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逻辑

发布于:2023-09-14 ⋅ 阅读:(152) ⋅ 点赞:(0)

(1)前传:8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政府没钱、地方政府没钱、企业没钱、老百姓没钱。

农村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咋办?

经济学者厉以宁号称厉股份,给出了一个建议:人们自筹资金入股,成立股份制企业。

老百姓没钱?没钱也能挤出牙缝钱。所以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县股份有限公司。

又过了几年,有人家里人要出国、有人家里人要盖房要结婚,都需要钱。怎么办?

就有人私自买卖股权证,换现钱。

(2)正传:90年代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都正式开盘了。

1992年,邓公南巡,改革开放重启加速。当时:中央政府又没钱了、地方政府又没钱了、企业又没钱了、老百姓又没钱了。

改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锅吃饭:

央企-国企分离

国税-地税分离

改革企业:

有希望的企业推入股市获得资金再次起航

中不溜的企业合并重组-抱团取暖

不行的企业国退民进,用市场机制盘活国有资产

实在不行的企业,破产-下岗

(3)逻辑1:2000年代

地方政府有两大关键下属部门:

国资委

财政局

地方国企属于地方国资委,中央国企(简称央企)属于国家国资委管理。

国资委设立了金融资本机构:城市建设投资平台公司,用来筹资-管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财政局设立了金融资本机构:地方商业银行、地方证券公司。

财政局的地方商业银行给国资委的城投公司贷款。左右手,合规。

现在为了新旧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卡脖子突破,国资委又设立了金融资本机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专门用于投资专精特新、高科技-数字经济-新基建。

(4)逻辑2:2020年代

现在:中央政府又又没钱了、地方政府又又没钱了、企业又又没钱了、老百姓又又没钱了。

改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通过资本并购做大做强中央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国税-地税合并、营改增

改善地方政府财政,股权证换现钱:

地方国资委:提升中特估企业市值管理,减持换现钱

地方国资委: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市值管理,减持换现钱

地方财政局:提升金特估企业市值管理,减持换现钱

指挥财政局-地方证券公司来操盘运作。

改善企业:

混改

(5)逻辑3:资金

中国股市为了防止投机者引爆金融证券市场连带影响金融证券市场里的企业(地方国资委的中特估、专精特新,地方财政局的金特估),所以中国股市有两大机制:

T+1

10%涨跌停板

只有这样才能平缓跌宕起伏。

因为中国股市的来龙去脉,所以股市里的企业大多是:地方国资委的中特估、专精特新,地方财政局的金特估,都是自己的左右手,所以中国股市不容易形成流动的常态化注册制-常态化退市制。

中国股市,注册制进来要融资的企业多了(地方国资委的专精特新必须上市才能退出换现钱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必然需要股市里的钱也要多。

股市里的钱大多来自三个来源:主力机构、北上资金、散户。

中国金融银行体系倒是发了一堆M0-M1、OMO、SLF、MLF、LPR,这会顺着央行-四大国有行-八大股份行-地方商业银行顺流而下。但这个体系:地方财政局-地方商业银行,和地方国资委-地方城投公司,这样连接关系。尤其在房地产-地方城投公司-地方商业银行-地方债-地方政府这样的链条时代背景下,所以发了一堆货币又怎么能进股市。

地方财政局下属的金融证券资本机构:地方证券公司、地方基金公司,他们的资金来源是否能获得地方财政局-地方商业银行的资金?

7-8月,中央政府要求活跃资本市场,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已经安排自己涨自己一波了,连带着金特估银行股也涨了一波。专精特新有小盘股和新经济概念加持也涨了一波。老大难的中特估没有启动。

还得国家大基金带队-主力证券和基金公司跟进-北上资金点火-散户引爆。

(6)逻辑4:企业

从中国30年来的大盘技术图来看,今年的成交量-成交额,正在逐步攀升为历史第三,而且现在的趋势也是做多趋势大于做空趋势。而且注册制新进、增发、减持也制度性放缓。总体环境具备拉势。

那就得看股票-企业的质量了。本来股票和企业质量无关。但现在得看看了:

市盈率-市净率

财报风险-欺诈

因为中国股市里的股票市盈率-市净率普遍偏高,又有财报风险-欺诈-证监会宽松监管加持,所以真实市盈率-市净率可能需要更低。不沥沥拉拉出净,难转折。好就好在,金管局今年成立了,出净加速了、常态化退市也在加速了。

39d10edce9cb988fe03153af0dfe7771.jpeg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