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

发布于:2024-10-11 ⋅ 阅读:(40) ⋅ 点赞:(0)

李振声,1931年2月出生于山东淄博,是中共党员、著名遗传学家和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和“当代后稷”,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奠基人。

教育背景与早年经历

1940年到1946年,李振声就读于光被中学(今淄博六中)。1944年,父亲去世后,李振声得到兄长李永泉的资助,继续在济南第二临时中学完成学业。1948年,他因求职未果,偶然报考山东农学院并被录取,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51年,李振声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随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师从冯兆林,专攻牧草种植与土壤改良。

科研生涯

1956年,李振声转入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现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启小麦育种研究。1964年,他的团队在经历连续40天降雨后,成功选育出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这标志着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突破。

从1956年到1987年,李振声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和西北植物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和所长。1978年,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因其高产、抗病和优质的特性,在生产应用中表现优异。1983年至1987年,李振声兼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和陕西省科学院院长,期间推动蓝粒小麦及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的发展,将远缘杂交育种周期缩短至3年,极大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国际与国内影响

1981年,李振声开发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并于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累计推广面积达2400万亩,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大面积推广的先例。1986年,他主持了在西安召开的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20世纪90年代,李振声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方向,并推广小偃54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700万亩。他的“少投入、多产出、环保、可持续”的育种理念,已成为行业共识和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重要成就与荣誉

1990年,李振声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次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7年,他担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在1995年向中央农村会议提交关于增产1000亿斤粮食的策略报告,提出解决中国粮食生产停滞的方案。

2006年,李振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他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计划,改良盐碱地并显著增产,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2024年9月13日,李振声荣获“共和国勋章”,成为他卓越科研生涯的又一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