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作品集就别用C端那套思路了

发布于:2022-12-28 ⋅ 阅读:(434) ⋅ 点赞:(0)

找我看作品集的小伙伴,B端占比越来越高,也是因为很多C端的设计师在往B端转。

最近我发现,B端和C端的作品集要求,还真是不太一样。
很多B端经验较少的C端设计师,在做作品集的时候,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今天我来给大家从思维、分析和方案这三个方面讲一讲B端和C端作品集的差异。


思维

做任何项目肯定有一个背景或者源头,为什么要开发新项目?为什么要改版?

而C端与B端项目的差异,从这里就开始了。

C端看重业务目标


做C端项目,尤其是在项目初期,很多都有一种「瞎子摸象」的感觉。
例如一开始抖音给自己的定位是短视频娱乐平台,后面做着做着,才发现卖货商机,就连淘宝发现后也跟着搞短视频和直播。
可见一个项目在上线投入运营之前,用户是谁、有什么需求、为什么来……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但是团队合作总要有个方向,所以企业内部就会开会研究出各种业务目标:例如今年要搞直播电商、明年要搞元宇宙……
而设计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个业务目标拆解出自己的设计目标,其他部门也是一样的。

例如马蜂窝的业务目标是:

设计团队就以此为基础制定了设计目标:

就是因为C端的这种不确定性,才导致业务目标这么重要。


B端看重客户需求


业务目标在B端也有,但大多是做完项目后推导出来的,很少是在刚立项明确给出。
因为B端是为了客户服务的,产品往哪个方向做,主要看客户想要什么,而不是我方想做什么。
例如饿了么的后台运营系统,花了很大的力气做调研,就是为了搞清楚客户需求在哪:

结果发现很多客户因为风险压力,不敢花钱参与运营活动。
于是为了降低客户的决策难度,做了很多方案优化,其中包括将成本和预期收益可视化:


所以B端也有业务目标,只是这个需要我们自己从客户需求那里总结出来,而不是像C端那样听领导指派。

分析


调研分析决定了设计的上限,但是B端和C端作品集在这里也有明显差异。

C端看重规模分析


因为C端的不确定性,经常是你以为的用户,与实际用户并不相同。
而且C端想要不断吸引新用户来,就不止要了解现有用户,还要了解尚未被转化的潜在用户。
所以通常更加注重大规模的调研分析,例如大数据、问卷、数据埋点等。
爱回收就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很多人不想使用他们的产品,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回收,担心风险,这种结论就只有通过大范围的调研才能发现:

原来爱回收的首页文案都在强调「免费」、「高价」、「领券」、「快速」这种体现赚钱的信息:

发现问题的根源后,首页文案都改成了「京东旗下」、「报价」、「隐私」、「估价」这种提前安全可靠的信息:


B端看重深度分析


和C端相比,B端的目标人群就要具体很多,就没有必要铺得太开了,反倒是加强深度比较重要。

例如最近有一个设计师在做知识星球改版的虚拟项目,四处找星主帮忙填问卷。

看他是我们星球成员,本来打算帮一下的,但是我一看他的问卷就拒绝了。
因为上面问了一些不少细节,很多都是要我打字的主观题:

写起来很麻烦不说,还有涉及到商业隐私的问题。
关键是,除了我之外,应该没什么其他星主愿意帮他填了,就算我帮了一次,他这个项目也还是多半搞不下去。
所以就劝他干脆换一个好做一点的项目。

是的,B端调研分析很可能比C端困难很多,但凡找到一个愿意配合的客户,就一定要认真对待、深度挖掘才行。

方案

C端看重创意亮点

因为同质化严重,C端产品互相「借鉴」多了,用户都形成了固定的用户习惯。
所以C端设计师很少需要构思全新的框架和体验,反而要花很大精力放在吸引用户这件事情上。

产品过一段时间就改版一次,除了产品本身的优化之外,也是给用户提供新的感官刺激,和门店装修有点类似。
例如飞猪通过动态背景增强氛围感,是一个不错的设计亮点:

B端看重解决问题

前面说的那些创意亮点,放到B端这里就显得鸡肋了。

B端客户极少会根据颜值挑选产品,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 Axure 这个原型设计工具,我去年因为一个B端项目而重新用了一段时间:

用惯 Sketch、Figma 等更“新潮”的设计工具后,还真是有点难适应这么复杂又呆板的界面了。

但我还是不得已用下去,因为里面提供的动态数据和逻辑判断功能,很适合做复杂的网页原型。

可见,B端产品如果能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即便颜值毫无吸引力,也能成功。

总结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发现很多在转B端的C端设计师,还在用C端的理念做B端作品集,越做越没方向了。

如果你也是从C端转B端的设计师,记住千万别在作品集上强调业务目标、别动不动就铺量调研、别想方设法搞亮点创新了。

对B端项目来说,发掘客户需求、针对主要场景做深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加重要。

以上文章来源于体验进阶,作者 设计师Zoe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