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背景介绍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业务快速发展,Web应用也越来越复杂,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由于用户对体验、速度、性能、功能等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Web开发工程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寻找一种能够满足大规模需求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论,掌握科学的开发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确保产品质量。 本文将通过全面的介绍前端架构,包括网络层、数据层、视图层、逻辑层和业务层等五层架构,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介绍前端架构在现代Web开发中的作用,重点关注前端架构设计中各层之间关系、交互方式及其设计原则,以及可优化空间与局限性。希望读者能够从本文中获得启发、收获与指引,为Web开发人员提供更加合适的软件架构设计框架和参考依据。
2.核心概念与联系
2.1 Web架构概述
2.1.1 Web服务端架构
Web服务器作为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承担着HTTP请求的响应服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功能模块:
HTTP协议模块:负责处理用户的HTTP请求,如GET、POST、HEAD、PUT、DELETE等;
安全模块:保证网站的安全性,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输入参数过滤等;
数据管理模块:负责处理与存储用户数据的各种后台任务,如数据库连接池、缓存模块、搜索模块等;
会话管理模块:用于管理用户会话,如创建、删除Session、维护会话超时时间等;
模板引擎模块:用于处理动态生成HTML页面,如JSP、Freemarker、Thymeleaf等;
消息通知模块:负责向用户发送各种消息通知,如电子邮件、短信等;
日志记录模块:用于记录用户行为日志,如登录日志、异常日志等。
通过以上功能模块的组合实现了Web应用程序的后端功能。Web服务器作为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它的功能主要包括接收客户端的请求,将请求转发给应用服务器,再由应用服务器返回结果给客户端。
2.1.2 Web客户端架构
Web客户端作为用户访问Web服务的终端设备,采用统一的浏览器内核,同时还包括如下几个主要功能模块:
浏览器引擎模块:负责渲染页面的显示内容,解析并执行JavaScript脚本;
资源加载模块:负责下载并解析页面上的所有资源文件,如图片、视频、样式表、脚本文件等;
用户界面模块:包括地址栏、前进后退按钮、书签目录等;
地理位置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当前位置信息;
表单自动填充模块:用于保存用户的表单输入历史,并在下一次填写时进行自动补全;
插件模块:包含浏览器插件、浏览器扩展等,它们可以扩展浏览器的功能,例如Flash播放器、PDF阅读器、浏览器助手等;
Cookie管理模块:负责维护用户Cookie的有效期,防止cookie被盗用。
通过以上功能模块的组合,实现了Web应用程序的前端功能。Web客户端作为用户访问Web服务的终端设备,它主要负责用户界面的呈现、用户交互事件的响应和资源文件的加载,并通过浏览器内核与Web服务器通信。
2.2 前端架构介绍
前端架构是在Web开发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架构模式或方法,旨在根据网站功能特点,整合技术方案,构建一套完整的前端解决方案。它由五层架构组成:
网络层:即HTTP协议栈,负责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数据传输;
数据层:即数据持久化层,负责应用服务器端的数据存储和查询;
视图层:即页面展示层,负责向用户展现各种信息,如文本、图像、视频等;
逻辑层:即业务逻辑层,负责对用户请求进行分发、调度、处理,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
业务层:即核心业务层,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负责处理整个站点的核心业务。
前端架构往往包含若干技术组件或解决方案,如CSS、JavaScript、HTML、模板引擎、异步编程库、前端框架等。按照功能划分,前端架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2.1 单页面架构
单页面架构是前端架构最早也是最流行的架构形式,其基本思路是将整个页面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然后通过Ajax动态更新页面内容。这种架构具有灵活、易于维护和升级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首屏加载时间长、无法利用搜索引擎优化、SEO效果差、不利于渐进式Web App(PWA)的推广。
2.2.2 多页面架构
多页面架构与单页面架构相反,它将每个页面的内容都封装在一个独立的文件中,然后通过页面跳转的方式切换不同的页面。这种架构通常需要更多的代码和工作量,但可以更好地利用搜索引擎优化、SEO效果好、支持渐进式Web App的推广。
2.2.3 混合架构
混合架构是指将单页面架构与多页面架构相结合,既保留了单页面架构的灵活性,又保留了多页面架构的便捷性。通过共享HTML、CSS、JavaScript等静态资源,可以在多个页面间实现共同的元素、功能,可以较好的减少重复开发,提高开发效率。
2.3 前端架构演进
前端架构的演进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JS模块化:通过模块化的开发方式,将前端功能拆分成独立的功能模块,形成多个小JS文件。当项目越来越大,需求也越来越多时,模块化开发成为必然选择。
