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编程】Linux下删除文件的 API方式以及文件删除机制差异

发布于:2023-09-22 ⋅ 阅读:(98) ⋅ 点赞:(0)


函数原型与文件删除机制

1. remove 函数

1.1 函数原型

#include <stdio.h>
int remove(const char *pathname);

成功则返回0,失败则返回-1,错误原因存于errno

1.2 错误代码与描述

错误代码 描述
EROFS 欲写入的文件为只读文件
EFAULT 参数filename 指针超出可存取内存空间
ENAMETOOLONG 参数filename 太长
ENOMEM 核心内存不足
ELOOP 参数filename 有过多符号连接问题
EIO I/O 存取错误

1.3 函数描述与返回值

remove函数用于删除文件或目录。如果参数pathname为文件,则内部调用unlink()进行处理;若为目录,则调用rmdir()进行处理。

“正如Bjarne Stroustrup在《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中所说:‘The most effective debugging tool is still careful thought, coupled with judiciously placed print statements.’”

2. unlink 函数

2.1 函数原型

#include <unistd.h>
int unlink(const char *pathname);

2.2 函数描述

unlink()函数用于从文件系统中删除一个名称。对于硬链接,该函数删除目录项并减少inode引用计数。对于软链接,该函数直接删除软链接而不影响其指向的文件。

2.3 特殊注解

执行unlink()函数并不一定会真正删除文件。该函数首先检查文件系统中此文件的连接数。如果连接数不为1,该函数只对此文件的连接数进行减1操作。若连接数为1,并且没有进程打开该文件,该文件才会被真正删除。

3. unlinkat 函数

3.1 函数原型

#include <fcntl.h>
#include <unistd.h>
int unlinkat(int dirfd, const char *pathname, int flags);

3.2 函数描述

该函数与unlink()类似,但提供了更多选项,如通过dirfdflags参数进行更精细的控制。

4. 深度见解

在操作系统的设计中,文件的删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它涉及到多个层次的检查和确认,这反映了操作系统对资源管理的严谨态度。这种设计哲学也适用于人类思维和存在,即在做出重要决策之前,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虑。

5. 源码解析

在Linux系统中,unlink函数的实现可以在fs/namei.c文件中找到。该函数首先会检查文件的连接数和打开状态,然后才会进行实际的删除操作。

6. 代码示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if (unlink("test.txt") == 0) {
        printf("Successfully deleted the file.\n");
    } else {
        perror("Failed to delete the file");
    }
    return 0;
}

这个简单的C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unlink函数来删除一个文件。

结语

在我们的编程学习之旅中,理解是我们迈向更高层次的重要一步。然而,掌握新技能、新理念,始终需要时间和坚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往往伴随着不断的试错和调整,这就像是我们的大脑在逐渐优化其解决问题的“算法”。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遇到错误,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困扰。通过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仅可以修复当前的代码,更可以提升我们的编程能力,防止在未来的项目中犯相同的错误。

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进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技术。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我希望我的博客能对你的学习之路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不妨点击收藏,或者留下你的评论分享你的见解和经验,也欢迎你对我博客的内容提出建议和问题。每一次的点赞、评论、分享和关注都是对我的最大支持,也是对我持续分享和创作的动力。


阅读我的CSDN主页,解锁更多精彩内容:泡沫的CSDN主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文含有隐藏内容,请 开通VIP 后查看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