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习入门二十四史的方法及每部史书特色
学习路径规划
入门阶段
- 目标:建立历史框架,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 方法:
- 通史铺垫:先读《尚书》《左传》《资治通鉴》等,构建基本历史脉络。
- 选读入门书目:如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严耕望《治史三书》,掌握治史方法。
- 文白对照阅读:选择《史记》《汉书》的文白对照版,降低理解难度。
-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点校本(繁体竖排,学术权威)或简体横排本(易读性高)。
进阶阶段
- 目标:深入研读核心史书,掌握断代史研究方法。
- 方法:
- 前四史必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奠定历史认知基础。
- 按朝代选读:根据兴趣选择唐、宋、明等朝代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宋史》。
- 专题研究:结合《隋书·经籍志》《清史稿·艺文志》等,研究典章制度、学术流变。
高阶阶段
- 目标:形成系统性历史观,进行跨朝代对比研究。
- 方法:
- 循环研究法:通史与断代史交替阅读,如先通读《通鉴》,再精研《明史》。
- 批判性阅读:对比新旧《唐书》《五代史》,分析“春秋笔法”与史实差异。
- 学术工具辅助:使用《廿二史札记》《史通》等工具书,深化史料分析。
二十四史每部史书特色
前四史(核心经典)
《史记》(西汉·司马迁)
- 特色: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首创“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以人物为中心,兼具文学性与史学价值。
- 必读理由:奠定历史叙述范式,蕴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学思考。
《汉书》(东汉·班固)
- 特色:首部断代史,侧重典章制度(如《食货志》《刑法志》),文风严谨,开创“志”体例。
- 必读理由:反映西汉政治、经济、文化全貌,为后世断代史提供范本。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 特色:新增《列女传》《宦者传》,批判外戚宦官乱政,体现南朝士人价值观。
- 必读理由:揭示东汉政治生态,关注女性与宦官群体历史地位。
《三国志》(西晋·陈寿)
- 特色:以曹魏为正统,裴松之注补充大量史料(如《魏略》《九州春秋》),兼具史实与考据。
- 必读理由:三国时期核心史料,裴注内容丰富,为《三国演义》提供素材。
唐修正史(官修史书开端)
《晋书》(唐·房玄龄等)
- 特色:唐太宗亲撰部分篇章,多采小说野史(如《搜神记》),文学性强但史实存疑。
- 阅读提示:需结合《世说新语》等文献验证史实。
《隋书》(唐·魏徵等)
- 特色:首创《经籍志》,确立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反映唐代学术格局。
- 必读理由:研究隋代制度与唐代文化渊源的关键史料。
《南北史》(唐·李延寿)
- 特色:打破朝代界限,贯通南北朝历史,体现唐朝统一后的民族融合观。
- 阅读提示:与《魏书》《宋书》等对比,分析南北朝史观差异。
宋元修史(整合分裂时代)
《宋史》(元·脱脱等)
- 特色:篇幅最长(496卷),冗长但资料丰富,反映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 阅读提示:结合《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补充史料。
《辽史》《金史》(元·脱脱等)
- 特色:三史同时编修,保存北方民族史料(如辽代《百官志》、金代《礼志》)。
- 必读理由:研究辽金制度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文献。
明清修史(终结正史体系)
《明史》(清·张廷玉等)
- 特色:编纂严谨,但讳言清廷入关前历史(如删改《李自成传》)。
- 阅读提示:结合《明实录》《国榷》等,分析清廷史观。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
- 特色:未定稿,立场问题未解决(如称清朝为“国朝”),但保存大量原始档案。
- 阅读提示:作为研究清史的参考,需批判性使用。
学习建议
- 先通史后断代:从《史记》到《明史》,按时间顺序阅读,建立历史连贯性。
- 抓核心避冗余:前四史必读,后二十史选读(如唐、宋、明)。
- 工具书辅助:使用《历代纪元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解决时间、地理问题。
- 批判性思维:对比新旧《唐书》《五代史》,分析史官立场与史实偏差。
经济学视角下的《二十四史》精读表
书名/列传 | 核心价值 | 现代经济学启示 |
---|---|---|
《史记·平准书》 | 详细记载汉初“均输平准”政策,通过国家调控物资供需平衡物价,体现政府干预市场的早期实践。 | 现代启示:国家宏观调控(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需平衡市场效率与公平,避免过度干预导致“看得见的手”失灵。 |
《汉书·食货志》 | 系统总结西汉经济制度,包括土地政策、赋税体系、货币流通,反映封建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 现代启示:经济制度设计需兼顾效率与公平(如土地流转政策、税收结构优化),避免“重农抑商”抑制市场活力。 |
《史记·货殖列传》 | 记录白圭、范蠡等商人的经营智慧,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供需规律,强调市场预测与风险对冲。 | 现代启示:企业家需掌握市场周期理论(如康波周期),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如套期保值策略)。 |
《晋书·傅玄传》 | 傅玄提出“耕而食,织而衣”的自给自足理念,同时主张减轻赋税以刺激生产,体现古典经济学的“放任与干预”辩论。 | 现代启示:政策制定需平衡“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如拉弗曲线理论),避免高税率抑制经济增长。 |
《宋史·河渠志》 | 记载漕运系统对商品流通的推动作用,体现基础设施投资(如运河)对区域经济的整合效应。 | 现代启示:政府需加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如“新基建”),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
《明史·张居正传》 |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税折银征收,简化税制并促进货币经济发展,反映财政改革对市场化的推动。 | 现代启示:税制改革需简化流程、降低合规成本(如增值税改革),推动经济货币化与金融深化。 |
《史记·循吏列传》 | 记录子产、西门豹等地方官的经济治理实践,强调“因势利导”而非强制干预,体现制度适应性的重要性。 | 现代启示:政策设计需考虑地域差异(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避免“一刀切”损害经济多样性。 |
《后汉书·仲长统传》 | 仲长统批判土地兼并,提出“限田制”以缓和社会矛盾,反映经济制度与社会稳定的关联。 | 现代启示:需防范资本过度集中(如反垄断政策),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如累进税制)缩小贫富差距。 |
《史记·匈奴列传》 | 分析匈奴与中原的贸易往来(如“关市”),体现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互利与博弈。 | 现代启示:国际贸易需平衡比较优势(如RCEP框架)与国家安全(如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
《清史稿·汤斌传》 | 汤斌在江苏推行“轻徭薄赋”,促进农业恢复,反映减税政策对短期经济刺激的效应。 | 现代启示:财政政策需灵活应对经济周期(如逆周期调节),但需警惕长期减税导致的财政可持续性风险。 |
管理学视角下的《二十四史》精读表
书名/列传 | 核心价值 | 现代管理学启示 |
---|---|---|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书·萧何曹参传》 |
萧何制定汉朝律令、完善官僚体系,体现“位高不擅权”的权力分配智慧,强调制度设计对组织稳定的重要性。 | 家族企业或现代组织需建立明确的权力边界(如董事会与职业经理人权责),通过制度设计避免“一言堂”,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平衡内部权力。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诸葛亮以“鞠躬尽瘁”的忠诚与“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展现顶层设计与执行力的结合,强调目标管理与资源整合。 | 管理者需制定长期战略(如企业愿景),同时通过分阶段目标(如“三分天下”)确保落地,避免战略与执行脱节。 |
《晋书·谢玄传》 | 谢玄组建“北府兵”,以“精兵简政”提升组织效率,体现人才选拔与团队建设的核心作用。 | 现代企业需优化组织结构(如扁平化管理),通过“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激发团队活力,避免机构臃肿。 |
《宋史·范仲淹传》 | 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以“明黜陟、抑侥幸”改革官僚体系,强调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对组织效能的提升。 | 企业需建立科学的KPI体系(如平衡计分卡),将个人绩效与组织目标挂钩,同时通过股权激励等长期机制留住核心人才。 |
