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EE之网络初识_协议、TCP/IP网络模型、封装、分用

发布于:2024-06-07 ⋅ 阅读:(83) ⋅ 点赞:(0)

前言

在这一节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网络的发展


一、通信网络基础

 网络互连的目的是进行网络通信,也即是网络数据传输,更具体一点,是网络主机中的不同进程间,基于网络传输数据。那么,在组建的网络中,如何判断到底是从哪台主机,将数据传输到那台主机呢?这就需要使用IP地址来标识

1.1 IP地址

  1. 基本概念:IP地址主要用于标识网络主机、其他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的网络地址。简单说,IP地址用于定位主机的网络地址。

  2. 格式: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4个字节),如:01100100.00000100.00000101.00000110。通常用“点分十进制”的方式来表示,即 a.b.c.d 的形式(a,b,c,d都是0~255之间的十进制整数),如:100.4.5.6。

  3. 特殊的IP地址:127.*的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127.0.0.1。

 IP地址解决了网络通信时定位网络主机的问题,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传输到目的主机后,由哪个进程来接收这个数据呢?这就需要端口号来标识。

1.2 端口号

概念:在网络通信中,IP地址用于标识主机网络地址,端口号可以标识主机中发送数据、接收数据的进程。简单说:端口号用于定位主机中的进程。
格式:端口号是0~65535范围的数字,在网络通信中,进程可以通过绑定一个端口号,来发送及接收网络数据。
注意事项两个不同的进程,不能绑定同一个端口号,但一个进程可以绑定多个端口号

一个进程启动后,系统会随机分配一个端口(启动端口)
程序代码中,进行网络编程时,需要绑定端口号(收发数据的端口)来发送、接收数据。进程绑定一个端口号后,fork一个子进程,可以实现多个进程绑定一个端口号,但不同的进程不能绑定同一个端口号。

二、协议

2.1 协议的概念和三要素

概念:协议简单的来说就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这里的协议是网络协议的简称。网络协议是所有要参与网络通信的设备都要遵守的规则。

协议三要素:

  1. 语法: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 语义:需要发出什么样的控制信息,完成什么样的动作以及有什么样的响应;
  3. 时序: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最终体现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的格式。

2.2 知名协议的默认端口

 系统端口号范围为 0 ~ 65535,其中:0 ~ 1023 为知名端口号,这些端口预留给服务端程序绑定广泛使用的应用层协议,如:

  1. 22端口:预留给SSH服务器绑定SSH协议
  2. 21端口:预留给FTP服务器绑定FTP协议
  3. 23端口:预留给Telnet服务器绑定Telnet协议
  4. 80端口:预留给HTTP服务器绑定HTTP协议
  5. 443端口:预留给HTTPS服务器绑定HTTPS协议

二、网络协议分层

为什么需要网络协议分层?
分层最大的好处,类似于面向接口编程:定义好两层间的接口规范,让双方遵循这个规范来对接。
 网络分层模型一般有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两种。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TCP/IP五层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 TCP/IP 五层网路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封装和分用

3.1 封装

  1.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2. 应用层数据通过协议栈发到网络上时,每层协议都要加上一个数据首部(header),称为封装(Encapsulation)。
  3. 首部信息中包含了一些类似于首部有多长,载荷(payload)有多长,上层协议是什么等信息。
  4.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根据首部中的 “上层协议字段” 将数据交给对应的上层协议处理。

下图是封装的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分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