HTML5+CSS3:随着移动端的普及,Web页面的呈现方式和功能变得越来越丰富,Web技术也跟上了步伐。HTML5、CSS3带来的新特性使得Web页面的布局和美观度得到大幅提升。
Node.js与前端开发工具:Node.js让前端技术能运行在服务器端,有望给Web开发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前端开发工具如Yeoman、Gulp、Grunt等则进一步提升了前端开发效率。
2.4 前端架构设计原则
2.4.1 分层原则
分层原则认为Web应用应该分为基础层、界面层、逻辑层、数据层和服务层5层。按照这一原则,应用的业务逻辑被划分到了逻辑层,而数据存储、业务处理等都被归纳到了相应的层。每一层都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和交互方式,而且层与层之间的交互应该遵循单一职责原则。这样的架构有助于降低耦合度、提升代码的可复用性、提高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2.4.2 依赖倒置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认为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应当依赖于抽象接口。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了代码的可移植性和可测试性,因为高层模块不需要考虑底层模块的细节,只需要关心接口。
2.4.3 单一职责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认为每个类或者模块只能完成一项功能,要么是一个接口,要么是一段程序,并且该程序应该尽可能简单。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目标。
2.4.4 开闭原则
开闭原则认为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所谓“对扩展开放”是指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可以新增代码来实现新的功能,而不影响原有的代码;所谓“对修改封闭”是指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对已有代码的修改是通过添加新功能来实现的,而不是修改原有代码来实现需求的变化。
2.5 前端架构设计模式
2.5.1 MVC模式
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是一种软件设计典范。它将一个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分割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模型代表应用数据,视图代表用户界面,控制器代表业务逻辑。通过将应用逻辑分离出来,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并简化应用程序的结构,使之更容易维护和扩展。
2.5.2 MVP模式
MVP模式(Model-View-Presenter模式),是一个带有双向数据绑定能力的MVC模式。它将视图(View)和主体业务逻辑(Model)完全分离开,提出了 Presenter 的角色,使得 View 和 Model 的交互更加方便。
2.5.3 MVVM模式
MVVM模式(Model-View-ViewModel模式),是一种前端架构设计模式。它融合了MVC模式的双向数据绑定机制和MVP模式的事件驱动机制,为视图(View)和数据模型(Model)之间的双向通信提供了一套统一的编程接口。
2.5.4 Flux模式
Flux模式(Facebook发布的架构模式),是一个用于实现无状态的前端应用架构。它定义了四个主要的规则:集中化管理数据、可预测的状态变化、单向数据流和不可变的数据状态。
3.网络层设计原则
3.1 减少延迟
减少延迟意味着尽可能快地把请求发送给服务器,避免出现卡顿或等待的时间过长。因此,需要通过减少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信次数、减少请求大小、压缩数据、使用浏览器缓存等方式来提升网络性能。
3.2 使用缓存
缓存可以极大地提升网站的响应速度,尤其是在高峰时期。缓存机制可以分为两类:强制缓存和协商缓存。
强制缓存:浏览器第一次请求资源时,先检查本地缓存是否存在该资源的缓存副本,如果存在,直接使用缓存副本响应用户请求,免去与源服务器的通信。
协商缓存:强制缓存机制存在着一些限制,比如当资源更新的时候,缓存就失效了。这时候,浏览器在请求资源时,会向服务器请求验证协商缓存是否可用,如果可用,就可以使用缓存数据,不需要重新请求资源,节省了通信时间。
3.3 优化DNS查找
DNS域名解析的耗时主要取决于查询名称的长度和域名服务器的数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优化DNS查找:
添加CDN:使用CDN可以缓存网站上的静态文件,降低访问延迟;
提升网络质量:提升网络质量有利于减少DNS解析时间,可以采用Wi-Fi覆盖区域扩展路由等方式;
配置Hosts:通过配置Hosts文件,可以提前指定域名对应的IP地址,避免DNS解析过程;
轮询策略:轮询策略即在每次DNS解析失败后,随机暂停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尝试,降低DNS解析失败的频率。
3.4 压缩传输数据
通过压缩传输数据,可以有效减少网络传输的数据量,缩短响应时间。目前比较流行的压缩方式有GZIP、Deflate等,可以通过HTTP头部中的Content-Encoding字段指定压缩格式,如Content-Encoding: gzip 。
4.数据层设计原则
4.1 使用基于RESTful的API接口
基于RESTful API接口的最大好处是它具备良好的通用性、简单性、统一性和扩展性。通过使用标准的API接口,可以实现不同客户端、不同平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RESTful API接口一般符合以下规范: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URI用来唯一标识资源,通过它可以对资源进行查、增、删、改等操作。
