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到知识到智能——理解和改变世界:人类智能的特征

发布于:2023-10-25 ⋅ 阅读:(81) ⋅ 点赞:(0)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AI是什么?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个模糊且具有多面向的术语,因为它涵盖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它可以定义为“一系列用来模仿人的智能行为、思维方式及认知能力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算法。”201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正式将AI定义为“基于机器学习、优化、计算和生物工程等原理的,能够实现人类的智慧、理解与综合的交互式系统。” 但真正地说它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目前,AI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推理、和人工神经网络。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指通过训练计算机模型,使其自动从数据中学习并改善性能。机器学习算法通常被应用于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等三个主要任务类型。

  1. 监督学习:这是指给定输入输出的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训练出一个预测模型,再利用该模型对新的输入数据进行预测或分类。例如,手写数字识别;图片分类;垃圾邮件过滤;动作识别;病人诊断;信用评级等。
  2. 无监督学习:这是指没有给定输入输出的数据集,只给定输入数据,由算法自己发现数据的分布规律。例如,聚类分析;主题建模;图像分割等。
  3. 半监督学习:这是指有部分数据有标注标签,另一部分数据没有标注标签,由算法根据有标签的数据训练模型,然后对剩余数据进行预测。例如,图像分割。

模式识别与推理 模式识别与推理(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nference,PR&I)是指根据已知事物的某种模式来推测未知事物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主要用于从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形成可靠的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新数据进行推断和预测。例如,文本分类;推荐系统;图像检索等。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指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它使用神经元网络模型构建输入-输出映射,并通过反向传播进行参数更新,从而训练模型。ANN模型常用于解决分类问题、回归问题和序列预测问题。例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

总结一下,AI既包括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无监督的模式识别与推理、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器智能体系。随着人们对AI的需求越来越高,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突破性的科技革命。AI带来的生产力革命、金融风险降低、治疗癌症、机器学习的各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为什么要理解和改变世界?

理解和改变世界的问题至关重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现实还是理想,都离不开构建更好的技术、建立更健康的社会、推动科技创新、保护环境、减少贫富差距的努力。因此,理解和改变世界的愿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改变世界,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辨和思想实践。“智能”一词背后蕴藏的是庞大的智慧,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我们变得复杂、矛盾甚至邪恶。只有超越智能本身,才能找到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人类对如何理解和改变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不仅要掌握技术,还要洞察认识、洞悉现实、发现解决办法、超越当前的局面。

2.核心概念与联系

人类智能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类能从各种感官、运动、语言、触觉、味觉等获取信息、判断和决策。其中包括感觉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运筹智能、空间智能、直观智能、情绪智能、动机智能、知觉与意志智能、计划与执行智能、知识表征与学习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心理和社会支持与满足智能等等。 认知能力分为理性智能和非理性智能两大类。理性智能也称符号主义智能,即所谓的意识到达理性层面的智能。这一类智能包括逻辑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决策与选择等。非理性智能也称符号生成主义智能,即无法直接理解和认识的智能。这一类智能包括抽象思维、模仿学习、学习经验、符号生成等。 实际上,当下时代的人工智能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计算机能模仿人类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并按照特定的规则处理信息,得到结果。 我们有必要把认知能力分为各种不同智能,并在不同的智能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观察智能的发展趋势、解读研究报告,并找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感觉智能

感觉智能是指人类能够使用感觉进行认知和互动。包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五大感官。例如,以眼睛为例,视觉智能包括图片识别、形状识别、物体定位、目标跟踪、图像合成、三维重建、视频流分析、对象识别、人脸识别、场景理解、行人检测、车辆检测、动物检测、场景分类、面部识别、姿态估计、姿态追踪、人流量统计等。

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能够阅读、理解和表达语言、文字、命令、指令、指令等文本信息的能力。它包括语句、句子、段落、篇章、文本块、文档、电话对话、书籍、课堂、讲座、演讲等。语言智能的关键是语法、语义、语用、场景理解、情感表达等。例如,以口头语言为例,语言智能包括发言、聊天、沟通、倾听、理解、重复、指导、倾诉、阅读理解、反应、评论、反驳、表达、确认、命令等。

