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雷达(SAR)卫星一览

发布于:2025-07-12 ⋅ 阅读:(19) ⋅ 点赞:(0)
星图云开放平台SAR数据查询下载

中国:

高分三号卫星(GF-3):2016 年 8 月 10 日发射,是中国首颗分辨率达到 1 米的 C 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备 12 种成像模式,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吉林一号 SAR01A 星:属于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是 X 频段微波遥感载荷卫星,可实现亚米级分辨率连续条带成像,具备左右侧视电扫成像能力。

1 米 C-SAR 业务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支持立项,由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业务卫星。2021 年 11 月 23 日,中国成功发射首颗 1 米 C-SAR 业务卫星。2022 年 4 月 7 日,第二颗 1 米 C-SAR 业务卫星发射成功,两颗卫星指标性能一致。该卫星搭载 C 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能获取多极化、高分辨率、大幅宽、定量化的海陆观测数据,与高分三号卫星相比,在成像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提升。两颗卫星与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三星组网运行后,平均重访时间由 15 小时提高至 5 小时。

陆地探测四号 01 星:于 2023 年 8 月 13 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是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它运行在距离地球近四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模式、轻量化等优点,可服务防灾减灾及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及海洋、水利、气象等 7 个行业应用需求,能提高灾害异常变化信息的识别精度和效率,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宏图一号 01 组卫星:于 2023 年 3 月底发射升空。其搭载的 SAR 系统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由 “一主三辅” 4 颗卫星形成车轮式干涉编队。该系统最高分辨率优于 0.5 米,具备 1:50000 比例尺测绘能力,可实现一次飞越获取 4 组观测数据、6 条有效测绘基线,能有效解决陡坡、断崖等各种复杂地形区域高精度高程重建难题,大幅提升高程测量精度和测绘效率。

航天宏图 PIESAT-2 09~12 星:于 2024 年 12 月 17 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是我国商业航天单次批量研制数量最多的 SAR 卫星。该系列卫星可获取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影像,能在全球范围内定期覆盖,实现对大坝、桥梁等目标的毫米级的形变测量,支持和服务国土资源、地震监测、防灾减灾、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及林业等应用需求。

HJ-1-C 卫星:频段为S波段,分辨率:5米;中国首颗S波段SAR卫星,主要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具有轻量化设计,适合小卫星平台。

涪城一号(绵阳星座首发星):频段为C波段,分辨率:1米 × 0.5米(最高);由民营企业研制,具备InSAR干涉成像能力,可监测地表毫米级形变。支持聚束、条带、扫描等多种模式,适用于地质灾害、交通、环保监测。

神启号 SAR 卫星:频段:未明确(推测C或X波段),分辨率:1米;具备毫米级形变监测能力,面向西部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质灾害监测。

海哨一号(AS-08):频段为X波段,分辨率:优于1米;超低轨(350公里)运行,支持多极化成像,重量小于80公斤,适用于应急减灾、海洋监测。

海丝一号(英文名:HISEA-1):频段为C 波段,最高分辨率:1 米,是中国首颗对标国际先进指标的、基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轻小型 SAR 遥感卫星。具有轻小型、低成本、高分辨率的特点。基于有源相控阵天线,可穿透云层,不受夜晚和恶劣观测条件限制,能全天时、全天候、全透明对陆地、海洋、海岸港口进行成像观测。

美国:

Seasat:1978 年 6 月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是世界上首颗 SAR 卫星。工作频段为 L 波段,轨道高度 795km,成像幅宽达 100km,分辨率为 25m,主要用于验证海洋卫星观测海洋资源的可行性。

长曲棍球(Lacrosse)系列:由美国国家侦察局(NRO)研制并运营,是先进的军用雷达侦察卫星。该系列已实现 5 颗雷达卫星组网,采用 X、L 两个频段和双极化的工作方式,标准模式分辨率为 1m,宽扫模式为 3m,精扫模式可达 0.3m。

