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介绍-随笔05

发布于:2024-12-18 ⋅ 阅读:(135) ⋅ 点赞:(0)

更新读研择校贴,生物合成行业领先的单位一览SWHC001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https://www.sippe.ac.cn/yjdy/hcswx/sysjj/
基本情况
  • 成立时间:2008年12月

  • 国内地位:中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实验室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前身:1995年成立的“微生物次生代谢分子调控研究开放实验室”,2004年更名为“分子微生物学开放实验室”

  • 现任领导

    • 实验室主任:覃重军(研究员)

    • 副主任:王勇(研究员)、杨琛(研究员)

    • 学术委员会主任:杨胜利(院士)

人员组成
  • 固定人员:40余人

    • 研究员:14人

    • 副研究员:6人

    • 高级工程师:1人

    • 高级实验师:4人

  • 研究生与博士后:90余人


实验室定位与目标
  • 定位:合成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 目标

    • 发展合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

    • 建立关键工程平台

    • 聚焦能源、环境、健康等领域的重要生物学体系

    • 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研究方向
  1. 合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学基础研究

    • 研究人工生物系统设计原理

    • 鉴定与标准化核酸和蛋白器件

    • 研究生物网络与底盘细胞的调控原理

    • 建立全细胞数学模型

  2. 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创新与工程化

    • 建立标准化生物器件库

    • 开发核酸、蛋白质合成与组装技术

    • 推进底盘细胞的遗传操作和代谢网络检测技术

    • 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模拟技术

  3. 合成生物学创制链的培育与发展

    • 集成实用生物技术,形成工程化平台

    • 高效异源表达功能代谢物

    • 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紧密结合


发展战略
  1. 学科前沿:创新理论与技术,建立工程化平台与生物元器件库,推动标准化。

  2. 协同合作:组织合成生物学战略规划,国内外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重大需求:面向资源、医药、制造和环境领域,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成果产业化。


实验室研究组

实验室共设11个研究组,各研究组组长由研究员担任:

  1. 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组 - 赵国屏(院士)

  2. 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 - 覃重军(研究员)

  3. 微生物代谢调控与代谢工程研究组 - 姜卫红(研究员)

  4. 真菌分子遗传与合成生物学研究组 - 周志华(研究员)

  5. 合成生物催化剂工程研究组 - 杨晟(研究员)

  6. 微生物代谢工程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组 - 杨琛(研究员)

  7. 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组 - 王勇(研究员)

  8. 生物信息学和天然产物代谢研究组 - 李轩(研究员)

  9. 基因转录结构生物学研究组 - 张余(研究员)

  10. 特殊功能蛋白质研究与生化工程研究组 - 张毅(研究员)

  11. 微生物催化与天然产物工程研究组 - 李平作(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理论创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合成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保研考研重点关注~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