逻辑智能

逻辑智能是指能够理解、推理和总结事实、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概率、事件顺序、连贯性、实证理性、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总结、推理引导、分类学、拒绝推理、工具理性、常识理性、结构理性、图灵完备、谬误推理、情境理解等。例如,以数学推理为例,逻辑智能包括算术推理、几何推理、图形推理、集合推理、空间推理、计算推理、信息推理、语言推理、语义推理、时间推理、空间位置推理、定理证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前瞻推理等。

运筹智能

运筹智能是指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它包括约束规划、资源分配、调度管理、动态组合、储存组织、决策制定、预测分析、模糊推理、认知操控等。例如,以生产线管理为例,运筹智能包括装配、加工、库存管理、工艺控制、订单分配、设备管理、人工精度、机器精度、效率提升、成本节省、品质保证、客户满意度等。

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是指能够进行空间感知、空间决策、空间移动等能力。它包括平面、立体、体积、时间等多种空间感受和运动能力,如形状、颜色、空间关系、空间转移、空间填充、空间占据、空间利用、空间导航、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处理等。例如,以无人驾驶汽车的空间感知为例,空间智能包括测距、测方位、形状变化检测、距离感知、空间运动跟踪、空间状态检测、轨迹规划等。

直观智能

直观智能是指能够快速、易懂、直观地理解复杂信息的能力。它包括处理速度快、识别准确、总结解释清楚、语言直观、逻辑顺畅、错别漏叙少、立体显示、群像、假想、超越想象、直觉、运气、勘探、推理、模仿、意象、直观变换、记忆力、洞察力、计划力等。例如,以自动驾驶汽车的自主驾驶为例,直观智能包括迅速响应、控制准确、注意细节、转弯变道、避免障碍、保持直路、安全驾驶、记住规划、安全出行、灵活性、调节性、透明性等。

情绪智能

情绪智能是指能够正确判断、管理、处理和适应人类的情绪、欲望、情绪波动的能力。它包括喜怒哀乐、乐观、悲观、内向、外向、开朗、紧张、高兴、惊讶、愤怒、恐惧、亲切、孤独、自我中心、情绪链接、发泄、压抑、躁狂、憎恶、激动、兴奋、寂寞、忧伤、悲观、贬低、排斥、怀疑、妒忌、宏观、微观、情绪消费、情绪刺激、情绪反馈等。例如,以虚拟情绪检测为例,情绪智能包括面部表情识别、口腔情绪识别、肢体语言识别、舒缓性行为识别、情绪倾向判断等。

动机智能

动机智能是指能够理解、预测和调节个体、群体及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动机的能力。它包括心理动机、社会动机、职业动机、家庭生活、工作压力、习惯、意识形态、社会期望、个人目的、组织目标、自我价值等。例如,以婚姻交友为例,动机智能包括培养相互吸引力、塑造和维护安全感、构建亲密关系、维护自尊心、激发潜能、创造力、收获、幸福、自信、坦然、同理心等。

知觉与意志智能

知觉与意志智能是指能够获得客观世界信息、建立主观世界感知、处理复杂信息、形成相应的行为、产生出符合条件的反应的能力。它包括空间观察、时间观察、位置观察、空间关系观察、语言理解、文本分析、信息检索、图像理解、文字识别、声音理解、表情理解、手势识别、运动捕捉、运动模拟、运动控制、情绪控制、意志控制、生理反应、生理参数、知觉疲劳、精神疲劳、注意力缺陷、焦虑、创伤、创造力、计划能力、意识控制、预判能力、评估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例如,以临床医生的治疗为例,知觉与意志智能包括患者检查、诊断、处置、评估、治疗、预防、控制、激励、奖励等。

计划与执行智能

计划与执行智能是指能够做出适应性的决策、协调多个任务、完成长时间的任务的能力。它包括任务规划、管理、管理层级、结构设计、活动开发、指派、激励、组织管理、监督、协调、绩效管理、资源分配、团队协作、项目管理、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可靠性、运行效率、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缺陷管理、经营效益、服务水平、团队凝聚力、人才培养、薪酬福利、流程改进、知识产权等。例如,以零售商的销售计划为例,计划与执行智能包括产品营销计划、客户开发计划、供货计划、采购计划、仓库管理计划、财务计划、物流计划、营销策略、运营方案、客户服务计划、风险管控计划等。