SRTM 计划卫星:这是一项国际合作的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计划,由美国 NASA、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和意大利航天局(ASI)共同研制。2000 年 2 月 11 日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主要载荷为 C 波段和 X 波段雷达,核心任务是获取南纬 56° 至北纬 60° 之间的干涉雷达数据,生产数字高程模型(DEM)。

欧洲航天局:

ERS-1 和 ERS-2:分别于 1991 年 7 月和 1995 年 4 月发射,搭载 C 波段雷达,运行在 780km 的晨昏太阳同步极地轨道,采用 VV 单极化方式成像,可获取 30m 空间分辨率的 SAR 影像,观测幅宽可达 100km,主要为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研提供数据,同时兼顾陆地资源探测。

Envisat:2002 年 3 月由欧空局送入太空,是 ERS 计划的后续卫星。搭载的先进合成孔径雷达(ASAR)基于 ERS-1/2 主动微波仪(AMI)建造,工作于 C 波段,能采用双极化方式成像,观测幅宽扩大到 400km,最高分辨率提高到 10m,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勘查、气象及灾害监测等领域。

Sentinel-1:包含 Sentinel-1A 和 Sentinel-1B 两颗极轨卫星,于 2014 年 4 月和 2016 年 4 月先后发射。搭载 C 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LC-IW 模式分辨率约 5m,SLC-EW 模式约 20m,主要为哥白尼计划提供全球陆地和海洋的常规星载 SAR 数据与信息产品。

加拿大:

RADARSAT-1:1995 年 11 月由加拿大航天局(CSA)发射,是加拿大第一颗商业对地观测卫星。运行于 780km 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采用 C 波段 HH 极化方式成像,具备 7 种波束模式、25 种成像模式,以 500km 幅宽进行对地观测,主要任务是监测地球环境与资源变化。

RADARSAT-2:2007 年 12 月发射,除继承 RADARSAT-1 原有系统特性外,增加了多极化成像,空间分辨率提高至 3m,新增了双边成像和动目标探测,增强了卫星对地物的观测识别能力。

日本:

JERS-1:1992 年 2 月 11 日由日本在种子岛空间中心发射,采用太阳同步晨昏轨道,搭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主要用于地质研究、农林业应用、海洋观测、地理测绘、环境灾害监测等,分辨率约为 18×24m,数据产品分辨率通常按 25m 计算。

ALOS:2006 年 1 月发射,携带有 L 波段相控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在高分辨率模式下距离向分辨率优于 2m,主要用于对全球陆地资源和环境实施全天候监测。

其他国家:

意大利 COSMO-SkyMed:由意大利航天局和意大利国防部共同研发,由 4 颗卫星组成。是全球第一颗分辨率高达 1 米的雷达卫星星座,扫描带宽为 10 公里,具有雷达干涉测量地形的能力。

德国 TerraSAR-X 和 TanDEM-X:TerraSAR-X 由德国宇航中心(DLR)和 EADS Astrium 公司合作开发,是 X 波段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TanDEM-X 是其姊妹星,配置和 TerraSAR-X 基本相同,可与 TerraSAR-X 编队飞行。TerraSAR-X 高分辨率聚束式模式分辨率为 1 米,条带式模式分辨率为 3 米,扫描式模式分辨率为 18.5 米。

以色列 TecSAR:由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IAI)开发,搭载 X 波段合成孔径雷达,有四种成像模式,分辨率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为以色列国防部提供军事侦察应用服务。

俄罗斯 “藤蔓” 卫星系统:由俄罗斯国防部研制,该系统由四颗卫星组成,包括两颗 “荷花 - S” 和两颗 “芍药 - NKS” 卫星。“藤蔓” 卫星系统可跟踪敌方陆上战车、空中飞机和海上船只的移动,俄罗斯总参谋部能够借助它探测全球范围内的小型物体。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