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金属基相变复合材料(MPCMs)因其高导热性和高能量密度,在先进热管理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金属骨架与相变材料间的界面反应导致的稳定性问题,长期制约其发展。近日,华南理工大学胡剑峰研究员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研究成果,通过采用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配体对泡沫铜(CF)界面进行钝化,有效抑制了金属间化合物(IMCs)的形成,显著增强了泡沫铜/Bi-In相变材料的热循环性能。该研究为制备高性能、高稳定性的MPCMs提供了新思路,在工业废热回收、高功率电子设备热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
研究亮点
创新界面工程:利用TTA配体在泡沫铜表面形成钝化层,有效阻隔Cu/In界面反应,抑制IMCs生长。
优异热性能:所得Bi-In/CF@TTA复合材料导热系数高达37.92 W/m·K,体积潜热达357.44 J/cm³。
卓越循环稳定性:200次热循环后,潜热保持率高达91.23%,远优于未改性样品。
工艺实用性强:结合真空加压浸渍技术,制备流程清晰,易于放大。
图文解析
图1 | 制备流程示意图:清晰展示了从CF预处理、TTA改性到真空加压浸渍制备Bi-In/CF@TTA复合材料的全过程。
图2 | 表征结果:IR和XPS(S 2p, O 1s)证实TTA成功修饰于CF表面;FESEM、EDS及TEM显示TTA分子层均匀覆盖及Bi-In合金在CF骨架中的均匀分布。
图3 | 热性能:DSC显示Bi-In/CF@TTA具有较高的熔化焓和凝固焓,储能效率优异。
图4 | 导热与防泄漏性能:Bi-In/CF@TTA展现出最高的导热系数(37.92 W/m·K)和优异的防泄漏性能。
图5 & 图6 | 稳定性评估:经过200次热循环后,改性样品(Bi-In/CF@TTA)的IMCs生长显著抑制,XRD未见明显杂峰,DSC焓值保持率高,导热系数稳定性好。
图7 | 热管理性能演示:红外热成像直观展示了Bi-In/CF@TTA在加热/冷却过程中更均匀的温度场分布和更快的热响应速度。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简单的界面分子工程策略,利用TTA配体成功钝化泡沫铜表面,显著提升了CF/Bi-In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可靠性和长期循环稳定性。该工作解决了MPCMs领域界面反应导致性能衰退的关键难题,为开发用于中温热管理场景的高性能相变材料提供了有效方案,对推动其在工业废热回收、电子热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相变材料制备与改性过程中,对温度控制的精确性、均匀性以及高效加热有较高要求。
深圳中科精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焦耳加热装置(如HTS系列、FJH闪蒸加热装置等)能够提供:
极高的升温速率(可达20000°C/s以上)
精确的温度控制(精度±1%)
灵活的工艺氛围(真空、惰性气体)
这些特性对于相变材料、高导热复合材料、金属基功能材料的快速烧结合成、热处理优化以及稳定性评估等研究环节至关重要,有助于科研工作者高效探索材料性能边界,加速研发进程。
文献信息:
标题: Medium-temperature promising candidate thermal management materials: Interfacial passivation via TTA ligands enhances thermal cyclability of copper foam/Bi-In phase change materials
作者: 华南理工大学胡剑峰研究员团队
期刊: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