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建模之三级模型

发布于:2025-02-24 ⋅ 阅读:(10) ⋅ 点赞:(0)
    1. 三级模型
      1. 描述

三级模型的建立意味着流程模型框架的确定,同时流程模型所具有的关键特性也能显现出来,本标准三级模型映射到“活动”。

三级模型体现了流程模型价值驱动的特征。每个活动代表一段业务流程,具有明确的业务目的。

三级模型体现了流程模型企业级的特征。每个活动代表着为外部客户或利益相关方等创造的价值。

三级模型体现了流程模型标准化的特征。标准化的流程是可衡量的、可评价的、可共用的、标准的、灵活的流程。这样的流程能为客户提供标准化、高质量服务,能具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流程能力。

      1. 目的

三级模型的目的包括:

  1. 形成标准化服务,服务质量可量化;
  2. 流程可衡量、可持续改进;
  3. 流程差异性通过业务规则实现,满足业务的灵活性。
      1. 建模方法
        1. 构建三级模型准则

三级模型由一组活动组成,构建应遵循:

  1. 特定目标准则:
    1. 每个活动应实现特定的业务目标;
    2. 每个活动应有起止,由事件驱动;
    3. 每个活动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创造业务价值(产出>输入);
    4. 每个活动执行后的成效应可以被衡量。
  2. 完备性准则:
    1. 当两个活动重叠时,宜对活动进一步细分或者合并为一个,确保没有重复;
    2. 应剥离属于其他领域的活动;
    3. 应查找缺失的活动。
  3. 去差异化准则: 
    1. 每个活动应适用于不同的客户群、产品、渠道;
    2. 每个活动应避免实施层面的术语(如联机、批量、实时等)。
        1. 定义业务事件

识别业务事件,描述业务事件,包括以下信息:事件名称、事件描述、触发点、事件类型、频率、年增长率、触发的活动。

业务事件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外部事件、基于时间的内部事件、基于条件的内部事件三类。

每个活动应由独立的事件触发。

        1. 定义三级模型

从实际操作和管理规程中提取业务流程。根据业务人员的经验和活动的构建原则进行初步分析,确定三级模型。

描述三级模型,以及三级模型所包含的四级模型清单,不能出现某个产品的特殊处理的描述。

定义输入输出信息项,从业务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规程或实际操作中获取。填写信息项时宜注意以下三点:

  1. 信息项的名称应有出处,如表单名称、屏幕名称、报表名称;
  2. 收集准确的佐证信息作为附件备查,如原始凭证、表单、屏幕;
  3. 输出信息项描述不应出现在多个活动中。
        1. 前中后台流程对接

前中后台流程对接可以防止遗漏活动,对接包括前台组内、中后台组内、中后台与前台对接,对接要点如下:

  1. 确定对接点,从前中后台筛选出对接流程,可以是一个活动或多个活动;
  2. 中后台(运营管理、风险管控、财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产品管理)应完成自身的流程对接,及与前台对接的问题清单;讨论确定需要对接活动的颗粒度,形成结论;
  3. 调整与结论不符的现状流程活动,更新活动描述;
  4. 标识出对接后发生改变的标准化活动;
  5. 对接后前中后台的活动描述应一致。
        1. 业务事件与三级模型进行映射

检查业务事件与活动映射关系,所有业务事件都应与活动进行映射,所有活动都应有业务事件映射。如果业务事件和三级模型之间不匹配,则应补充业务事件或三级模型。

        1. 三级模型标准化

将活动汇总、整合、分类分组,进行标准化,同时调整一级模型和二级模型。宜关注以下几点:

  1. 按照产品业务流程及客户体验顺序等原则进行分类分组,排列活动顺序;
  2. 活动操作的对象相同应合并;
  3. 重点检查头寸、限额、估值、定价、核算、操作风险等容易缺失的活动。

活动名称需标准化,命名规范是“动词+名词”,名称中“动词”宜建立标准动词库,命名应遵循简洁、独特、动词一致性的原则。


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数据模型

基于企业架构视角建模-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