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物联网:是一种带有传感标识器的智能感知信息网络系统。
ERP:企业资源计划
EDI:电子数据报交换技术是指基于计算机应用、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等电子化技术手段形成的包括文字、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在内的客观资料。
RFID:射频识别技术
MIS(人机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管理:是通过对企业资源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实现企业目标的全部过程
MIS概述
信息的特点与加工
信息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主观性
信息具有整体性、层次性、不完全性
一次信息:是客观事物的第一记录,即现实中所发生事件的原始记录。(新闻报道、广播、公共机构的内部信息源、市场调查、专家报告)
二次信息:对一次信息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信息。(文摘期刊、文摘报、索引期刊、简报等)
三次信息:系统地组织、压缩和分析一次和二次信息的结果。(综述、专题报告、词典、年鉴等)
信息、消息、数据、知识之间的关系
消息/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消息的内涵
数据:是由原始事实组成的各种类型,信息是数据的集合
信息: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
知识:知识是信息的一个子集。
信息量与信息的层次性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程度
信息的层次性:战略信息——>策略信息——>操作规范信息 ——>事实数据
系统基础知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在运用系统方法考察客体对象时,一般应遵循整体性、历时性和最优化的原则。
系统方法解决问题主要步骤:
(1)定义问题:列出一个或一组希望达到的目标.
(2)列出资源和约束:供选择的技术或手段以及每 个系统所需的“成本”或资源;
(3)给出方案:一个或一组数学模型;
(4)评估被选方案;
(5)选择最佳方案并实施;
(6)总结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系统的特性:目的性、相关性、层次性、整体性(统一界面风格、技术用语、开发进度)
MIS的相关概念
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人机系统)
MIS的三要素: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
MIS的功能:信息处理、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辅助决策功能
MIS的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综合结构和物理结构
判断一个系统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四点观察:
- 目标明确
- 结构合理
- 接口清楚
- 能观能控
MIS开发概述
云计算的特点: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拓展性、按需服务、成本低廉
网络拓扑结构:星型、网状型、树型、总线型
通信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MIS开发的原则:
1. 一把手”原则
2. 面向用户原则
3. 适用性和先进性原则
4. 信息工程原则
5. 阶段性原则
6. 四统一原则
MIS开发的人员
1. 系统分析员
2. 数据库管理员
3. 硬件网络设计员
4. 系统设计员
5. 程序设计员
6. 项目经理
7. 用户
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特点
1.系统观点
2.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应得的成
果。
3. 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的系统实施。
4. 工作成果文档化,文档资料规范化、标准化。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五个阶段
①系统规划阶段。
②系统分析阶段。
③系统设计阶段。
④系统实施阶段。
⑤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结构化开发的优缺点
① 优点 :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密切结合,更强调自顶向下的观点,更强调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即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
② 缺点:
- 系统的开发周期太长,有时,系统开发尚未完成,而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对系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 这种方法要求系统开发者在调查中就充分地掌握用户需求、管理状况以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这不大符合人们循序渐进地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 需要大量的文档和图表,这方面的工作劳动量非常大,有时会造成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原型法开发方法
原型法——根据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开发出一个原型系统,并提供给用户,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直至实现新系统。
原型法开发步骤
①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
②开发初始原型系统
③对原型进行评价
④修正和改进原型系统
原型法的优缺点
优点
- 认识论上的突破
- 改进了用户和系统设计者的信息交流方式
- 用户满意程度提高
- 开发风险降低
- 减少了用户培训时间,
- 简化了管理
- 开发成本降低
缺点
- 开发工具要求高
- 解决复杂系统和大系统问题很困难
- 管理水平要求高
原型法的适用场合
- 用户事先难以说明需求的较小的应用系统。
- 决策支持系统
- 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面向对象法
面向对象法的优缺点
优点:以对象为中心,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的转换,缩短了开发周期,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系统开发方法。
缺点;需要一定的软件支撑,并且在大型开发中不进行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自直接采用自底向上的开发,同样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
MIS的开发模式
C/S模式(C、C#、C++、Java、JB、Python语言开发)
问题:
- 开发成本较高
- 移植困难
- 不利于推广使用
- 维护复杂
- 升级麻烦
适合内部系统的搭建