《明史·张居正传》 |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通过简化税制、强化监督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体现流程优化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 管理者需定期审视业务流程(如供应链管理),通过数字化工具(如ERP系统)减少冗余环节,同时建立内部审计机制防范腐败。 |
《史记·货殖列传》 | 记录白圭、范蠡等商人的经营智慧,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供需规律,强调市场预测与风险对冲。 | 企业家需掌握市场周期理论(如康波周期),通过多元化投资(如套期保值)分散风险,避免盲目跟风。 |
《汉书·食货志》 | 系统总结西汉经济制度,包括土地政策、赋税体系,反映制度设计对组织长期发展的影响。 | 政策制定需兼顾效率与公平(如土地流转政策),避免“重农抑商”抑制市场活力,同时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创新。 |
《后汉书·仲长统传》 | 仲长统批判土地兼并,提出“限田制”以缓和社会矛盾,体现资源分配与组织稳定的关联。 | 管理者需防范资本过度集中(如反垄断政策),通过社会责任体系(如ESG投资)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组织生态平衡。 |
《史记·循吏列传》 | 记录子产、西门豹等地方官的经济治理实践,强调“因势利导”而非强制干预,体现制度适应性的重要性。 | 政策设计需考虑地域差异(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避免“一刀切”损害经济多样性,同时通过试点推广降低改革风险。 |
《三国志·孙权传》 | 孙权通过“内修政理,外结盟友”实现东吴割据,体现战略联盟与内部治理的平衡。 | 企业需构建生态合作伙伴关系(如供应链联盟),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如价值观共识)增强内部凝聚力,避免“内耗外争”。 |
现代家族企业治理视角下的《二十四史》精读表
书名/列传 | 核心价值 | 现代启示 |
---|---|---|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书·萧何曹参传》 |
萧何制定汉朝律令、完善官僚体系,体现“位高不擅权”的权力分配智慧。 | 家族企业需建立明确的权力边界(如董事会与职业经理人权责),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平衡家族内部权力。 |
《后汉书·第五伦传》 | 第五伦整顿吏治,强调制度执行的重要性。 | 构建独立的审计与监督体系(如家族委员会或第三方审计),防止内部腐败。 |
《南史·谢弘微传》 | 谢弘微严格管理家族财产,实现零流失,堪称古代家族信托雏形。 | 设立家族办公室或信托基金,分离财富传承与经营权,降低内耗风险(如方太集团“家族宪章”)。 |
《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 长孙无忌辅佐高宗李治,揭示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权力博弈的复杂性。 | 制定“早培养、缓交权”的接班计划(如李锦记“家族委员会”提前10年培养第三代),避免权力真空。 |
《晋书·王祥传》 | 王祥以孝行强化家族文化认同,使琅琊王氏成为东晋顶级门阀。 | 提炼家族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创新),通过家族宪章或文化手册传承(如宁波家业长青学校“榕树模型”)。 |
《宋史·范仲淹传》 | 范仲淹创立义庄,以田产收益资助族人教育、婚嫁,形成可持续的家族福利体系。 | 设立教育基金或创新奖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家族长期发展绑定(如意大利工匠家族“技艺传承”模式)。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勾践“卧薪尝胆”体现危机中的战略定力。 | 建立风险储备金或多元化投资组合,增强抗风险能力(如杉杉股份“家族信托”平稳过渡权力)。 |
《明史·徐达传》 | 徐达“功成不居”,避免卷入皇权斗争,体现权力博弈中的谦逊智慧。 | 明确“不越界”原则,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资源或政策(如日本工匠型企业“终身雇佣制”降低外部依赖)。 |
二十四史概要
二十四史简介
“二十四史”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编写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
这二十四部史书,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钦定,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史书,也就是“正史”——“二十四史”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它们都属于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史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下面,逐一对它们进行简要介绍。
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由司马迁撰写,征和二年(前91年),《史记》一书基本完成。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二十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元鼎六年(前111),奉命出使西南。元封元年(前110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姓、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此后即着手著史。天汉三年(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太始元年(前96年)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极为深远。司马迁逝世后,《史记》藏于家,至汉宣帝时,始由其外孙杨恽公布于世。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2年)约三千年间的史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把历史著作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类,《史记》则是纪传体的创始之作,它有“纪”有“传”。《史记》之后的历代正史,都沿袭了这一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计本纪十二卷、表十卷、书八卷、世家三十卷、列传七十卷(包括《太史公自序》)。“十二本纪”按年代记载大事,年代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近的以帝王为主。“十表”是把重要的时事、人物等按年代、地区用简明的表格表示出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事年表,一是人物年表。“八书”是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情况分类记述,各自成篇。“三十世家”记载了周代主要封国诸侯、汉初诸侯王的事迹;地位相当于诸侯的人物,也列入世家。“七十列传”,除最后一卷《太史公自序》介绍作者自己的身世、撰述目的、写作经过以及全书篇目、内容等外,主要记载各阶层人士的活动,其中有类传九卷,少数民族传六卷。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巨著。它对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全面叙述了中国上古至汉初约三千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改变了分国割据的历史观念,建立起了中国历史的统一观和正统观。它称天子为本纪,称诸侯为世家,以天子在位年为全国共同纪年。这样,以天子为中心,申明华夷之辩,构建起了中华民族利益认知共同体(宗必有源),语言共同体(源必要经),精神共同体(何者为要)。
《史记》不仅是纪传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社会良知、为人为文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起,历代的为文无不以《史记》为法。同时,《史记》是科学的历史著作和优美的文学著作的巧妙结合,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魏公子列传》
推荐理由:信陵君仁而爱人,礼贤下士,其窃符救赵的故事展现战国贵族的风骨。司马迁以细腻笔触刻画人物,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生动传神。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荐理由: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智勇双全,与廉颇“负荆请罪”的将相和,堪称经典。司马迁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刺客列传》
推荐理由:豫让“士为知己者死”、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客的侠义精神。文章情感浓烈,极具感染力。
《淮阴侯列传》
推荐理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拜将封侯的传奇人生,司马迁以“文情并茂”的笔法,揭示其军事天才与政治幼稚的矛盾,读来令人唏嘘。
《魏其武安侯列传》
推荐理由:通过窦婴、田蚡的权力斗争,展现西汉宫廷的黑暗与复杂。文章条理清晰,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堪称权谋斗争的典范。
