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蓝色为必背内容
第一阶段:电讯技术的发明19世纪30年代:电报电话的发明
1835年:莫尔斯(Morse)发明了电报
1837年:莫尔斯电磁式有线电报问世
1878年:人工电话交换局出现
1886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机
1876年:贝尔(Bell)发明了电话机
1892年,史瑞桥自动交换局设立
1912年美国Emerson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收音机
1925年:英国人约翰.贝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第二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Turing)创造了图灵机理论
1937年,香农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硕士论文,奠定了数字电路的理论基础
1945年,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提出了“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
(现代计算机一直沿用着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可见其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影响。)
1946年2月1日,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0世纪50年代末,第-代电子管计算机应用于军事科研过程的信息处理
60年代中期,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向民用企业转移
60年代末,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接踵而至。
第三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第一个用于军事目的的计算机网络 ARPAnet。ARPAnet研究产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就是 TCP/IP 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et Protocol),即传输控制协议/互联协议,使得连接到网络上的所有算机能够相互交流信息。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发展成为全球性网络一因特网(Internet),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信息安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通信保密阶段、计算机安全阶段和信息安全保障
当代信息安全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通信保密。
1949年,香农在发表的《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宣告了科学的密码学时代的到来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开始逐步得到推行。
1965年,美国率先提出了计算机安全(COMPUSEC)
1969年的Ware 报告初步地提出了计算机安全及其评估问题。在研究方面,主要展开了Adept-50和Multics操作系统上的安全研究工作。
20世纪70年代是计算机安全奠基时代。
1972年,Anserson带领的小组完成了著名的Anderson报告。这个报告可以看作是计算机安全发展的里程碑,其中提出了计算机安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范型(如访问健康机)。
1969年B.W.Lampson提出的访问控制矩阵。
70年代Harrison、Ruzzo和Ullman提出的HRU模型。
1976年David Bell 和Leonard LaPadula提出BLP模型。
以及1977年Biba提出的BIBA模型
其中,BLP模型是影响深远的强制访问控制模型;BIBA模型是提出较早的面向完整性的访问控制模型;HRU模型给出了形式化的访问控制矩阵的描述,并提出了安全模型领域中著名的SAFTY问题(授权传播的可判定性问题)。
Diffie和Hellman于1976年发表的论文《密码编码学新方向》。该文引发了密码学的一场革命。Die 和Hellman 首次证明了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无密钥交换的保密通信是可能的,从而开创了公钥密码学的新纪元。
美国于 1977 年制定的数据加密标准 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它为加密算法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计算机安全的标准化工作。《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也称为橘皮书)是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的第一个正式标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计算机安全评估奠定了基础。该准则于1970年由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提出,并于1985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公布。TCSEC起初只是军用标准,后来发展至民用领域。TCSEC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划分为A、B(B1、B2、B3)、C(C1、C2)D共4个等级7个级别,等级由A到D依次降低。(四个等级七个级别)
在这之后,安全评估标准得到高度重视。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和实际情况,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安全评估的准则和标准,如 TNI、TDI等 TCSEC解释性评估标准;英、法、德、荷等4国20世纪90年代初发布的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ITSEC);加拿大1993年发布的可信计算机产品评价准则(CTCPEC);美国1993年制定的信息技术安全联邦标准(FC);6国7方,即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及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通用准则(CC:IS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