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架构师必知必会系列:多模态学习

发布于:2023-10-25 ⋅ 阅读:(100) ⋅ 点赞:(0)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还是生活方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处理多模态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会对多模态学习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力争全面准确地呈现多模态学习的理论、方法、工具和应用。

多模态学习,即通过多个不同模式或数据集来进行智能的决策。它可以有效地将各个模态的数据整合到一起,从而更好地理解用户、群体或者物品的各种特征,最终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多模态学习可以让机器具备以下能力:

  1. 更全面的认识世界:基于不同模态的信息整合,使得机器能够真正了解用户、群体或者物品的内部及外部特征;

  2. 集成化的决策支持:通过分析不同模态的数据集,机器能够从多个视角获取到不同层次的知识,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个性化服务:通过构建个性化的多模态模型,机器能够针对用户的特点做出适合的个性化推荐,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本文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包括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模式的特征提取、聚类、标签生成、分类器训练、模型评估和调优、多模态模型融合等。文章将围绕这些技术进行深入剖析,并试图将其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和统计学习等相关技术相结合,从而揭示多模态学习背后的多学科知识和原理,对技术人及非技术人均有参考价值。

2.核心概念与联系

(一)文本数据多样性

首先要说一下文本数据的多样性。一般来说,文本数据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单一文本、多文档集合、多主题文本。

  • 单一文本:这种数据通常只包含一条完整的自然语言句子。例如,每天推送给手机的新闻只包含一条完整的新闻故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单一文本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如,短信过滤算法,过滤不相关短信。

  • 多文档集合:这种数据是一个由多条自然语言文本组成的集合。此集合既可能来源于同一来源,也可能来自不同的来源。例如,一个公司的公共数据库中可能包含了来自不同部门的不同职位的文本数据。此时,需要对整个文本集合进行处理,如,对全集中的关键词进行抽取。

  • 多主题文本:这种数据一般包含多个主题的文本数据,这些文本数据既有相同的意义,又具有不同的内容。例如,网站上的用户评论、网页上的动态新闻都属于多主题文本类型。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文本本身的分析外,还需要考虑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不同评论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不同新闻之间的文本重叠度等。

(二)文本数据的特征提取

文本数据的特征提取主要有三种技术:特征工程、词汇分析和深度学习。

2.1 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是指采用经验性的方法,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机器学习算法的特征向量表示形式。 特征工程的基本过程包括清洗数据、特征选择、特征编码和归一化等。清洗数据阶段,主要用于去除噪声和不相关数据;特征选择阶段,主要用于选择对分类任务有用的特征;特征编码阶段,主要用于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便于后续的建模工作;归一化阶段,主要用于保证所有数据集的特征都处于同一个尺度上。

2.2 词汇分析

词汇分析,是指通过文本数据自动发现语义信息,提取出文本中最重要的词语、短语、名词短语等。词汇分析可以帮助文本挖掘、分类、搜索、排序等任务。 词汇分析的过程包括:文本分割、词形还原、停用词移除、词频统计、TF-IDF统计等。文本分割阶段,将文本切分为词汇单元;词形还原阶段,将一些特殊形式的词汇转换为标准词汇;停用词移除阶段,删除文本中普遍存在的停用词;词频统计阶段,统计每个词语出现的次数;TF-IDF统计阶段,计算每个词语的权重,衡量其重要程度。

2.3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它通过学习数据的内部结构,利用大量数据驱动模型参数的优化,从而获得比较好的性能。在多模态学习领域,深度学习也提供了很多相关技术。 在文本数据中,深度学习可以使用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等模型,完成文本的特征提取。其中,循环神经网络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文本特征提取模型之一。

(三)文本数据的聚类

聚类,是指将具有相似特性的数据划分为几个互不相交的子集,这样的划分称为集群。在多模态学习中,聚类技术可以用来发现多维空间中隐藏的模式和结构。

2.4 K-means聚类

K-means聚类,是一种无监督聚类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迭代地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并且使簇内的点尽可能相似,簇间的点尽可能不同。K-means聚类算法分为两步:选取初始的K个质心、按照距离分配的思想将数据点分配到各个簇中。

(四)标签生成

标签生成,是指根据某些算法或者模型预测得到的特征向量,生成对应的标签,比如文本的分类、情感分析、主题分析等。标签生成也可以看作一种聚类方法。 在多模态学习中,标签生成常见的技术有标签传播、半监督学习、多任务学习和联合学习等。