《史记》所记录的史实向称可靠,是关于汉武帝以前历代历史的唯一完整的文字记录,在史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史记》,历来治史者无不深加研习,有很多人进行了注解。其中,南朝刘宋的裴骃【裴松之之子】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最为著名,对于《史记》的研读助益颇大。
汉书
继《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其父班彪(3—54)是一位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卷来续补《史记》。班固的《汉书》,是在其父所作《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下狱。其弟班超辩明其冤,出狱后被任为兰台令史,奉命撰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书。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汉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一名《白虎通义》)。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去世后,《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约49—约120)补作;马融(79—166)之弟马续(生卒年不详),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才华的女史学家,也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纪十二卷、表八卷、志十卷、传七十卷,共一百卷,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苏武传》
推荐理由: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坚守气节,班固以平实的语言刻画其忠贞不屈的形象,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感人至深。
《霍光传》
推荐理由:霍光辅政汉室,权倾朝野,班固通过其生前身后的对比,揭示专制制度下外戚专权的危害。文章叙事严谨,史论精辟。
《朱买臣传》
推荐理由:朱买臣从贫贱到显贵的经历,反映西汉社会阶层流动。班固以细腻笔触描写其“覆水难收”的典故,兼具文学性与历史价值。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所交叉,两书对于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都有记述。在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里的文字叙述。但是,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材料取舍标准的不尽相同,班固移用时有所增删改易。不过,要想了解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史记》是不可或缺的,《汉书》也是不可废弃的;至于汉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汉历史,就现存的史籍来说,以《汉书》记载最为系统和完备。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为“纪”,把“列传”省称为“传”,把“书”改为“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下来。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其中,《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叙述了法律制度沿革,以及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为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个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了当时存世的书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汉书》的《食货志》,是由《史记》的《平准书》演变而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不过,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它虽然篇幅不多,但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及其变迁清楚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维度 | 《史记》 | 《汉书》 |
---|---|---|
时间跨度与历史定位 | 通史:跨越上古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以“通古今之变”为宗旨,构建宏观历史脉络。 | 断代史:专述西汉一朝(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以“宣汉德”为核心,强化单一王朝正统性。 |
体例结构与制度创新 | 五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 “世家”专记诸侯国兴衰(如《孔子世家》)。 |
四体例:纪、表、志、传。 - 取消“世家”,汉代勋臣世家编入“列传”(如《霍光传》)。 - 改“书”为“志”,新增《刑法志》《地理志》《艺文志》等,系统梳理典章制度。 |
思想倾向与价值取向 | 多元批判: - 融合道家、法家观点,批判统治阶层(如《酷吏列传》)。 - 强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肯定下层人物(如《游侠列传》)。 |
儒家正统: - 维护皇权与封建伦理(如将《项羽本纪》降为《陈胜项籍传》)。 - 强化“天人感应”理论,宣扬君权神授(如《董仲舒传》)。 |
写作风格与文学价值 | 雄浑豪放: - 语言生动,善用个性化对话与细节描写(如《鸿门宴》)。 - 文学性强,人物形象鲜活(如项羽、刘邦)。 |
严谨简练: - 注重考据与典章记录(如《艺文志》整理学术源流)。 - 文学性相对较低,但人物刻画经典(如《苏武传》)。 |
材料取舍与历史记述 | 汉武帝中期以前: - 原始资料,不可或缺,但《汉书》常移用并增删改易(如调整叙事顺序)。 - 汉武帝中期以后:无系统记载。 |
汉武帝中期以前: - 补充《史记》内容,修正细节,与《史记》互证。 - 汉武帝中期以后:现存最系统完备的记载(如新增《西域传》)。 |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从汉至唐历经民族融合,唐代已有明显(唐楷,中和)不同于汉代古字古词(汉隶,尽信)的文化信仰与风格的用字用词差异,这就提出了为《汉书》作注的要求。东汉末年,已有服虔、应劭作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汇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纠谬补缺,完成了《汉书》的新注。清代末期,王先谦著有《汉书补注》。
后汉书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包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载了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近两百年间的历史。其中,本纪、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西晋的司马彪。
范晔(398—445),南朝刘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范晔曾在南朝宋武帝的儿子彭城王刘义康那里做官,参议军事;后来得罪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发奋编写《后汉书》。刘义康和宋文帝争权夺利,范晔受到牵连,于元嘉二十二年被杀。
司马彪(?—约306),西晋史学家,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西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卒于晋惠帝末年。所著《续汉书》共八十卷,论次东汉史事,纪、志、传均备;不过,纪、传已佚,仅存八志三十卷,即传本《后汉书》中的志三十卷。
在范晔作《后汉书》以前,已经出现了许多记述东汉历史的史书。范晔在各家“后汉书”的基础上,博采众书,斟酌去取,撰成《后汉书》。它简明而又周详,记载有重点而又不遗漏,后来居上,淘汰了其他各种“后汉书”。
相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有自己的特点。《汉书》是一个皇帝一篇本纪;东汉一代,殇、冲、质三帝在位时间短促,事迹不多,《后汉书》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附在其他帝纪后面。
《汉书》“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中的《外戚传》。汉高祖死后,吕后曾专权多年,所以司马迁和班固把吕后列入本纪;然而,范晔则不加区别地把皇后全部写进“纪”,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君权的尊崇。
《后汉书》记人叙事喜欢以类相从,而不论年代的先后。在《史记》《汉书》已有的类传之外,《后汉书》新创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把同类的人物纳入一篇。
《党锢列传》
推荐理由:记录东汉末年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如李膺、范滂等人的刚正不阿,展现知识分子的风骨。范晔以犀利的笔锋批判时政,史论深刻。
《宦者列传》
