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eSIM手机业务开通加速

发布于:2025-09-14 ⋅ 阅读:(205) ⋅ 点赞:(0)

截至2025年9月11日,中国三大运营商eSIM手机业务开通情况呈现明显差异化:中国联通已率先支持eSIM手机业务,但仅限于特定城市和设备;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则处于"技术准备就绪,等待政策批复"阶段,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全面开放 。这一技术转型标志着中国通信行业正从"插卡时代"向"无卡化"迈进,但受限于安全监管要求,全面商用仍需一定过渡期。

中国联通:积极布局,已实现商用试验

中国联通作为国内eSIM业务的先行者,已在2025年9月全面支持eSIM手机业务。根据其发布的《5G AI终端白皮书(2025年度)》,支持eSIM的5G手机需预装国内通用eSIM证书(由信通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或中国电信提供),并具备双向机卡锁定、跨境写卡禁用、地理位置精准校验及终端信息加密上报等安全功能 。目前,中国联通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5个省市重启eSIM业务,覆盖范围包括智能手表、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 。

中国联通在eSIM业务开通条件上要求严格,首次办理必须通过线下渠道(自有营业厅或上门服务),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主号码为正常可用状态并已开通VoLTE业务;主号码已完成实名认证(必须使用个人二代身份证);主号码对应的证件名下已办理的此运营商SIM卡号未超过4个;主号码用户不能为运营商黑名单用户 。此外,中国联通还要求用户设备电量充足(手表需大于30%,其他设备需大于20%),并取消主号码的彩铃业务 。

在业务模式上,中国联通已从早期的"一号双终端"扩展至支持"独立号码"业务,使用户能够为eSIM终端开通一个独立号码对外通信 。这一进展使得中国联通成为国内唯一开通eSIM独立号码与一号双终端双业务全国服务试验的运营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联通已与苹果、华为等厂商建立深度合作,为iPhone 17 Air和华为Mate XTs等机型提供eSIM支持 。

中国移动:系统优化中,预计第四季度开放

中国移动在eSIM业务推进上相对谨慎。虽然其官方表示"已支持eSIM手机业务办理,开放服务后将另行告知" ,但目前尚未正式宣布具体开放时间。从现有信息看,中国移动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全面铺开eSIM手机业务,但需等待系统优化完成和政策正式落地。

中国移动当前主要支持智能穿戴设备的eSIM业务,如OPPO Watch X2系列已接入其"一号双终端"服务。用户可通过欢太健康App(4.23.8及以上版本)线上开通,但云南省号码暂不支持开通,四川省用户需线下实名办理 。这一业务使手表秒变"腕上备用机",支持独立使用微信、电话、刷卡支付功能,实现手机与手表共享同一号码、话费及流量套餐 。

在技术标准方面,中国移动要求支持eSIM的设备必须符合GSMA SGP22 V2.5标准,支持全球多制式网络无缝切换,并已与紫光国微等芯片厂商建立合作,确保设备安全性和兼容性 。中国移动研究院测算表明,全面推广eSIM后,用户管理成本预计可降低30%以上,这将有助于运营商在5G资费持续下调背景下提升竞争力 。

中国电信:准备就绪,等待批复后开放

中国电信在eSIM业务上采取合规优先策略。其相关人士表示,中国电信eSIM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预计在近期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将迅速开放包括iPhone 17在内的eSIM业务办理服务 。这一表态表明中国电信正密切关注政策进展,一旦获批将快速跟进。

中国电信在eSIM技术应用上主要聚焦于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场景,这与其天通卫星通信业务的特性相符。中国电信的eSIM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在安全机制上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实名认证升级、系统优化等,以应对eSIM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信在2023年12月曾恢复eSIM业务办理,但随后又因系统升级而暂停 。这一反复表明中国电信在eSIM业务上更加谨慎,注重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根据行业分析师预测,中国电信的eSIM手机业务可能在2025年底前完成升级并开放 。

eSIM手机业务安全监管挑战

eSIM在国内推广面临的主要安全监管挑战包括:诈骗风险管控、跨境写卡限制和实名制强化 。2024年公安部数据显示,利用eSIM远程制卡的诈骗案同比激增37%,这成为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暂停eSIM业务办理的主要原因 。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信通院在2025年5月发布的《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安全要求。首先是技术标准升级,2024年12月10日发布的《基于可信执行环境(TEE)的eSIM技术要求》(YD/T 6153-2024)已于2025年4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eSIM的安全设计、开发、生产和评估等要求,从源头上提高安全性 。

