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四、治理不是“为了规范”,而是“为了落地”——怎么落到业务?
很多公司一谈“数据治理”,氛围就很容易变得“高大上”:设规则、定制度、拉项目、建体系,最好再配个PMO。
但真到业务一线,问一句:“我们到底在治理啥?” 很多人就懵了。 有的说是治“脏数据”,有的说是建“标准库”,还有人说“搞搞主数据嘛”。
这些都对,也不全对。
今天我们就不拐弯抹角,用平常的话,讲清楚:
数据治理到底在“治”什么?为什么它不是IT的事,而是经营的事?
先分享一份《企业数字化建设知识地图》,该图谱围绕数据化管理落地—>数据化应用落地—>数据团队建设三个重点,梳理出了数据化流程管理等内容,点击链接即可获取:企业数据化建设知识地图 - 帆软数字化资料中心
一、先搞明白数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数据治理”听起来像是信息部门的事,但真要落到实处,
它其实治的不是“表格”,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混乱。
这些混乱,体现在哪里?你看看是不是常见这几种:
- 报表打出来,领导一看问:“怎么你这销售额跟财务那边对不上?”
- 客户名字五花八门,系统里一查:阿里、阿里巴巴、Alibaba,全是同一家
- 仓库数据报表上显示有 500 件库存,业务现场一看——只有 327
- 供应商评分系统里,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供应商编码,价格还不一样
这些问题本质不是“数据有误”,而是“数据的产生、管理、使用没有规矩”。
所以数据治理干嘛的?一句话说清楚:
数据治理,治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治企业在用数据过程中,标准不统一、职责不清晰、流程不闭环、系统不协同的问题。
数据只是结果,治理的是背后的“人、事、流程、系统”。
二、数据治理到底“治”什么?这五样是核心
我们把“数据治理”拆成通俗的五大治理对象,一件件来讲清楚。
1. 治标准:每个字段都得有“官方口径”
比如你公司的“订单金额”这个字段,可能有人这样理解:
- 销售说:是客户下单的价格,不含税
- 财务说:是开票金额,要含税
- 电商部说:要减去优惠券
- 数据分析说:我拉系统原始字段的值
那到底哪个是对的?
在治理层面,不管哪个对,必须有一个“定标准”的动作——哪个字段,怎么算,有没有字段字典,有没有业务口径说明。
否则你一搞BI、做指标、建模型,大家就会各自为政、互相打架。
所以标准治理的核心目标是:
- 明确每个关键字段的定义、口径、计算逻辑
- 建好字段字典、指标口径文档,最好系统内可见
- 做标准的版本控制、发布、废弃流程管理
2. 治主数据:关键ID得有唯一“权威身份”
“主数据”听起来很抽象,通俗点说:它就是你公司里那些必须统一口径、跨系统通用的“核心角色信息”。
比如:
- 客户是谁?(客户主数据)
- 供应商是谁?(供应商主数据)
- 产品叫什么?SKU是什么?(商品主数据)
- 员工编码是谁?(组织主数据)
如果你在CRM、ERP、电商平台、财务系统、WMS中,对同一个客户用了五套ID,那数据合起来肯定对不上。
主数据治理干的事是:
- 统一这些角色的标准编码、名称、属性
- 每条主数据都有唯一身份,不允许“重名”
- 建立主数据注册、审批、修改、废弃流程
- 不同系统使用主数据做关联和授权
说白了,它就是企业数据的“户口管理”。
3. 治质量:脏数据、假数据、乱数据不能混进来
什么叫数据质量问题?
- 有空值:客户生日一栏是空的
- 有错误:金额是负数,地址写错国家
- 有重复:一个订单被录了两次
- 有滞后:价格变了三天系统才同步
数据质量治理做什么?
- 建立数据校验规则(类型、格式、范围)
- 异常值自动识别 + 人工核实机制
- 去重、补全、清洗逻辑清晰可复用
- 每个表、每个字段,质量指标定期检查(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
这部分很多企业做得很被动,要等到报表出错、分析打脸了,才来追溯源头。 而好的治理,是提前把“脏东西”拦住,进不来系统。
4. 治流程:谁负责什么、怎么处理、怎么闭环
数据治理另一个“看不见但很关键”的部分是流程治理。
比如你遇到这些情况:
- 某个新客户不知道谁来录,结果业务员各自建了三遍
- 财务那边改了供应商名,仓库这边却还在用旧的
- 某个指标口径改了,没人告诉BI团队,报表错了好几天
这些都是“数据流程没治理好”的典型表现。
所以流程治理的重点是:
- 谁建数?谁用数?谁审批?有无SOP文档?
- 数据变更能不能自动通知相关系统?
- 有无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建、用、改、删都有闭环)
治理不是设制度,是让流程能跑通、跑顺、跑得稳。
5. 治权限:谁能看什么,谁能改什么
最后,还有一个容易忽略但非常关键的问题:数据的权限管理。
你是否遇到过:
- 一张销售数据报表,连实习生都能查全国的客户名单
- 财务表不小心被业务误删,连备份都没有
- 某个部门越权修改了产品单价字段,影响全局分析
这些问题一旦出现,不只是运营风险,更可能是合规风险。
权限治理要做的事包括:
- 建立角色权限体系,谁能看、谁能改、谁能导出都得有控制
- 敏感字段要加密处理(如身份证号、手机号)
- 所有操作可追溯(日志审计)
- 建立数据分级机制:公开级、内部级、敏感级、严格控制级
数据治理不是全员共享,而是按需共享、可控使用。
三、数据治理不是IT项目,而是企业的“管理工程”
很多公司搞数据治理,一上来就是搭平台、选工具、开大项目。
但最后会发现——工具上了,数据问题还在。
为啥?
因为数据治理不是“IT工程”,而是“管理工程”,得有人、有规则、有机制、有文化。
一个简单的比喻:
数据治理不是修水管,而是建一整套“供水体系”:
有水源、有水表、有阀门、有过滤器、有使用规范,还得有水质检测。
它真正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数据可用、可信、可控。
四、治理不是“为了规范”,而是“为了落地”——怎么落到业务?
治理说到底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所以最有效的数据治理,是“嵌入到业务流程里”的,而不是另起炉灶搞一套架空体系。
比如:
- 把数据标准写进ERP系统字段配置中
- 把主数据流程嵌进供应商入驻流程中
- 把质量规则接入到数据接入自动校验中
- 把权限策略嵌进BI平台的角色权限里
- 把指标口径写在报表说明中、自动弹窗提示
治理要落地,关键在于:
- 和业务结合,而不是头痛医头
- 和系统集成,而不是靠人肉补救
- 和组织挂钩,有人负责、有奖惩、有闭环
五、总结:数据治理,治的是“用数的能力”
再总结一下,数据治理到底“治的是什么”:
一句话:数据治理,不是为数据而治理,而是为了让数据能真正支持业务经营。
治理做得好,数据才可靠;数据可靠,决策才靠谱;决策靠谱,企业才能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