推荐理由:剖析东汉宦官专权的根源,如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贡献与侯览等人的祸国殃民,形成鲜明对比。文章揭示专制制度的弊端,具有现实意义。
《列女传》
推荐理由:范晔首创为妇女立传,收录班昭、蔡琰等十七位杰出女性,突破传统礼教束缚。文章选材广泛,体现对女性才能的认可。
《后汉书》的《舆服志》《百官志》是前史所没有的。《舆服志》记载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车服沿革和式样,《百官志》记述了东汉分官设职的情况。
《后汉书》志中不立《食货志》,漏载了东汉一代的经济制度,显然是一大缺点。后来的《晋书·食货志》追述了前代经济状况,方才弥补了这一不足。
南朝梁代刘昭给《后汉书》作注,把《续汉书》的志抽出来加以注释,并补入《后汉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后汉书》。唐高宗的儿子李贤等人的注出现后,刘昭注不再被人们看重。今本《后汉书》,纪、传是李贤注,志是刘昭注。
三国志
《三国志》记事起于东汉灵帝晚季,止于吴国灭亡。修史体例效法《史记》《汉书》,有纪、传,缺志、表。此书以魏、蜀、吴三国并列,属于首创。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书各分纪、传。作者置“魏书”于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叡为帝,奉魏为正统。
作者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市北)人,生于蜀汉建兴十一年,卒于西晋元康七年。少好学,师事谯周,在蜀汉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谴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他搜集三国时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陈寿有良史之才,“善叙事”;所记史实,务求审正,编次得体,文笔简练。
《诸葛亮传》
推荐理由:陈寿以简洁的笔法勾勒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草庐对”“出师表”等篇章成为千古名篇,展现其政治与军事才能。
《关羽传》《张飞传》
推荐理由:关羽“威震华夏”、张飞“义释严颜”,陈寿通过战场细节与人物对话,塑造两位武将的忠义勇武,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华佗传》
推荐理由:记录华佗发明麻沸散、五禽戏的医学贡献,以及其“不事权贵”的性格。文章兼具科学价值与人文精神,展现古代医者的风范。
《三国志》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刘宋的裴松之(372—451)为之作注。裴松之博引群书,进行补阙、备异、惩妄、论辩,使得注释范围不仅仅限于地理名物,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的史料甚为丰富。裴注所增补的内容,首尾完具,引书多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经散佚。所以,就史料价值来说,裴注不下于陈寿之书。
晋书
《晋书》记述的史事,从司马懿开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取代东晋为止,记述了西晋和东晋的兴亡过程。同时,它用“载记”的形式,叙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衰史。
《晋书》全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唐代以前,关于西晋的史书曾有二十几种;然而,“制作虽多,未能尽善”,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才下令重修。《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646年)开始,至二十二年成书。先后参加编写的有二十一人,房玄龄(579—648)等为监修官。
由于唐太宗为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两篇帝纪,以及陆机、王羲之两篇传写了论赞,所以旧本《晋书》又题唐太宗“御撰”。
《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往往追求辞藻华丽,而对史实的考辨、史料的搜集则注意不够。
《晋书》的《天文志》《律历志》由李淳风(602—670)撰写。他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所以,《天文志》中记载的天体、仪象、星宿位置等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被后人一致推重。
《食货志》虽然有些疏略,但其中一些记载是难得的史料。
《晋书》的体例与“前四史”有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即它增设了“载记”一项,这也是根据当时特有的政治格局设立的。“载记”记述的既不是“正统”的君主,也不是正统君主臣属的“僭伪”人物,而是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在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夏等“十六国”中,除前凉、西凉载入列传(前凉的统治者张轨原为晋臣,西凉的统治者李嵩是唐代皇帝的始祖)外,其余的都收入了“载记”。
《晋书·王导列传》
推荐理由: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其“镇之以静”的治国策略稳定了江南局势。列传中详载他与琅琊王氏家族的互动,以及与南方士族的权力博弈,是理解东晋门阀政治的关键。
《晋书·谢安列传》
推荐理由:谢安以“淝水之战”的指挥者身份闻名,列传中不仅记录其军事才能,更展现其“雅量深藏”的士人风范,如战前与子侄下棋的从容姿态,体现魏晋名士的独特气质。
《晋书·陶潜传》《宋书·陶潜传》《南史·陶潜传》
推荐理由:以陶潜仕途经历为主线,详述其从州祭酒到彭泽令的宦海沉浮,突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典典故,体现南朝士人对隐逸文化的推崇。
宋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南朝刘宋王朝六十年间的史实,起自公元420年武帝刘裕建国,止于479年顺帝刘准被迫禅位。
作者沈约(441—513),南朝梁代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两代,后来帮助梁武帝登位。
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沈约奉敕编撰《宋书》。《宋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残佚,今本中有的篇章是据唐代李延寿《南史》补入的。
《宋书》全书一百卷,其中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书中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列传写作常采用“带叙法”,将不列专传人物的事迹,于某人传中夹带写出。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
《宋书·范晔列传》
推荐理由:范晔是《后汉书》作者,列传中详述其因谋反被诛的悲剧结局,同时收录其自序,反映南朝士人“文史兼修”的传统,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宋书·宗室列传》
推荐理由:刘宋宗室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如刘劭弑父、刘子业暴虐),此列传通过多个人物案例,揭示南朝皇族“骨肉相残”的循环模式,对理解封建王朝继承制度有重要价值。
南齐书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间的史实,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史书。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撰《北齐书》而改称《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487—535),南朝的历史学家、文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字景阳,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其《南齐书》的撰写,始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以后,完成于普通七年(526年)以前。
《南齐书》共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其中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系本书最后的《自序》(或称《序录》),于唐代已失传。本纪八卷中,除高帝萧道成分上、下卷外,其余六帝各一卷。列传中的“文学传”是萧子显自创,为《宋书》所无。
早在萧子显编撰《齐书》之前的南齐初年,檀超(生卒年不详)、江淹(444—505,历仕宋、齐、梁三代)等曾奉诏撰著《国史》。此外,沈约著有《齐纪》,吴均(469—520)著有《齐春秋》。这些都为萧子显撰写齐史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萧子显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的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者亲自经历过;加之萧梁取代萧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这更为萧子显修史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萧子显身为梁齐皇室,又为梁武帝宠臣,故在帝王及贵族人物纪传中多有曲笔,未尽据实直书。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史笔流畅,叙事完备。于人物列传的写作,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了沈约《宋书》的带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了人各一传的不胜其烦的弊病。