其次是实名认证强化。重启后的eSIM业务引入了"人脸+身份证"双重认证机制,防止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eSIM号码 。中国联通的25省市eSIM业务重启后,首次办理仍需用户到营业厅进行实名认证,这与早期可线上开通的eSIM业务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是跨境写卡限制。工信部明确禁止在境内远程激活境外运营商的eSIM卡,以防止境外运营商在中国境内无证经营电信业务,同时避免用户脱离国内电话实名制管理体系 。这一措施虽然限制了eSIM的国际漫游功能,但也有效降低了诈骗风险。

此外,eSIM业务还面临产业链协调的挑战。由于eSIM涉及芯片设计、模组研发、平台服务和终端设备等多个环节,需要确保各环节的技术标准统一和安全机制兼容 。中国已构建完整的eSIM产业链,涵盖紫光国微、华大微电子等芯片厂商,移远通信、广和通、九联科技等模组厂商,以及华为、小米、OPPO等终端厂商 。

eSIM手机业务发展前景与时间表

eSIM技术有望在2025年底前在中国实现大规模商用 ,推动智能手机形态的革新。GSMA研报预测,2025年底全球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占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四分之三 。在中国市场,2025年预计有20%-35%的智能手机通过eSIM连接,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级 。

从时间表看,eSIM在中国的发展将呈现以下阶段:

时间节点 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
2025年Q3-Q4 旗舰机型普及期 iPhone 17 Air、华为Mate XTs等高端机型率先支持eSIM,覆盖25-30个省市
2026年 中端机型跟进期 安卓中端机型逐步支持eSIM,欧盟强制新机取消实体SIM卡槽
2028年前后 全面普及期 充电口、物理按键等逐渐消失,eSIM成为标配,中低端机型全面支持
2030年 无孔化时代 全无线eSIM设备占比超50%,与6G、AI深度融合,推动万物互联

在应用场景方面,eSIM将不仅限于智能手机,还将扩展至车联网、工业物联网、智能家居和AR/VR等领域 。

eSIM对通信生态的影响

eSIM技术的普及将对通信生态产生深远影响。首先,eSIM将重构手机设计逻辑,通过取消实体SIM卡槽,释放约30%的内部空间,用于增强防水性、降低厚度或扩大电池容量 。这将使手机形态向更轻薄、更集成化方向发展,如iPhone 17 Air机身最薄处仅5.5mm,华为Mate XTs三折叠手机密封性提升40% 。

其次,eSIM将改变运营商与用户的关系。传统的"一机一卡"模式将转变为"一机多卡"或"多设备一卡"模式,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之间自由切换,甚至在同一设备上同时使用多个运营商服务 。这将倒逼运营商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资费结构,以保持用户粘性 。

第三,eSIM将推动通信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实体SIM卡的生产和废弃会产生大量电子垃圾,而eSIM的无卡化设计可以显著减少这一环境负担。同时,eSIM的远程批量管理功能也将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

最后,eSIM将加速中国通信技术的全球化进程 。随着eSIM技术标准的统一和国际漫游功能的完善,中国用户在出国旅行时将能够更便捷地接入当地网络,而国际用户来华也将获得更多网络连接选择。这有助于提升中国通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跨国用户和企业 。

eSIM业务开通建议

对于计划使用eSIM手机业务的用户,目前建议如下:

首选中国联通:作为唯一已支持eSIM手机业务的运营商,中国联通的覆盖范围最广,支持设备最多。用户可在天津、北京、河北等25个省市的中国联通自有营业厅或通过上门服务开通业务,需携带身份证和拟开通eSIM服务的设备。

了解安全要求:eSIM业务重启后,实名认证环节更加严格,用户需准备二代身份证并完成人脸识别验证 。同时,eSIM的跨境写卡功能在中国境内被禁用,用户无法提前激活国外运营商的eSIM 。

关注政策动态: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eSIM手机业务开放时间尚未完全确定,用户可关注其官方公告或工信部相关政策文件,及时获取最新信息。

未来展望

eSIM技术在中国的全面普及仍需克服一些挑战,中老年用户接受度低(73%倾向于实体卡)、紧急恢复机制待完善(eSIM号码冻结需线下实名认证)以及产业链协调难度大。

对于终端厂商,建议加速eSIM技术的集成和测试,特别是与国内运营商认证体系的兼容性。同时,可考虑在高端机型上率先采用eSIM技术,通过"无卡化"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用户体验 。

eSIM技术在中国的普及是大势所趋 ,虽然短期内仍面临一些政策和技术挑战,但随着安全机制的完善和用户接受度的提升,eSIM有望在2028年前后实现全面普及,成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这一技术变革不仅将改变用户的通信体验,还将推动手机形态、通信生态和商业模式的全面革新,为中国通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