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库概述
1、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
(1)人工管理阶段
①数据不用保存;
②使用应用程序管理数据;
③数据不共享;
④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2)文件系统阶段
①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②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③共享性差,数据冗余大;
④数据独立性差;
(3)数据库系统阶段
2、数据的四个特征
(1)有“型”和“值”的分别;
(2)受数据类型和取值范围的约束;
(3)有定性表示和定量表示之分;
(4)应具有载体和多种表现形式;
3、数据库系统组成
(1)数据库;
(2)数据库管理系统;
(3)数据库管理员;
(4)支持数据库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系统等)以及用户构成的运行实
体。
4、结构化查询语言(SQL集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于一体)
(1)综合统一;
(2)高度非过程化;
(3)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
(4)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两种使用方式;
(5)语言简洁易学易用;
二、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的组成
(1)数据结构
是对系统静态特征的描述,描述类型包括数据的类型、内容、性质和数据之间的相互关
系;
(2)数据操作
是对系统动态特征的描述,是对数据库各种对象实例的操作;
(3)完整性约束
是对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它定义了给定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
则;
2、常见的数据模型
(1)层次模型
例:
(2)网状模型
例:
(3)关系模型
例:
3、实体与关系
(1)E-R图的组成要素及画法
①实体
实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和活动的抽象,在E-R图中用
矩形来表示;
②属性
即实体具有的某一特性,在E-R图中用椭圆形来表示;
③关系
即实体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E-R图中用菱形表示;
(2)一对一的关系(1:1)
例:
(3)一对多的关系(1:n)
例:
(4)多对多的关系(m:n)
例:
(5)E-R图的构建步骤
三、数据库的规范化
1、第一范式 (1NF)
(1)数据组的每个属性只可包含一个值;
(2)关系中的每个数组必须包含相同数量的值;
(3)关系中的每个数组一定不能相同;
例:
2、第二范式(2NF)
(1)第二范式是最第一范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要满足第二范式必先满足第一范式;
(2)第二范式要求实体的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关键字,即不能存在仅依赖主关键字一部分的属
性,如果存在,那么这个属性和主关键字的这一部分应该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实体,
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例:
因为学分取决于课程名,所以不满足第二范式;应将这两个属性拆开:
3、第三范式(3NF)
(1)第三方范式是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要满足第三范式必先满足第二范
式;
(2)第三范式要求关系表不存在非关键字对任意候选关键字列的传递函数依赖;
例:
员工编号决定部门编号,而部门编号又决定部门经理存在传递依赖不满足第三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