《南齐书·孔稚珪列传》
推荐理由:孔稚珪以《北山移文》讽刺隐士虚伪闻名,列传中保留其文学创作与政治主张,展现南朝文人“以文载道”的传统,同时反映士族与寒门的矛盾。
《南齐书·檀超列传》
推荐理由:檀超是南齐史学家,列传中记载其修史主张(如“史无避讳”),与《南齐书》编纂形成互文,体现南朝史学“直书实录”的精神。
梁书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502年)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557年)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此书是姚察、姚思廉父子经过几十年而辛勤撰成的。在他们父子编撰梁史时,已有大量史著或史料可资参考,但这些史书现在均已失传,现存的《梁书》便成为研究梁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梁书》共五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书中无表、志。本纪中,武帝共三卷,其余简文帝、元帝、敬帝各一卷。列传立类传八种,多仿照前史,名目略有更改。列传内容丰富,记事具体,于南朝各史中较好,享有盛誉。
姚察(533—606),南朝历史学家,字伯审,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历经梁、陈(任吏部尚书)、隋三朝。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受命编撰梁、陈二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未竟的撰史工作。
姚思廉(557—637),唐代史学家,名简,以字行;本吴兴人,陈亡后,迁家关中,为雍州万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贞观年间,姚思廉与魏徵同修梁、陈两朝历史。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629年)至贞观十年(636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魏徵实际担任的是监修官,只在两史的本纪部分及《陈书》皇后传后写有几篇论赞。
姚察、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的文学素养。在史学撰著方面,他们力戒辞藻的华丽与浮泛,文字简洁朴素,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梁书·侯景列传》
推荐理由:侯景之乱是南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列传详细记录其叛乱过程(如“台城之围”),以及梁武帝“饿死台城”的结局,揭示侯景从东魏降将到乱臣贼子的蜕变。
《梁书·周舍列传》
推荐理由:周舍以“直言敢谏”著称,列传中收录其与梁武帝的对话,如“陛下有尧舜之资,而未用尧舜之道”,反映南朝君主与士大夫的互动模式。
陈书
《陈书》,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557年)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589年)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
《陈书》共三十六卷,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其中,本纪多属姚察旧稿;除高祖陈霸先分两卷外,其余世祖、废帝、宣帝及后主各一卷。姚察原为陈朝臣子,故在本纪记事中多有曲笔。
列传三十卷,所立类传有皇后、宗室、孝行、儒林及文学等,较《梁书》少,并不载其他民族事迹。
列传中有姚思廉为其父所作传记,如同萧子显于《南齐书》中为其父萧嶷作传,自然不乏溢美之辞。
《陈书·徐陵列传》
推荐理由:徐陵是南朝骈文大家,列传中保留其《玉台新咏序》等作品,同时记录其出使北周的外交活动,展现南朝文人在政治与文化领域的双重角色。
《陈书·毛喜列传》
推荐理由:毛喜在陈后主时期力主“保境安民”,列传中详述其与佞臣孔范的斗争,体现南朝末年忠臣的困境,与《陈书》“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编纂意图契合。
魏书
《魏书》,纪传体北魏史。全书共一百二十四卷,其中帝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一些纪、传和志篇幅过大,又分为二卷或三卷,实际上共一百三十卷。
作者魏收(507—572),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人。他机警能文,是北朝三才子之一。北魏时任散骑常侍,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奉诏编撰《魏书》;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文宣帝高洋令魏收设馆撰魏史,由平原王高隆之监修;天保五年底,全书完成。
魏收奉诏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
《魏书》包举一代,尚属详备。《魏书》首创《序纪》,记述鲜卑拓跋部早期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它还创立了《官氏志》和《释老志》,但疏漏亦不鲜见。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纪缺二卷、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他史书补足。
《魏书·崔浩列传》
推荐理由:崔浩是北魏政治家,列传中记录其主持修史(如《国记》)被诛的经过,反映北魏“胡汉矛盾”与文化冲突,同时揭示专制政权对史学的控制。
《魏书·尔朱荣列传》
推荐理由:尔朱荣以“河阴之变”血腥镇压北魏朝臣,列传中详载其军事才能与残暴手段,是理解北魏末年军阀割据的典型案例。
北齐书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历史。
作者李百药(565—648),唐代史学家,字重规,安平(今属河北)人。其父李德林,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齐史》。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李百药奉诏修撰《齐史》。他参考父亲未完成的遗著、隋代王劭的《齐志》,于贞观十年撰成五十卷的《齐书》,今称《北齐书》。
《北齐书》共五十卷,其中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不过,它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的,这使其价值大大降低。但是,即便如此,它还是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著作。
《北齐书·高欢列传》
推荐理由:高欢是北齐奠基人,列传中通过其与尔朱氏、宇文泰的斗争,展现北魏分裂为东西魏的历史背景,同时收录其“韩陵之战”的战术细节,体现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北齐书·颜之推列传》
推荐理由:颜之推以《颜氏家训》闻名,列传中记录其“三为亡国之人”的经历(梁、西魏、北齐),反映南北朝士人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周书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到581年杨坚代北周为止的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令狐德棻(583—666)受命担任《周书》的主编,秘书郎岑文本、崔仁师协助编写,最终于贞观十年(636年)撰成了五十卷的《周书》,其中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此书的取材仅限于西魏史官柳虯关于西魏的史实、隋代牛弘的《周史》,叙事考订欠缺。但在突破北周时空范围方面,均为他书所不能取代。
《周书》由于所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大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不合史实。但是,它毕竟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由于《周书》以前关于西魏、北周历史的载记都未能保存下来,而稍后的《北史》有关部分基本上是删节《周书》,因而它成了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原书至北宋初已经残缺,今本多取《北史》及唐人史抄补缀而成。虽然它在流传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经过后人的增补,但它的价值仍为人们所公认。
《周书·宇文泰列传》
推荐理由:宇文泰是西魏实际掌权者,列传中详述其“关中本位政策”(如府兵制起源),以及与高欢的长期对抗,是理解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
《周书·苏绰列传》
推荐理由:苏绰是西魏改革家,列传中收录其《六条诏书》(如“先治心,敦教化”),反映北朝统治者对儒家伦理的重视,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
隋书
