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AI改进论文写作 ---- 引言篇(2)

发布于:2025-07-04 ⋅ 阅读:(18) ⋅ 点赞:(0)

写在前面

本篇作为1.0版本的补充优化,记录本人的研究过程。
在分析了多本论文写作的相关的书籍之后,我明白了一点,关于论文写作,永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对于人来说,必须多写才能够变得熟练,对于AI来说,引导AI多写进行思考改进才能够让内容变得优质。

引言写作回顾,第一版

回顾我整个写引言的过程。

首先,在第一版引言的写作过程中,我直接把素材作为引言,扔给AI,AI会进行生成。但我们知道,如果你的内容是垃圾,那么扔给AI之后,不管怎么润色,都将是垃圾。我们需要回归本质进行思考,如何进行写作。

引言写作回顾,第二版

第二版,我回顾了论文写作,引言实际上也是有结构的,但是没有像摘要一样,精确到每句话都有特定表述的程度。而是遵循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结果贡献这样的过程进行。

然后我自行定义了引言的结构,然后根据我的主题进行生成。

步骤 内容 写作目的
1. 背景介绍(Background) 简要介绍研究领域的大图景,如相关技术或应用场景 说明你关注的领域很重要,吸引读者注意
2. 问题陈述(Problem Statement) 指出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不足或研究空白 引出研究动机,为你的工作“制造需求”
3. 研究目标与核心思想(Objectives and Intuition) 简述你的研究目标,或你的方法的大致思路 告诉读者你是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4. 方法概述与创新点(Approach and Contributions) 高层次地描述你的方法,以及和现有方法的不同;清晰列出贡献 明确你的工作新颖在哪里,有什么价值
5. 文章结构(Paper Organization) 简要说明各章节内容安排(可选) 指导读者阅读结构,提高可读性

具体来说,依次问AI以下问题:

  1. 介绍金融预测的背景,指出关键概念。随后介绍金融预测的重要性。
  2. 现有的模型存在什么问题?(依据自己缝模型时候,选用的模型的模块,精读论文,了解该模块的作用描述)
  3. 我们提出的模型方法,其中的模块依次解决了什么问题。
  4. 总结我们的实验结果
  5. 描述我们所做工作的贡献(新颖性)
  6. 描述后续章节内容。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简单得到一个论文初稿。回顾以上过程,我们的引言写作的水平,取决于你对所缝模型深度的理解。了解各个部分发挥了什么作用,引导AI对此思考,然后构建完整的故事逻辑,这整一过程都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写出优质的论文初稿。仔细思考,完善第二个版本。

引言写作回顾,第三版

第三版属于论文润色的过程,我们知道AI生成的内容都看似深奥,但是没有逻辑和深度,这使得,不管如何生成论文,都远远达不到顶级的科研写作论文水平。于是我们需要润色。

本人仔细阅读了两本有关科研写作的书,尝试学习作者对高水平论文的分析,以及如何进行改进。

例如《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9th Edition (Barbara Gastel, Robert A. Day) 》中提到的Introduction的一些要点:

1. 首先,引言应尽可能清晰地陈述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与范围。例如,应指出该研究主题为何重要。
其次,应简要回顾相关领域的文献,以帮助读者建立背景认知,并识别出当前研究所要填补的研究空白(gap)。
2. 接着,应明确说明本研究的目标。在某些学科或期刊中,通常还需要在此明确提出研究假设或研究问题;而在其他情境中,可通过“以确定……”等表述方式暗示研究目标。
3. 然后,应交代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若有必要,也可简要说明选择该方法的原因。
4. 最后,在某些学科或期刊中,标准做法是在引言结尾处简要陈述研究的主要结果与核心结论。

例如《Writing Science -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 (Joshua Schimel)》对引文的要求:

在引⼤⾔多部数分采⽤OCAR,流论畅⽂的采漏⽤⽃简式单结的构,O从开篇→⾃然过渡到挑战部分以界定知识缺⼝。
相⽐之下,⼤多数研究计划书采⽤的结构更接近 ABDCE 模式:开篇部分总体阐述研究价值并简要勾勒知识缺⼝;随后背景部分深化并充实这⼀轮廓,以论证计划书中具体挑战的合理性。但该背景内容并⾮⽂献综述。
审阅环节——它⾸先必须是⼀篇引⾔。背景部分绝不是倾倒数据的场所,⽆需⾯⾯俱到地罗列领域内所有信息。若某项信息对推动叙事没有具体明确的作⽤,则⽆需包含其中。
引⾔的核⼼要素在于开篇⽴论与挑战陈述。这些是需要通过填充背景资料、构建漏⽃式结构来串联的"关键点"。背景材料的唯⼀作⽤,是向读者阐明为何解答你的问题对推动整体研究进展⾄关重要。当读者读到挑战部分时,他们应当觉得你的研究问题即使前所未闻,也是顺理成章该被提出的。

以及

确保故事架构正确,落实 OCAR 要素,然后着⼒完善语⾔表达。这就形成了SCFL 写作顺序。
- 结构:梳理故事框架使其成型。
- 清晰:确保观点明确具体。
- 流畅:使观点⾃然衔接,环环相扣。
- 语⾔:让它听起来优美。
然⽽,仅通过四次修改(每次只处理⼀个问题)是⽆法完成⽂稿修订的。这些问题相互交织,解决⼀个往往需要考虑其他⽅⾯。即使在专注于结构时,也不能忽
视清晰度和语⾔表达。如果主题不明确,就很难确定结构;⽽缺乏清晰度往往源于语⾔表达的薄弱。你可能需要多次重复 SCFL 流程。澄清语⾔表达可能会迫使你重新思考论证结构。

