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简介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在此期间大量建筑平地而起,并且多为砖混结构的住房,使用寿命通常约为30-5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在一般情况下的设计使用寿命是50年到100年,但是考虑到当时施工质量较低以及施工工艺受限,加上一些业主私自改建、敲墙等违法行为,使用寿命必将有所降低。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部分房屋建筑使用年限接近设计期限,建筑结构开始进入老化阶段,结构的健康状况和安全性评估正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如今许多房屋的年龄已经陆续达到30-40年。而近些年在新闻时不时的出现住房和高层建筑倒塌的安全事故,造成不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而使受影响的人员便难以“安居乐业”了。这些都是说明有些建筑物已经进入了“质量报复周期”。
当前,我国对房屋安全的鉴定大多采用传统的人工定期观察和测量的方式。此种方法费时费力,监测精度一般,且监测频率低,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预警。通过监测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后,房屋建筑的安全管理与监测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结合危房监测的需求对结构健康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设计,实现对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房屋基础结构损坏、结构变形等现象进行长期在线监测,实时掌握老旧房屋的变形和重要结构损坏情况以及变化趋势。
2. 监测指标
本次项目主要针对某地两类房屋做自动化监测:一类为老旧小区,由于时间和地质的原因邻近建筑物之间出现了倾斜挤压导致结构损伤,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监测,主要的监测内容为沉降、倾斜和裂缝;另外一类为新建小区,由于底部承重柱缺失导致主梁发生了断裂,现场通过在断裂处进行加固,拟通过自动化的手段来监测其有效性,主要的监测内容为倾斜和裂缝,自动化监测手段能最大程度保证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有效降低房屋安全事故风险。
3. 监测点布设
本项目老旧房屋自动化监测布点参照规范《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技术》SJG128-2023,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应包含房屋沉降、倾斜、裂缝,宜包含水平位移、挠度、振动、应力应变等参数。对老旧房屋的监测内容、精度、监测周期和频率等的选择。宜结合房屋结构安全状态确定。老旧房屋周边环境监测也可包括地下水、温度、风等监测,效应监测可包括温度效应、风致响应等监测。
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宜优先采用自动化监测,以人工监测辅助自动化监测。自动化监测可采用传感器监测、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人工智能巡检等方式,监测结果宜有验证和复核。
沉降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静力水准测量等方法。沉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布设在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或承重柱上时,监测点沿外墙间距宜为10m~20m,或每隔2根~3根承重柱布设1个监测点;
临近基坑或隧道一侧应有监测点;在高低悬殊或新旧建筑物连接、变形缝、不同结构分界、不同基础形式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风险等级较高的房屋应适当增加监测点数量。
倾斜监测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的有关规定进行,倾斜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监测点宜布置在房屋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应沿主体结构顶部、底部上下对应按组布设,且中部可增加监测点;每栋建筑物倾斜监测数量不宜少于2组,每组的监测点不应少于2个;
当测定局部倾斜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所测范围的上部监测点和下部监测点。
裂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裂缝监测点宜布设在结构已有的水平裂缝、竖向裂缝和斜向裂缝处,裂缝较多时可对裂缝监测点进行优化;
裂缝监测应监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分析裂缝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选取应力或应力变化较大部位的裂缝或宽度较大的裂缝进行变化值监测,必要时尚应监测裂缝深度;
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首、末端按组布设,每组应布设2个监测点,并应分别布设在裂缝两侧,且其连线应垂直于裂缝走向;
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两侧贴埋标志,用千分尺、游标卡尺、数字裂缝宽度测量仪等直接量测,可也用测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摄影量测等;
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
4. 监测设备数量
5. 现场图片
6. 岩创可视化平台数据展示
本项目通过岩创可视化云平台观查数据,根据设置报警值,数据变化达到预警值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及时通知,提供有效预警,使得相关人员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老旧房屋的变化情况,构建一个全面的安全监测体系,以确保老旧小区建筑的稳定性,保障居住人民的人身安全、经济财产损失及建筑安全,我们将持续创新,以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