B/S模式(Html、PHP、JavaScript、ASP语言开发)
- 简单
- 易维护
- 保护企业投资
- 对客户端硬件要求低
-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高
- 易拓展
MIS开发方式
- 自行
- 委托
- 合作
- 利用现成
自行
优点 :开发费用少,容易开发出适合本单位需要的系统,方便维护和扩展,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系统开发人员。
缺点 :是由于不是专业开发队伍,除缺少专业开发人员的经验和熟练水平外,还容易受业务工作的限制,系统整体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
委托
优点 :是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 :是费用高、系统维护与扩展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不利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
合作
优点 :是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可以培养、增强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 :是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利用现成
优点 :是能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费用,技术水平比较高,系统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
缺点 :是功能比较简单,通用软件的专用性比较差,难以满足特殊要求,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做软件改善和编制必要的接口软件等二次开发的工作。
四种开发方式的比较
诺兰模型(必考)
初装:初装阶段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蔓延:这一阶段是数据处理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用户感到计算机在事务处理上的好处,计算机利用率不断提高,各部门都开发了大量应用程序。
控制: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向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
集成:在控制基础上开始按联机响应方式重新装备和设计应用系统,建立集中式数据库
数据管理: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计算机作为日常数据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开始见效。
成熟:信息系统的成熟表明它可以满足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要求,从操作层的事务处理到中间管理层的控制管理,到支持高级管理层的决策支持,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信息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是MIS建设的起点,其目的是确定新系统的范围,确保新系统的开发是可行的,对系统开发提出目标和要求,并为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配置资源和制定预算。
原则
支持企业的总战略目标
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
摆脱MIS对组织结构的依从性
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
便于实施
步骤
(1)确定总体规划的性质。
(2)收集相关信息。
(3)进行总体战略分析。
(4)定义约束条件。
(5)明确规划目标。
(6)提出未来的略图。
(7)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
(8)通过总体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CSF法是通过分析找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步骤:
1.识别目标
2.识别CSF
3.识别性能指标
4.数据字典定义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SST方法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等组成。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过程。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步骤
(1)准备工作
(2)定义企业管理目标
(3)识别管理功能
(4)确定企业过程
(5)确定数据类
(6)设计MIS结构
三种系统规划方法的比较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由于经理们比较熟悉这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经理们乐于努力去实现。该方法最有利于确定企业的管理目标。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导引过程。它通过识别企业“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化是通过企业过程/数据类等矩阵的分析得到的。由于数据类也是在企业过程基础上归纳出的,所以我们说识别企业过程是企业系统规划法战略规划的中心,绝不能把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中心内容当成U/C矩阵。
U/C矩阵
- 填入数据类
- 填入功能 标记“U”或“C”
- 按逻辑关系及发生的顺序,重排各功能
- 重排数据类,使所有“C”尽可能靠近对角线
- 分组,结果不唯一
信息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由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按照系统观点,在对现有系统深入调查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分析工具与技术绘制一组描述系统总体逻辑方案的图表,建立目标系统逻辑模型。
可行性研究
内容
(1)技术可行性
(2)经济可行性
(3)社会可行性
(4)环境可行性
特点
(1)抽象性和概括性
(2)系统描述的形式化
(3)“自顶向下”的工作原则
(4)强调逻辑结构
过程
(1)获得现行系统的物理模型
(2)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3)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详细调查的方法
- 直接参加业务实践
- 开调查会
- 个别访问
- 发放调查表
业务流程图(必考)
数据流程图(必考)
ER图 (必考)
信息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就是详细定义基于计算机的各种活动的解决方案。
系统设计的原则
- 系统性
- 灵活性
- 可靠性
- 经济性
- 管理可接受性
内容
结构化系统设计
1. 代码设计
2. 数据存储设计
3. 输出设计
4. 输入设计
5. 信息系统处理流程设计
6. 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7. 系统设计说明书
8. 数据库设计
9. 界面设计