2.5 标签传播

标签传播,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通过在社区中传播标签,扩充已有的标签集合,提高模型的分类精度。标签传播的原理是,把相似的节点赋予相同的标签,相异的节点赋予不同的标签。标签传播的目标是建立两个标签之间可传递的关系。

2.6 半监督学习

半监督学习,是指同时使用有标注数据和无标注数据,以期达到分类、聚类、回归任务的目的。在多模态学习中,可以使用EM算法进行半监督学习,EM算法是一种迭代算法,通过反复计算得到后验概率分布和相应的参数值。

2.7 多任务学习

多任务学习,是指同时使用多个模型,解决一个问题。在多模态学习中,可以通过采用多个模型来捕捉不同模态数据的差异,并结合它们的输出结果。多任务学习可以更好地利用多模态数据中的信息。

2.8 联合学习

联合学习,是指同时使用多种学习方法,同时对不同的输入进行训练和预测,提升模型的性能。联合学习在多模态学习中非常有用。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一)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主要用于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以方便建模工作。特征工程包含清洗数据、特征选择、特征编码和归一化等步骤。

(1)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指处理原始数据,将其质量控制到一定水平。清洗数据可以降低模型的复杂度、提高模型的性能、改善模型的泛化能力。一般情况下,数据清洗的任务如下:

  1. 分隔符替换:由于不同文本数据的特征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分隔符替换,使得数据变成统一格式。

  2. 字符规范化:将字符转化为小写或者大写等形式。

  3. 次序颠倒:将文本的顺序颠倒,如,原文本为“今天星期四”,颠倒后变为“四星期天”。

  4. 拼接字符:将多个字符拼接成一个,如,将“中”“国”“人”拼接成“中国人”。

  5. 单词规范化:将文本中的同一词按照统一规范转化为标准词。

(2)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指挑选模型中有用的特征,根据模型的性能指标,确定哪些特征是有用的,哪些特征没有必要保留。 特征选择的目标是减少模型的复杂度,提高模型的性能,降低模型的错误率,节省存储空间。特征选择的基本方法有下面两种:

  1. 基于规则的特征选择:这种方法基于对数据分布的统计规律进行判断,识别出有用的特征。

  2. 基于统计学的特征选择:这种方法直接利用统计学的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重要的特征。

(3)特征编码

特征编码,是指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便于后续的建模工作。特征编码的目的是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易于处理的形式,提高模型的性能。常见的特征编码方法有下面两种:

  1. 独热编码:独热编码,也称为一位有效编码,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离散变量编码方法,将每个可能的属性值映射为一个唯一的二进制编码。

  2. TF-IDF编码:TF-IDF,全称Term Frequency -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是一种特征向量化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文档中的词语的重要程度、以及其在整个文档集合中所占的比例,给每个词语赋予一个权重,权重越高,则代表该词语的重要性越大。

(4)归一化

归一化,是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使所有数据集的特征都处于同一个尺度上。归一化的方法有下面两种:

  1. min-max normalization: 将数据按某个范围缩放,使得数据都落在[0,1]范围内。

  2. Z-score normalization: 对数据进行零均值化,然后再按标准差标准化。

(二)词汇分析

词汇分析,是指通过文本数据自动发现语义信息,提取出文本中最重要的词语、短语、名词短语等。词汇分析可以帮助文本挖掘、分类、搜索、排序等任务。词汇分析包括词形还原、停用词移除、词频统计、TF-IDF统计等步骤。

(1)文本分割

文本分割,是指将文本数据按照词语或字母的单位,切分为独立的词语或字母。文本分割的步骤如下:

  1. 按空格、句号、逗号等标点符号进行文本分割。

  2. 将连续的字母合并为一个词语。

  3. 将一串数字作为一个单独的词语。

  4. 对于中文文本,可以将每个汉字看做一个词语。

(2)词形还原

词形还原,是指将一些特殊形式的词汇转换为标准词。一般情况下,词形还原分为两种情况:

  1. 同根词形还原:这种情况是指,不同词语的词根相同,只是变动形态。如,英语单词play,与英语单词pleasant形成同根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他们归入同一类,做成同一个短语。

  2. 同义词还原:这是指,不同词语具有相同的意思,但有不同的词形。如,英语单词apple与英语单词orange的词形差别,因为它们的同义词。

(3)停用词移除

停用词移除,是指删除文本中普遍存在的停用词,如“the”, “is”, “in”, “of”等。停用词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文本数据的质量。

(4)词频统计

词频统计,是指统计文本中每个词语出现的频率,并给每个词语赋予一个权重,权重越高,代表该词语越重要。词频统计的方式有下面两种:

  1. 滤波统计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设置一个阈值,过滤掉出现次数较少的词语。

  2. 加权统计法:这种方法是给每个词语赋予不同的权重,如,出现次数越多的词语权重越高,代表该词语越重要。

(5)TF-IDF统计

TF-IDF统计,是指统计每个词语的权重,衡量其重要程度。TF-IDF统计的思路是,如果某个词语在一个文档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并且在其他文档中也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认为这个词语越重要。TF-IDF统计的公式为:

TF(t,d) = (文档d中词t的出现次数 + 1)/(文档d的总词数 + n),n为词典大小;

IDF(t) = log(文档库D的文档数/(包含词t的文档数 + 1))。

(三)文本数据的聚类

聚类,是指将具有相似特性的数据划分为几个互不相交的子集,这样的划分称为集群。文本数据的聚类技术有K-means、层次聚类等。

(1)K-means聚类

K-means聚类,是一种无监督聚类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迭代地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并且使簇内的点尽可能相似,簇间的点尽可能不同。K-means聚类算法分为两步:选取初始的K个质心、按照距离分配的思想将数据点分配到各个簇中。

K-means算法可以分为两步:

  1. 初始化质心: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质心。

  2. 数据点到质心的距离:将每个数据点到质心的距离计算出来,并将距离最近的质心的编号标记为该数据点所属的簇。

  3. 更新质心:更新质心位置,使得簇内的点的中心向量和簇间的点的中心向量最小化。

  4.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收敛。

K-means聚类可以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每个簇对应着一个中心向量。K-means聚类的特点是简单、容易实现、速度快、结果精度高。但是,K-means聚类对初始值的要求较高,需要指定初始值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另外,K-means聚类是一种全局最优方法,只能找到局部最优解。

(2)层次聚类

层次聚类,是一种最常用的聚类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先聚类若干个子集,然后再聚类子集的子集,最后聚类所有子集的子集。层次聚类可以分为两步:

  1. 分割:根据数据集的距离测度,选取距离最小的两个对象,将他们作为两个子集,并将其余所有对象划入这两个子集。

  2. 合并:合并两个子集,计算两个子集的中心向量,将中心向量设定为新簇中心。

  3.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所有的对象都被分配到了一个簇中。

层次聚类可以有效地降低聚类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但是层次聚类的时间复杂度是O(n^3)。层次聚类可以分为单轮聚类、迭代聚类和最大公约数聚类等。

(四)标签生成

标签生成,是指根据某些算法或者模型预测得到的特征向量,生成对应的标签,比如文本的分类、情感分析、主题分析等。标签生成也可以看作一种聚类方法。 标签生成的原理是,用已有的标签集合,寻找能正确标记已有数据的模型。标签生成的方法有下面四种:

  1. 贝叶斯标签生成:贝叶斯标签生成方法通过分析训练数据集,构造一套标签模型,以此来预测新数据的标签。

  2. EM标签生成:EM标签生成方法通过对训练数据集迭代地求解模型参数,以期求得各类数据之间的最佳分配,预测新数据的标签。

  3. 标签传播:标签传播方法通过对训练数据集的标签进行传播,扩充已有标签的集合,以此来预测新数据的标签。

  4. 协同过滤标签生成:协同过滤标签生成方法通过利用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来预测新数据被推荐的标签。

标签生成方法一般分为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和有监督学习三种。

(五)多任务学习

多任务学习,是指同时使用多个模型,解决一个问题。在多模态学习中,可以通过采用多个模型来捕捉不同模态数据的差异,并结合它们的输出结果。多任务学习可以更好地利用多模态数据中的信息。 多任务学习一般分为下面四种方法:

  1. 多模型融合:多模型融合方法通过采用多个模型的预测结果,结合它们的预测结果,生成最终的预测结果。

  2. 模型集成:模型集成方法通过采用多个模型的预测结果,用某种平均或投票机制,生成最终的预测结果。

  3. 元学习:元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模型的元参数,来融合多个模型的预测结果,生成最终的预测结果。

  4. 堆叠模型:堆叠模型方法通过训练多个模型,用不同的参数集来预测相同的数据,生成最终的预测结果。

4.具体代码实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一)案例分析:在医疗诊断领域中,基于笔者所在行业的背景,我以疾病分类为例,给大家展示如何利用多模态学习方法解决疾病分类问题。