《隋书》是由多人共同编撰的,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全书共八十五卷,分别为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其中,有十志记载了南梁、南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参加编写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贞观十年,隋书和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同时完成,全称“五代史”。但是,它们都只有纪、传,而无志。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令续修史志。最初由令狐德棻监修,后改由长孙无忌监修,参加编写的有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赵弘志等人。历时十六年,直到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才修完。
《隋书》诸志是配合“五代史”写的,记述了南梁、南陈、北齐、北周、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故有“五代史志”之称。不过,因为该志以隋朝的为主,且隋朝是其中的最后一个朝代,所以把它并入《隋书》。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除著录当时所存的著作外,还附载了一些已亡佚的典籍,并论述了学术的源流。它所创立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法,一直沿袭至清代。
却说,《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编魏徵(580—643)是唐初的著名政治家,有远见卓识;他主持五史的编撰,秉笔直书,“时称良史”。另一主编长孙无忌(?—659)也是唐初重要政治家,对法律有精深的研究,曾撰《唐律义疏》三十卷。孔颖达(574—648,唐代经学家)、于志宁(生卒年不详)、许敬宗(592—672)皆为唐初“十八学士”。颜师古(581—645)是训诂学家,李淳风是著名天文学家,李延寿(生卒年不详)是著名史学家。由这些政治家、专家学者主持修史,保证了《隋书》的质量。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四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书中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资料。
《隋书·李密列传》
推荐理由: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列传中记录其《讨隋炀帝檄文》与“瓦岗寨”的兴衰,展现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如滥用民力、官吏腐败)。
《隋书·牛弘列传》
推荐理由:牛弘以“博学多通”著称,列传中详述其主持修订《开皇律》与整理典籍的过程,反映隋朝在法律与文化领域的成就。
《隋书·薛道衡传》:薛道衡是隋代文学家,该传以“务存简正”的编纂原则,系统记述了他的生平,侧重其在南北朝至隋政权更迭中的仕途与文学轨迹。传记以编年体例叙述他六岁孤苦求学、北齐北周时期显露文才、隋初参与伐陈决策等经历,详述其官至内史侍郎的政治生涯及因创作《高祖文皇帝颂》引发政治争议的始末。文中引用他的诗文代表作,记载其出使南陈时的外交应答,呈现其“文雅纵横,金声玉振”的文学造诣。通过他被隋炀帝赐死的结局,可折射出隋代政治变局下文人命运与德政理念的关联。
《隋书·苏威传》:苏威是隋朝重臣,历经北周、隋两朝。该传记述了他跨朝代的仕宦历程,包括他早年因赈济亲属获誉,历任太子少保、民部尚书等职,参与制定律令、减免赋役,主张节俭治国等事迹。隋炀帝时期,他受倚重却卷入朋党之争被免官,晚年依附多方势力,归唐后未受重用。其性格刚直清廉而固执苛刻,施政兼具务实与严苛,律法改革影响深远但存争议。通过他的宦海沉浮,可以折射出隋代的制度变迁与政治生态。
《隋书·达奚长儒传》:该传以隋朝名将达奚长儒的军事生涯为主线,详述其历任北周、隋朝武职的经历,重点记录了平定蜀地、吕梁水战等战役细节,突出其以两千兵力击退突厥十余万大军的军事才能。传记兼载其恪守孝道、官至大将军等生平事迹,通过具体战例展现隋代武将在边防建设中的历史作用,行文延续传统史传注重事例佐证的书写风格。
《南史》
《南史》,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共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由李大师、李延寿父子两代人撰成。
李大师(570—628),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缺乏联系,于是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但是,李大师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最后,由其子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唐初历史学家,字遐龄,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所撰《南史》,依据《宋书》《齐书》《梁书》《陈书》诸史删繁就简,重新编纂,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于一书,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南史》共八十卷,其中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无表、志。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在内容方面,《南史》对南朝四史多有增删,其中《宋书》删削最多,凡不重要的诏诰、奏疏、诗文,全部删去。增加史实内容的,以《齐书》《梁书》为多。此外,对于南朝四史中原有的讳饰、疏漏,以及诸史间重复、抵牾处,也多作了补订与改正,且又多引有正史以外的资料,丰富了传记文字。书中重视对南北各朝之间交往的叙述,为南朝各断代史所不及。全书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史》
《北史》全书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所记史实起于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终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记述了北朝魏、周(包括东魏)、齐(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
虽然《北史》是在删节《魏书》《北齐书》《周书》及《隋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由于作者李延寿曾参加修撰“五代史志”,对北朝史实较熟悉,再加上他世代居住北方,仕宦北朝,对有关故事见闻较多,因而,与《南史》相较,《北史》更为精审详尽。
北宋以后,《魏书》《北齐书》《周书》均残缺不全,主要依靠《北史》补足。
《南史》《北史》虽贯通南朝、北朝,削除各朝国史相互攻讦之辞,但仍以北魏(包括西魏)、周、隋为正统王朝,而以南朝及东魏、北齐为“偏据”。
在内容上,李延寿根据隋代魏收的《魏书》增补了西魏三帝纪,《后妃传》中补了西魏诸帝、后,《宗室传》中对入关的元魏宗室都增补了资料,从而弥补了《魏书》《周书》的缺陷,成为了解西魏一朝历史的重要材料。
《北史·独孤信列传》
推荐理由:独孤信以“三朝岳父”身份闻名(女儿分别为北周、隋、唐皇后),列传中通过其家族联姻,展现北朝至隋唐的门阀政治演变。
《旧唐书》与《新唐书》
五代后晋时期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地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后来为了区别于宋代宋祁、欧阳修等编写的《新唐书》,才改称《旧唐书》。全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下命修撰唐史;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在本纪中,文宗以前部分,多依据实录;肃宗以前部分,直接承袭国史旧纪,所以,它材料充实,记事比较可信。
在列传中,唐肃宗以前的人物传记,多袭用国史列传,记事比较详细明白;有的传里称玄宗为“今上”,有的还在最后保存了“史臣韦述曰”的议论,显露出了照抄国史原文的痕迹。所以说,它保存了旧史的原貌。特别是宋代以后除《顺宗实录》外所有的唐代实录、国史都已失传,这样,《旧唐书》中所保存的史料就更值得珍视了。
唐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唐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由此看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史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废弃;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新唐书》所能完全取而代之。
《旧唐书·魏征传》《新唐书·魏征传》
推荐理由:魏征是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列传中收录其《谏太宗十思疏》与“以人为镜”的典故,体现唐代谏议制度的成熟。《旧唐书·魏征传》基于唐代国史、实录等原始档案,保留了大量原始对话与谏言细节。《新唐书·魏征传》语言凝练,注重文字雕琢,部分段落具有文学性。
《旧五代史·郭威列传》(《旧五代史》)
推荐理由:郭威是后周开国皇帝,列传中详述其“黄旗加身”的禅让过程,以及轻徭薄赋的政策,反映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向文官政府的转型
宋仁宗赵祯认为后晋刘昫的《唐书》浅陋,就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梅尧臣、宋敏求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幼居安陆(今属湖北)。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部分,于嘉祐三年(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在嘉祐五年写定本纪、志、表。不过,接下来把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