请求方法:请求方法用来描述对资源的操作,包括GET、POST、PUT、PATCH、DELETE等。
请求参数:请求参数是API接口调用时的输入参数,可以通过URL、Header、Body等方式传入。
返回结果:返回结果是API接口调用的输出结果,通过HTTP状态码、Header、Body等方式返回。
错误处理:错误处理是API接口调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
4.2 使用JSON格式传输数据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格式是基于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具备良好的可读性、可写性、易解析性。一般情况下,JSON格式的数据会比XML格式的数据更加紧凑、更加易于解析。通过使用JSON格式传输数据,可以减少数据体积,提升传输速率。
4.3 使用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可以存储海量的结构化数据,它通过固定的表格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一般情况下,关系型数据库具有更好的容错性和一致性,并且可以使用SQL语言灵活地管理数据。对于Web应用来说,使用关系型数据库作为数据层非常合适。
4.4 使用非关系型数据库
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Not Only SQL)是一类与关系型数据库相对立的数据库,它不仅存储结构化数据,还可以存储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一般情况下,非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Web应用中遇到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查询的场景。
5.视图层设计原则
5.1 实现HTML5语义化标签
HTML5除了给标签赋予更多的含义外,还提供了语义化标签,这些标签对页面的语义化描述更为直观。通过使用语义化标签,可以为搜索引擎提供更准确的索引和排名。
5.2 使用模板引擎
模板引擎可以将数据和视图渲染为HTML页面,通过模板渲染,可以有效减少视图层的代码量,提升开发效率。一般情况下,使用模板引擎如Handlebars.js、Mustache等。
5.3 客户端渲染
客户端渲染是指将浏览器对DOM的操作全部委托给 JavaScript 运行,以此提升用户的浏览体验。在客户端渲染过程中,JavaScript 代码会直接操控 DOM 对象,并通过 XMLHttpRequest 或 WebSocket 等方式向服务端发送请求,从而获取需要展示的数据。
6.逻辑层设计原则
6.1 服务端渲染
服务端渲染(Server Side Rendering SSR)是指在服务器上直接渲染出完整的HTML页面,并将其直接发送给浏览器。SSR的优点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快的页面响应,提升用户体验。虽然客户端渲染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客户端渲染的速度受限于用户的网络连接速度、CPU性能等,而服务端渲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
6.2 异步编程
异步编程是一种提升代码效率的方法,它允许一个线程在没有阻塞的情况下,运行多个任务,从而实现并行计算。异步编程有两种方式:回调函数和Promises。
回调函数:回调函数是异步编程的一种实现方式,它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错误对象,第二个参数是成功结果。通过回调函数,可以将异步操作按照顺序执行,并将结果传给下一个操作。
Promises:Promises是ES6引入的一种新的异步编程接口,它是一种代理对象,代表一个值或事件的未来状态。Promises对象有三种状态:pending、fulfilled、rejected。Promises的优点是可以将异步操作以同步的方式表达出来,避免了回调地狱的问题。
6.3 事件驱动模型
事件驱动模型(Event Driven Programming)是一种基于事件的编程模型,它允许程序触发某些动作,并在某个事件发生时执行相应的处理逻辑。一般情况下,Web应用中的事件包括鼠标点击、键盘按键、AJAX请求、路由切换等。
7.业务层设计原则
7.1 分解大型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越复杂,开发难度越大。因此,需要将功能模块分解为更小的子模块,并使用组合模式、装饰者模式、代理模式等设计模式,将各个子模块组合起来,构成更大的功能模块。
7.2 将业务逻辑封装成服务
将业务逻辑封装成服务,可以将业务逻辑从具体的页面、组件、模块中解耦出来,提高代码的可复用性。通过服务,可以实现跨页面、跨组件、跨模块的业务逻辑共享,并通过集成测试等方式确保服务的正确性。
8.可优化空间与局限性
目前前端架构已经成为大众所熟知的热门话题,但是仍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探索。下面介绍前端架构设计的几个可优化的空间:
8.1 数据层垂直拆分
数据层包括数据持久化层、数据搜索层、数据分析层、数据报告层、数据缓存层等,这些层各自独立地存储数据,但实际上,这些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所以,建议将数据层进行垂直拆分,将不同的数据类型分布到不同的数据库中。
8.2 资源压缩合并
资源压缩合并的关键在于提前压缩,减少HTTP请求的次数,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浏览器兼容性。目前常见的压缩格式有GZIP、Brotli等。
8.3 使用二进制数据格式
目前常见的二进制数据格式有PNG、JPEG、GIF、SVG等,它们对图片的压缩效果不错,而且可以减少传输的数据量。
最后
本文着重介绍了前端架构的概念、设计模式以及设计原则。希望读者可以从本文了解前端架构设计的趋势、原则,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帮助自己设计出更合理的前端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