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用户需求。

1.5 基于大模型的推荐

最后,我们来到大模型(LLM)的时代。虽然 LLM 本身并不是专门为推荐系统设计的,但它们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能够在推荐中发挥独特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推荐系统更好地理解复杂文本、跨模态信息;可以生成自然的推荐理由,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在冷启动时快速为新物品构建语义画像。可以说,大模型的引入,为推荐系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后续我们将在第三章中深入展开这部分的应用。

2、推荐系统的详细方案理解

很多初学者一开始会以为“推荐系统 = 推荐算法”,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推荐系统更像是一条复杂的流水线,算法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既要保证推荐的精准度,又要在合规性、可解释性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

理解了推荐算法之后,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个真正能在生产环境中运行的推荐系统,远远不只是一个“模型”。它更像是一条流水线,既包括数据采集与特征工程,也包括召回、排序、重排,最后还要有合规、安全与监控保障。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继续用短视频平台作为案例。

视频推荐的完整流程

首先是内容审核。在视频进入推荐前,平台会先进行多模态审核:利用计算机视觉模型识别画面中的违规元素,用 NLP 模型分析标题和文案,过滤掉敏感信息。机器筛查之后,仍然会把部分视频交给人工审核员进一步把关。只有通过这一关的视频,才能进入推荐系统。

接下来是冷启动分发。系统会把新视频随机推送给一个小规模的测试人群,比如两三百个用户。平台会观察这些用户的反馈指标,例如完播率、点赞、评论、转发、是否关注作者等。如果反馈良好,视频就会获得更多曝光机会。

当视频表现优异时,它就会进入更大流量池,同时系统会利用标签机制,把它推荐给兴趣更匹配的用户。例如,一个关于“科幻主题”的视频会更容易推送给平时爱看科幻短片的观众。

一旦视频进入精品推荐池,它就能获得大规模曝光。这个阶段系统会弱化标签限制,让内容接触到更广泛的人群,有时甚至会触发“爆款效应”。

除此之外,系统还会周期性地重新挖掘旧视频。如果一个视频和当下的热点事件产生了新的联系,它可能会再次被推荐,形成“延迟爆款”。

在整个流程中,平台必须时刻关注合规性与用户隐私。任何推荐内容都不能触碰法律和道德的红线;同时,用户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保护和最小化使用。

算法在其中的角色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整条链路中,推荐算法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最核心的“心脏”。没有好的算法,视频无法精准匹配用户;但如果缺少审核、冷启动、合规、反馈闭环的支持,再好的算法也难以真正落地。

因此,一个推荐系统的成功,往往来自“算法 + 工程 + 规则”的协同。算法解决“精确性”,工程保障“效率与可扩展性”,规则确保“安全与合规”。三者缺一不可。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