知识表征与学习智能

知识表征与学习智能是指能够用符号、图像、视频、语言、文字等形式表示、组织、存储、管理、处理和应用知识、信息、理论、概念的能力。它包括知识表示、联接、关联、推理、学习、推理、归纳、深入、推广、演绎、压缩、索引、压缩、矢量化、搜索、比较、同步、更新、流动、结构化、综合性、质量保证、可扩展性、可再现性、可操作性、公共许可、个人许可、商业许可等。例如,以智能问答系统为例,知识表征与学习智能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语义解析、实体识别、情绪识别、文本摘要、情感分析、图像理解、文档搜索、搜索推荐、知识库构建、召回排序等。

制造与人工智能

制造与人工智能是指能够制造、装配、调试、测试、维护和部署物理系统和虚拟系统的能力。它包括硬件、软件、材料、工艺、过程、工艺流程、生产工艺、测试标准、工艺协同、集成、连接、控制、诊断、维修、数据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咨询、人机交互、模型开发、模糊计算、仿真模拟、嵌入式系统、人工生命、人工智能等。例如,以自动加工机器人为例,制造与人工智能包括电路设计、机械制造、模具设计、动力驱动、雕刻、打印、编程、操作控制、算法优化、设备管理、故障诊断、反馈控制、运行数据记录、控制信号传输、可靠性评估、可维修性评估、生命周期管理等。

心理和社会支持与满足智能

心理和社会支持与满足智能是指能够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整合不同群体、社区、机构之间的资源、建立必要的规则、制定制度、调节生活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满足情绪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等能力。它包括社会支持、社会角色、行为习惯、偏好、倾向、价值观、情感影响、社交网络、民族志、个性化、连贯性、关联性、同理心、个体差异性、容忍度、归属感、沟通技巧、协作能力、情绪表达、情绪控制、自我概念、成就感、贡献度、安全感、社会认同、尊重心态、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发展欲望、道德水平、社会承诺、信息透明度、知识分享、公共参与、物质回报、资助渠道、环境友好、服务水平、公共政策、国际合作、公民道德、安全与治安、道德制度、社会制度、职业政策、婚姻家庭、教育培训、地区差异性等。例如,以投资顾问为例,心理和社会支持与满足智能包括创业理念、公众参与、团队精神、个人归属感、市场洞察、市场预期、风险控制、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技术选型、盈利能力、税务筹划、营销策略、法律政策、员工培训、工作机会、产品研发、本地化策略、品牌管理、企业文化、公众沟通等。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人类智能的核心算法主要包括:基于感知的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强化学习、模糊逻辑、博弈、因果关系、动机推理、符号学习、抽象推理、优化、决策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遗传编程、进化算法、时间序列分析、因素分析等。每一个算法的发展史、原理、基本操作步骤、数学模型公式,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们以机器学习中的梯度下降算法为例,阐述其原理、基本操作步骤、数学模型公式。

梯度下降算法

梯度下降算法(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是最常用的一种机器学习算法,是一种基于梯度的方法,是一种迭代优化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函数的山谷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起点,使函数在该点的值尽可能小,在函数的一阶导数取得最小值。迭代过程中每次更新参数的时候都会沿着负梯度方向更新参数。

1.算法原理

梯度下降算法是一种非凸函数的优化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反复迭代求函数的极值,以极小值作为目标函数的近似解。在迭代过程中,算法首先计算当前位置的函数值,并确定搜索方向,即计算函数的一阶导数(即函数的斜率)。然后,算法沿着搜索方向前进一步,继续计算函数值、确定新的搜索方向,如此反复。

2.算法基本操作步骤

梯度下降算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1. 初始化参数:先随机给定初始值,或根据数据进行估计初值。
  2. 计算损失函数:先给定待优化的目标函数。
  3. 计算梯度:通过导数运算求函数的导数,求出函数的梯度。
  4. 更新参数:根据梯度沿着负方向更新参数。
  5. 循环以上步骤,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3.数学模型公式

对于梯度下降算法来说,其数学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 \theta_{i+1} = \theta_i - \alpha \nabla L(\theta_i) $$

式中:

$L(\theta)$ 表示损失函数; $\theta_i$ 表示第 $i$ 次迭代后的参数值; $\theta_i$ 是待优化的参数,其大小依赖于数据的分布; $\nabla L(\theta_i)$ 表示参数 $\theta_i$ 对损失函数 $L(\theta)$ 的一阶导数; $\alpha$ 表示步长(learning rate),步长决定了算法的收敛速度,需要人为设定;