假设在医院收集到了病人的一些症状描述、检查报告和患者提供的文字病历。我们希望通过分析这些信息,自动判定病人的疾病类型。

(1)特征工程

我们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清洗,并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模型处理的特征向量表示形式。这里,我们使用scikit-learn中的CountVectorizer和TfidfTransformer方法实现特征向量的生成。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CountVectorizer, TfidfTransformer

count_vectorizer = CountVectorizer() # 文本计数矩阵
tfidf_transformer = TfidfTransformer() # TF-IDF矩阵

X_train = count_vectorizer.fit_transform(data['description']) # 对训练数据进行向量化
X_test = count_vectorizer.transform(data['test']) 

X_train_tfidf = tfidf_transformer.fit_transform(X_train) # 对训练数据进行TF-IDF转换
X_test_tfidf = tfidf_transformer.transform(X_test) 

(2)聚类

由于疾病的定义众多,因此,为了避免标签之间存在歧义,我们可以通过层次聚类算法,将标签聚合到更大的类别中。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cipy.cluster.hierarchy import ward, dendrogram

def agglomerative_clustering(X, k):
    """
    使用层次聚类方法进行疾病聚类。

    :param X: 特征向量矩阵
    :param k: 需要聚类到多少类
    :return: 疾病类别列表
    """
    linkage_matrix = ward(X) # 根据特征向量构建层级聚类树

    labels = np.zeros((X.shape[0],), dtype=int)
    for i, merge in enumerate(linkage_matrix[:k]):
        labels[merge[-1]] = i # 获取各数据点所属的类别

    return labels

(3)模型训练

在疾病聚类之后,我们就可以采用机器学习模型来训练分类器。这里,我们使用多任务学习方法,利用医疗诊断领域的判读判别模型、命名实体识别模型以及规则抽取模型。

class MedicalModel():
    def __init__(self):
        self.clfs = [] # 模型列表

    def train(self, data, labels):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from nltk.tokenize import word_tokenize

        # 用LogisticRegression训练疾病分类模型
        clf1 = LogisticRegression().fit(np.hstack([data[:, :-1], labels]), data[:, -1]) 
        self.clfs.append(('clf1', clf1))

        # 用SVC训练疾病命名实体识别模型
        vectorizer = CountVectorizer(tokenizer=word_tokenize)
        features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 '.join(i.split()[1:]) for i in data['notes']])
        clf2 = SVC(kernel='linear').fit(features, [i.split()[0].lower() for i in data['notes']])
        self.clfs.append(('clf2', clf2))

        # 用规则抽取模型训练疾病定义规则
        rules = [('COVID-19', ['coronavirus']), ('Pneumonia', ['pneumonias', 'lung cancer'])]
        def get_label(title):
            for label, keywords in rules:
                if any(keyword in title.lower() for keyword in keywords):
                    return label

        self.rules = rules

    def predict(self, x):
        y1 = self.clfs[0][1].predict(x) # 疾病分类模型
        y2 = np.array([self.clfs[1][1].predict(i)[0] for i in x[:,:-1]]) # 疾病命名实体识别模型

        results = {}
        for i, j in zip(y1, y2):
            key = str(int(j))+':'+str(i)
            results[key] = {'y': int(j)}

            rule_result = get_label(' '.join(x[results[key]['index'], :-1]))
            if rule_result is not None and len(rule_result)>0:
                results[key]['rule'] = True

            else:
                results[key]['rule'] = False

        return [(v['y'], v['rule']) for _, v in sorted(results.items(), key=lambda item:item[0])]

model = MedicalModel()
model.train(X_train_tfidf, agglomerative_clustering(X_train_tfidf, num_classes))
pred = model.predict(X_test_tfidf)
print('Accuracy:', sum([(a==b) * c for a, b, c in zip(*pred)])/len(pred))

(二)其它多模态学习技术

除了上述疾病分类案例,在多模态学习领域还有很多其它应用场景。下面就介绍其中的几种技术:

  1. 视频推荐:对用户观看视频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建模,提出用户的兴趣偏好,推荐相似类型的视频。

  2. 图片识别:识别图片中的物体、景点、风景、场景等信息,在企业管理、广告宣传等领域发挥作用。

  3. 多因素推荐:多因素推荐方法将用户偏好的多个维度(如时间、地点、兴趣爱好等),综合考虑在推荐系统中进行推荐。

5.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多模态学习领域也逐渐显现出其潜力。未来,多模态学习将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将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未来,多模态学习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下面两方面:

  1. 模型学习能力:由于多模态数据往往包含丰富的噪声、冗余信息等,因此,在模型学习能力方面,我们需要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2. 数据获取难度:由于多模态数据往往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手工采集,因此,数据的获取难度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因此,在多模态学习领域,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克服这些挑战,多模态学习将会成为机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