我将这两个建议作为提示词,输入给AI,让他分析论文初稿是否符合要求,然后进行改进。

注意:这部分内容可以随时需要输入给AI,让它进行自测论文是否存在问题。

引言写作回顾,第四版

第四版主要是处理论文的用词问题,事实上这部分非常难以改进,例如AI很喜欢使用“显著“、”关键“这种词汇,它们的使用会是的文章水平很低,且AI味很重。这时,我使用的策略是使AI学习一些错误使用的案例,这些案例来源于《Writing Science -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 (Joshua Schimel)》。

例如其中对”显著“的论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整理了下面的一些案例:

### 一、冗余问题
**核心原则**:用最简表达传递相同信息  
- **案例1**  
  - 原句:我将开发、测试并应用一种新型合成方法来制备光伏塑料。  
  - 问题:"测试"属开发环节;"合成"与"制备"重复  
  - 修改:**"我将开发一种生产光伏塑料的新方法。"**  

- **案例2**  
  - 原句:大多数(但并非全部)受试对象作出了反应。  
  - 问题:"大多数"已隐含"非全部"  
  - 修改:**"大多数受试对象作出了反应。"**  

- **案例3**(跨句冗余)  
  - 原句:全球变暖带来的降水模式变化将改变大多数生态系统的水分状况,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和地中海气候区的生态系统。这些干燥环境目前占陆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 修改:**"气候变化将改变大多数生态系统的水分状况,尤其是占陆地面积约三分之一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 思路:  
    - "气候变化"涵盖全球变暖与降水变化  
    - 删除重复指代("这些干燥环境")  
    - 次要信息(如"地中海型")非必要可删  

---

### 二、显而易见的内容
**核心原则**:删除公认事实或隐含信息  
- **案例4**  
  - 原句:有证据表明 X17 的产生可能与酶诱导有关(Chu 等,2008)。  
  - 问题:"有证据"冗余(引文已暗示);"可能"已含不确定性  
  - 修改:**"X-17的产生可能与酶诱导有关(Chu等,2008)。"**  

- **案例5**  
  - 原句:积雪覆盖是高海拔高山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 问题:"高海拔"是高山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  
  - 修改:**"高山生态系统的积雪覆盖对调节植物群落动态和水文过程具有关键作用。"**  

---

### 三、修饰语滥用
**核心原则**:删除无实质意义的形容词/副词  
- **案例6**(空洞强化词)  
  - 原句:该处理显著增加了 X。  
  - 问题:"显著"模糊无信息  
  - 修改:**"该处理使X增加了42倍。"**(需补充具体数据)  

- **案例7**(掩盖信息不足)  
  - 原句:免疫系统采用了一种高效的控制机制,能有效区分自我与非我。  
  - 问题:修饰词堆砌但无实质  
  - 修改:**"免疫系统采用了一种能区分自我与非我的调控机制。"**  
  - 关键:需补充机制具体说明(如后文应解释"如何高效")  

**优质修饰词标准**:  
- 改变核心含义(例:"初步结果" vs "最终结果")  
- 提供关键区分信息(例:"该反应序列的第一阶段耗时不足一小时")  

---

### 四、元话语精简
**核心原则**:删除对写作行为本身的描述  
- **案例8**  
  - 原句:我们发现苯胺不与...发生反应  
  - 修改:**"苯胺不与...发生反应。"**  
- **案例9**  
  - 原句:在本研究中,我们测量了Y...  
  - 修改:**"我们测量了Y"**("本研究"隐含)  

---

### 五、动词力量化
**核心原则**:用主动动词替代名词化结构  
- **案例10**  
  - 原句:能够干扰AS2蛋白与DNA结合的制剂,具备延缓卵巢癌发作的能力。  
  - 修改:**"能干扰AS2蛋白与DNA结合的制剂可延缓卵巢癌发作。"**  

---

### 六、完整段落精简示例
**原段落**(260词)→ **修改后**(122词)  

生态学传统观点认为,土壤微生物必须先将有机物分解并释放无机氮,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然而北极苔原的多项证据对此提出挑战:  
1. 微生物释放的无机氮仅能满足实测植物生长需求的一半;  
2. 多种苔原植物可直接吸收氨基酸并以此生长。  
若苔原植物确实吸收大量氨基酸,我们必须重新评估微生物将有机氮分解为铵态氮在苔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精简策略**:  
1. 删除元话语(如"长期以来""这些研究表明")  
2. 合并重复概念(如"微生物分解作用与植物吸收重要性"→"此观点")  
3. 用主动动词替代名词化结构(如"重新评估...作用"替代"重新审视...重要性")  

---

### 七、必要保留原则
以下情况允许适度冗余:  
1. **保持流畅性**:例:"写作可能被精简到贫瘠的地步"优于干瘪的"文字可能过于干瘪"  
2. **合作初稿**:初稿可稍冗长便于合作者理解  
3. **关键衔接词**:如"完全"在句末可增强语感(例:"反应序列完全转变")  

将这些案例作为一个标准,让AI进行学习,让其检查引言内容是否存在不好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论文引言写作的研究,总结下来,我们还是要对自己的论文内容有所思考,这样才是写出有深度论文的基础。另外论文写作是熟能生巧的过程,想要有学术英语能力的提升还是要自己动手写。

如果你正在写论文,且正在受论文质量问题,可以加群一起讨论1046546123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