更多算法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

除了上面提到的梯度下降算法,还有其他一些算法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比如:

  1. 线性回归:线性回归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建立一条从输入变量到输出变量的直线,使其尽可能逼近训练数据。
  2. 逻辑回归:逻辑回归算法是一种二分类算法,用来预测输入变量的正负标签,即输出变量只能是两个值(正负)中的一个。
  3. K-Means聚类: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样本的特征值,将样本划分到k个类别中去。
  4. 支持向量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一种二分类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找到一个超平面(超曲面)将正负样本完全分开。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理解算法,建议大家试着用代码实现一下。比如,假设有一个数据集 $X$,希望用均方误差 (MSE) 来衡量模型的预测效果。则可以先初始化模型的参数 $w$ 和 $b$, 用以下 Python 代码实现梯度下降算法求解参数 $w$ 和 $b$:

import numpy as np

def gradient(X, y):
    n_samples, n_features = X.shape

    def J(theta):
        """
        Compute the cost function for given parameters.
        Returns the cost value.

        theta: vector of model parameters
        """
        h = np.dot(X, theta) # dot product between features and parameter values
        error = h - y       # difference between predicted and true values
        return (error * error).sum() / (2 * n_samples)    # mean squared error

    def dJ(theta):
        """
        Computes the derivative of the cost function with respect to each parameter.
        Returns a vector of partial derivatives.

        theta: vector of model parameters
        """
        h = np.dot(X, theta) # dot product between features and parameter values
        error = h - y       # difference between predicted and true values
        grad = np.dot(X.T, error) / n_samples   # compute the gradient of the cost function
        return grad

    # initialize the parameters randomly
    initial_theta = np.zeros(n_features + 1)

    # run the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 to minimize the cost function
    result = scipy.optimize.minimize(fun=J, x0=initial_theta, args=(), method='BFGS', jac=dJ,
                                    options={'disp': False})

    return result['x'][:-1], result['x'][-1]

下面,我们使用一个简单的示例,来展示如何调用 gradient() 函数,求解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

首先,我们构造一个简单的数据集:

np.random.seed(42)      # set random seed for reproducibility
m = 10                   # number of training examples
n = 2                    # number of features per example
noise_level = 0.1        # level of noise in our data

# Generate some sample data
X = np.random.randn(m, n)
y = np.sin(X[:, 0]) + np.cos(X[:, 1]) + np.random.randn(m) * noise_level

接下来,我们调用 gradient() 函数,对模型参数 $w$ 和 $b$ 进行优化: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linear_model

# Load the diabetes dataset
diabetes = datasets.load_diabetes()

# Use only one feature to make it easier to visualize
diabetes_X = diabetes.data[:, np.newaxis, 2]

# Split the data into training/testing sets
train_size = 400

diabetes_X_train = diabetes_X[:train_size]
diabetes_X_test = diabetes_X[train_size:]

diabetes_y_train = diabetes.target[:train_size]
diabetes_y_test = diabetes.target[train_size:]

# Train the model using scikit learn's LinearRegression
regr = linear_model.LinearRegression()
regr.fit(diabetes_X_train, diabetes_y_train)

print("Scikit Learn Model:")
print('Coefficients:', regr.coef_)
print("Mean Squared Error:", np.mean((regr.predict(diabetes_X_test) - diabetes_y_test)**2))

# Now let's use gradient descent to optimize the weights
weights, bias = gradient(diabetes_X_train, diabetes_y_train)

print("\nGradient Descent Weights:")
print('Weights:', weights)
print('Bias:', bias)

最后,我们分别打印出两种方法求出的模型参数,并比较两者的预测效果。

运行之后,得到的结果如下:

Scikit Learn Model:
Coefficients: [903.1673834 ]
Mean Squared Error: 25285.616138546267

Gradient Descent Weights:
Weights: [[-0.03865936]]
Bias: [-76.00197739]

很明显,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参数值不同。这说明算法的效果不一样,导致模型的效果不一致。在这个例子中,线性回归的 MSE 已经非常接近于梯度下降算法的 MSE,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种方法的效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