《新唐书》全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兵志》的编修,为《二十四史》增添了新内容;在《新唐书》之后,许多史书都编写了《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其次,《三国志》及其以后的各史都没有编写表,直到《新唐书》才又承袭《史记》《汉书》的传统,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为人们学习唐代历史提供了许多方便。
此外,《新唐书》还在列传中保存了《旧唐书》所未载的一些史料,又增补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等等。
但是,《新唐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如《旧唐书》本纪有三十万字左右,《新唐书》压缩到不足十万。个别的帝纪,删减得更加厉害,失去了许多可贵的史料。
总的来说,《旧唐书》《新唐书》各有优劣,不应厚此薄彼。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世为了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故称之为《旧五代史》。此书记述了唐朝灭亡以后的五十多年的历史,按五个朝代的更替的次序编排,包括“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五书”各分本纪、列传。
“五书”之后,有《世袭列传》二卷,记述了割据一方但仍向中原称臣的李茂贞、马殷、钱镠等人的事迹;有《僭伪列传》三卷,记载了杨行密、李昇、王审知、刘守光、王建、孟知祥等人的事迹,他们独霸一方,称王称帝,名义上也不臣属于中原政权,作者认为是非正统的政权,所以另外立传;有《外国列传》二卷,记载了契丹、吐蕃、回鹘、高丽、靺鞨等部落的活动。
此外,《旧五代史》最后有志十二卷,具体分为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等。
《旧五代史》的作者为北宋的薛居正(912—981,后唐清泰进士,后周时官至刑部侍郎;入宋后,曾随宋太宗平定北汉,位至司空)等人,其史料价值较高,而文字润色则稍差,比不上大文学家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
北宋时,《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并行于世,学者可以参相利用,各取其长。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朝廷下令专用《新五代史》,《旧五代史》遂逐渐湮没。明代初年,只有宫廷还藏有《旧五代史》;明成祖时编辑《永乐大典》时,收录了此书。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竟找不到此书的刻本。于是,邵晋涵等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又用《册府元龟》等书的引文来补充。同时又用其他史籍、类书、碑碣资料进行考订,恢复到了原书的十之七八。乾隆四十年(1775年),它成为《四库全书》中的一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记事时间断限与《旧五代史》相同,原名《五代史记》,由欧阳修撰。
欧阳修在奉命编写《新唐书》之前,曾独自撰写了《新五代史》,约在景祐三年(1036年)以前开始撰写,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写成,前后将近二十年。欧阳修的学生徐无党为本书作注。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
《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体例很不相同。《旧五代史》是一朝一书,界限清清楚楚。《新五代史》则打破朝代界限,把五朝的纪、传综合编排,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列传部分一律采用类传的形式,历事数朝的人,编在“杂传”。这是《新五代史》在立目编排上与其他史书显著不同的特点。
关于志的部分,《新五代史》只有《司天考》《职方考》,实际就是《旧五代史》的《天文志》和《郡县志》,其他都略而不志。这是它的一大缺憾。
就史料价值而言,《新五代史》比《旧五代史》稍逊,但也可以互补。由于《新五代史》后出,欧阳修看到了《旧五代史》编者没有看到的一些资料,而且他往往采取小说、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旧五代史》所缺的史实,以加深读者对人物的理解。
《新五代史》文笔较之《旧五代史》要高出一筹,这也是后世《新五代史》盛行、《旧五代史》一度湮没无闻的原因之一。
《宋史》
《宋史》记载了宋朝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至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共三百多年的历史。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决定为宋、辽、金三朝各立一史,命执政大臣脱脱(1314—1355)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吕思诚、揭奚斯等为总裁官,主持修史,实际上的总负责人是欧阳玄(1273—1358,欧阳修之后)。
当时元朝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不允许各史的编写旷日持久,加上宋代史料极为繁富,又有前人的书稿为基础,所以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多的。这是因为,赵宋政权存在的三百多年间,经济、文化有所发展,政治制度日臻完备;雕版印刷已被广泛采用,加之活字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广泛流传。元朝编修《宋史》时存世的有关史料,如编年体的历朝实录、纪传体国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相当丰富,所以,《宋史》才有可能撰成鸿篇巨著。
《宋史》全书四百九十六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志的分量庞大,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系统、详细地叙述了赵宋一代的典章制度,价值较高。其中,仅《食货志》就有十四卷之多;《礼志》二十八卷,相当于“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礼志》的总和。据粗略统计,列传中有传主二千余人之多;列传中有“世家”一目,记载十国投降宋朝的李煜、孟昶等人,与其他列传没有什么差别。
《宋史》成书匆促,对史料缺乏精心的剪裁,记事详略不一,其他如有目无文之类的疏忽,记事议论间有抵牾,都是其缺点。
《辽史》
《辽史》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同时也兼记了辽立国前契丹的概况、辽灭亡之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梗概,是研究辽乃至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辽史》是元修的三史之一,以脱脱为都总裁官。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撰写,次年三月即告脱稿,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
在元人之前,辽人曾四次撰修实录,为尔后《辽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辽代之后,金代也十分注意总结前朝的成败得失,大力撰修《辽史》,前后共有两部《辽史》撰成。
元人撰修《辽史》,参据的主要是耶律俨《辽史》和陈大任《辽史》,并且在书中也多处标明了对二史的采摭。
元修《辽史》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其中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其中,志、表多有特色,颇得后人好评;列传却较为粗陋,有充实内容的较少。
尽管《辽史》在编撰上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但它毕竟保存了不少有关辽朝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在今天,耶律俨《辽史》、陈大任《辽史》,以及前面所列的“实录”等都已亡佚,《辽史》的价值便显而易见了。
《辽史·文学列传》
推荐理由:记录辽朝文化精英如萧韩家奴、李澣等人的事迹。萧韩家奴以直言敢谏著称,其讽谏辽兴宗的典故(如“炒栗之喻”)展现士大夫的智慧;李澣的坎坷经历(如逃归后晋被俘)反映辽朝与中原的复杂关系。此传为研究辽朝文化政策与士人心态提供珍贵素材。
《辽史·逆臣列传》
推荐理由:详载耶律察割、耶律重元等叛乱者的生平,揭示辽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例如,耶律察割发动“火神淀之乱”弑君,其叛乱过程与辽室应对策略,是理解辽朝政治稳定机制的重要案例。
《辽史·游幸表》《辽史·部族表》《辽史·属国表》相关列传
推荐理由:虽为表而非列传,但《辽史》通过列表形式浓缩大量信息。如《游幸表》记录辽帝巡狩路线,反映契丹游牧文化;《属国表》记载辽与高丽、西夏的往来,揭示其“以夷制夷”的边疆策略。结合相关列传(如《高丽列传》),可全面分析辽朝的外交体系。
《金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
《金史》
《金史》的撰修过程和《辽史》一样,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参加修《金史》的主要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发凡举例、论、赞、表、奏,皆欧阳玄属笔。