10.网络设计……
信息系统实施、运行、维护
系统实施成功的主要因素
(1)管理因素
(2)技术因素
数据整理与规范化
软硬件及网络环境的建设
开发技术的选择和使用
程序设计原则:
(1)可维护性
(2)可靠性
(3)可理解性
(4)效率
(5)健壮性
系统测试
分模块测试(单调)
子系统测试(分调)
系统测试 (联调)
模块测试分类
(1)人工测试
①个人复查
②走查
③会审
(2)机器测试
①黑盒测试
②白盒测试
系统的切换
系统切换前的准备工作
(1)数据准备
(2)文档的准备
(3)用户培训
系统切换的方式
直接方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旧系统停止使用,同时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
平行方式 :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新旧系统并存,各自完成相应的工作,并相互对比、审核。
逐步方式 :是指分阶段、按部分地完成新旧系统的交替过程,开发完一部分则在某一时间段内就平行运行一部分。
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系统维护的内容
①硬件设备的维护
定期的设备保养性维护
突发性的故障维修
②数据文件及代码的维护
③应用软件的维护
软件维护的内容包括 :
●正确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
●完善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
系统维护的过程
①建立维护组织
②安排计划
③维护的实施
系统维护应注意的问题
①建立和健全各类系统开发文档资料。
②文档资料要标准化、规范化。
③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阶段所规定的开发原则和规范来进行。
④维护文档的可追踪性。
⑤建立和健全从系统开发到系统运行各阶段的管理制度。
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的方法
(1)定性方法
①结果观察法
②模拟法
③对比法
(2)定量方法
主要有德尔菲(Delphi)方法、贝德尔(Bedell)方法等。
ERP
ERP的发展阶段
企业资源计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基本的MRP阶段、闭环MRP阶段、MRPⅡ阶段和ERP阶段。
MRP的基本思想
(1)物料的定义
“物料”是指为了产品销售出厂,需要列入计划、控制库存、控制成本的一切不可缺少的物的统称。
(2)MRP的基本思想
MRP的基本思想是: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要准时生产。
(3)传统库存管理方法—订货点法
订货点法是一种使库存量不得低于安全库存的库存补充方法,以此来保证需求。
MRP的基本内容
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基本MRP的依据是:主生产计划(MPS)、产品结构信息或物料清单(BOM)、库存信息。
主生产计划(MPS)
主生产计划是确定每一具体的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生产数量的计划。
产品结构与物料清单(BOM)
MRP系统要正确计算出物料需求的时间和数量,特别是相关需求物料的数量和时间,首先要使系统能够知道企业所制造的产品结构和所有要使用到的物料。
库存信息
库存信息是保存企业所有产品、零部件、在制品、原材料等存在状态的数据库。
闭环MRP
工作原理
在MRP系统的基础上,把能力需求计划和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称为闭环MRP。
能力需求计划(CRP)
MRPII系统
什么是MRPⅡ
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系统称为MRPⅡ
MRPⅡ的原理与逻辑
MRPII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
MRPⅡ管理模式的特点
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
管理的系统性
数据共享性
动态应变性
模拟预见性
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ERP的主要作用
- 提供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业务数据和资料共享。
- 理顺和规范业务流程
- 分析手段更加规范和多样,减轻了工作强度
- 加强内部控制
通过系统的应用自动协调各部门的业务,使企业的资源得到统一规划和运用 - 帮助决策
ERP是一种管理思想
ERP是一种技术
ERP是一种软件
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与企业的关系
- 实施ERP是企业管理全方位的变革
- 企业管理班子要取得共识
- 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
- ERP的实施需要复合型人才
ERP的特点
(1)在资源管理范围方面
ERP系统在MRP 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
(2)在生产方式管理方面
ERP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满足了企业的这种多角化经营需求。
(3)在管理功能方面
ERP除了MRP II系统的制造、分销、财务管理功能外,还增加了支持整个供应链上物料流通体系中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支持对工作流(业务处理流程)的管理。
(4)在事务处理控制方面
ERP系统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LAP 。在MRP II中,财务系统只是一个信息的归结者,它的功能是将供、产、销中的数量信息转变为价值信息,是物流的价值反映。而ERP系统则将财务计划和价值控制功能集成到了整个供应链上。
(5)在跨国(或地区)经营事务处理方面
ERP系统应用完整的组织架构,从而可以支持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应用需求。
(6)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方面
ERP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支持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business、E-commerce)、电子数据交换(EDI)。此外,还能实现在不同平台上的互操作。
为什么需要ERP?
- 决策依据准确及时的集成信息
- 处理问题需要准确及时的集成信息
- 及时发展,适应市场变化需要信息化的帮助
- 时间成为第一位的竞争要素“快鱼吃慢鱼,
- 速度胜规模” 经济全球化——信息量猛增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竞争对手增强
企业成功实施ERP的要素
企业在决策实施ERP之前,需要收集足够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
企业有事先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有长远经营战略
企业的员工能力,是否满足实施ERP 的需要
基础技术设施是否满足ERP的需求
企业的经营战略是否明确
企业准备用多少资源来实施ERP 制定明确,量化的ERP应用目标
各级一把手理解ERP,对项目承担责任
ERP应用成功的标志
- 系统运行集成化
- 业务流程合理化
- 绩效监控动态化
- 管理改善持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