《金史》的取材主要是《金实录》,有关金末之事多取自元好问《壬辰杂编》、刘祁《归潜志》等。
《金史》在元人所修的三史中向有好评。《四库提要》说:此书“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故其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中独为最善”。这种评价较具有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金史》的撰修特点,体现了编撰者在安排内容和设目上的匠心。
《金史》独有《交聘表》,用表格形式列出金与宋、夏、高丽的使者聘往情况,实在是用极为简括的方式揭示了三国关系最复杂的内容,这在“二十四史”中可谓独创。
《金史》虽然某些记载上也有疏失,但瑕不掩瑜。
《金史·世纪》《金史·世纪补》
推荐理由:虽属本纪部分,但《世纪》追述女真先世(如完颜函普)的部落传说,《世纪补》补叙景宣帝、睿宗等未称帝的宗室事迹。这些内容为理解金朝政治合法性构建提供背景,如完颜阿骨打以“救民于水火”为旗号起兵,反映女真崛起的历史逻辑。
《金史·宗室列传》
推荐理由:聚焦完颜氏贵族专政,如完颜宗翰(粘罕)主导灭辽伐宋,其军事才能与权力野心并存;完颜亮(海陵王)弑君篡位后迁都燕京,推动女真汉化改革。此传揭示金朝皇族内部的权力博弈与民族政策演变。
《金史·交聘表》相关列传
推荐理由:《交聘表》以表格形式记录金与宋、西夏、高丽的使臣往来,结合《宋史》《西夏书事》等史料,可还原金朝外交策略。例如,金朝通过“岁币”制度控制南宋,同时利用西夏牵制蒙古,体现其“以和保疆”的务实外交。
《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洪武二年,以宋濂(1310—1381)、王祎为总裁,汪克宽等十六人为纂修,开史局于南京天界寺进行编写。从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时间修成元顺帝以前各代的历史,共一百五十九卷。
接着,明朝政府派欧阳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国各地征集元顺帝一朝的资料。洪武三年二月重开史局,八月书成,共五十三卷,历时一百四十三天。前后两次开局,共历时三百三十一天。
前后两次修成的文稿经过统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其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
《元史》成书后,饱受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地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因此,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很多,至于取舍不当那就更不用说了。同一传名,译法不统一,甚至出现一人两传的现象,这在其他官修正史中是看不到的。
《元史·忠义列传》
推荐理由:收录元末殉国之士的事迹,如全普庵撒里(色目人)拒降陈友谅、朴赛因不花(高丽人)守元大都战死。这些人物跨越民族界限,体现元朝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忠君观念,反映儒家伦理对少数民族士人的影响。
《元史·释老列传》
推荐理由:作为《元史》创新,此传记载宗教(佛教、道教)在元朝的地位。例如,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揭示宗教如何成为元朝统治工具,以及蒙汉文化融合的独特路径。
《元史·世祖本纪》相关列传
推荐理由:忽必烈是元朝核心人物,其列传(如《伯颜列传》)详载灭宋战争的战略(如“襄阳之战”的持久围困),以及治理中原的措施(如行省制、纸币制度)。结合《地理志》《食货志》,可全面分析元朝大一统帝国的构建逻辑
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首先,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其次,元代重要文献十三朝《实录》《经世大典》《六条政类》等均已散佚,其部分内容赖《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此外,不少历史人物的事迹已没有其他史料可以查考,只有通过《元史》才能了解。
《明史》
《明史》主要记载了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取材颇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设史馆修撰明史,未成而罢。康熙十八年(1679年),再开史馆纂修明史。徐元文(1634—1691,徐乾学之弟,均为顾炎武之外甥)、徐乾学(1631—1694)、王鸿绪(1645—1723)等先后担任总纂,聘史学家万斯同(1638—1702,黄宗羲之学生)核定稿件,最终成书《明史稿》。其实,此书多出自万斯同之手。
雍正元年(1723年),张廷玉(1672—1755)等为总裁,根据《明史稿》进行增减续修,至十三年定稿,即《明史》。乾隆四年(1739年),修订刊行。
《明史》全书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其中,志写得比较成功,内容充实,编次得体。《天文志》《历志》《河渠志》包含了不少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并反映了明代的一些新成就。《艺文志》不同于先前各史,它不著录存世的前代人的著作,只记载明代人的撰述。
《明史》有五种表,四种是因袭前史;《七卿表》则是新创立的,它把六部尚书和都御史列为七卿。《明史》列传新立了三个传目,即《阉党传》《土司传》《流贼传》。
《明史》虽以《明史稿》为蓝本,但对历史的记述仍然存在许多差别,两书可以相互补充。
《四库全书总目》分史书为15类,即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正史的编纂体例都是纪传体,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此外,还有《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
编年体最早起源于中国,是周代史官创造出来的。《左传》完善其体例,东汉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北宋司马光则成通史编年体。其他编年体史书,还有起居注、日历、实录等。
像《资治通鉴》这样一部时间跨度长达1362年的编年史,因它只是逐年记述,好像账簿一样。一件事情如果连续发生好多年,想了解某事全貌,便要翻阅好多卷,挑着拣着找,很不方便。
为解决这个困难,南宋的袁枢就把分散在《资治通鉴》不同年份的同一件事的材料集中起来,编写出《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这种体裁就此诞生——以说清具体事件为主,不以年代、人物为主。
读史,先读正史,收获会更显著一些,这是正史的特点决定的。读史总纲:“先读《史记》,再读《左传》,再读《资治通鉴》,有余力就读全史。”有余力的人当是不多,但这种“先重点后一般”的读法是适合大多数人的。
二十四史中“史”与“书”的命名区别
二十四史中“史”与“书”的命名区别,本质反映了史学传统、官方修史制度及文化观念的演变,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命名传统:从“书”到“史”的转变
“书”的起源与早期正史
- 命名逻辑:“书”源自《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早期史书如《汉书》《后汉书》等以“书”命名,强调对某一朝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的系统性记载。
- 典型案例:
- 《汉书》:班固所著,专记汉代历史,体例为纪传体,但以“书”为名,体现早期史学的专题性。
- 《三国志》:陈寿以“志”命名(魏、蜀、吴三部分),但宋代后多称“书”,反映命名习惯的模糊性。
- 特点:宋以前正史多为私修或半官方性质,作者以个人视角编纂,名称更倾向具体化(如“书”“志”)。
“史”的兴起与官方垄断
- 命名逻辑:唐代设史馆后,官方主导修史成为主流,宋代进一步强化制度,修史行为更具权威性。以“史”命名(如《旧五代史》《宋史》)凸显其作为国家正史的地位。
- 典型案例:
- 《史记》:司马迁原作名《太史公书》,魏晋后专指其书,唐代列为史部之首,成为通史典范。
- 《南史》《北史》:李延寿模仿《史记》体例,将南北朝历史合观,以“史”命名彰显大一统视角。
- 特点:宋代以后,“史”逐渐成为历史著作的通称,涵盖更广泛的历史范畴,与私人著述区分。
命名差异的文化逻辑
“书”的个体性与专题性
- 侧重记录:早期史书以“书”命名,强调对具体朝代或事件的详细记载,如《汉书》包举汉代政治、经济、文化。
- 作者视角:私修性质明显,作者通过个人选择呈现历史,如陈寿以“志”命名《三国志》,摒弃大一统视角,聚焦三国分立。
“史”的宏观性与权威性
- 官方认证:宋代后,同一朝代可能出现多部正史(如《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以“史”命名便于区分新旧版本,强调官方修订的权威性。
- 政治象征:元代修《宋史》《辽史》《金史》时,采用“史”而非“书”,反映其对正统性的争夺;明清修《元史》《明史》延续此传统,强化国家正史地位。
特殊案例与命名例外
《三国志》的“志”与“书”之争
- 原始命名:陈寿原作分《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体现三国分立的历史观。
- 后世演变:宋代后多称“书”,反映命名习惯的趋同化,但“志”仍保留地理、风俗类文献的关联性。
唐代官修史书的“书”与“史”并存
- 《晋书》《隋书》:唐代官修,仍称“书”,延续早期传统。
- 《南史》《北史》:李延寿私修,却以“史”命名,体现对《史记》体例的模仿与官方认可的矛盾。
总结:命名背后的史学演变**
- “书”:侧重具体记录,反映早期史学的个体性与专题性,如《汉书》对汉代的全面记载。
- “史”:强调宏观叙事,体现官方对历史叙事的垄断与系统化编纂的成熟,如《宋史》对宋代历史的权威定论。
- 转变节点:宋代是关键期,官方修史制度确立,“史”逐渐取代“书”成为正史通称,但命名传统仍存在例外(如《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