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言不只看到词汇和语法结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真正自然的表达,是语言结构和意图完全贴合时产生的流动感。
美国人真的都能说出这种结构化、流畅、有层次的话吗?是不是母语就等于逻辑清晰、表达高级?
❌ 绝大多数人说话其实非常口语化、混乱、重复、逻辑散乱——跟“聪明绝顶”无关。
“句子结构自然、逻辑通顺、节奏完美”的表达,其实是:
🔹 一类人群:高认知 + 有表达训练背景(比如教育者、内容创作者、科研人)
并不是普通母语者的日常说话方式,更多是:这类人知道怎么把“内部逻辑”外化成语言
说话非常口语化,逻辑也经常不清晰,夹杂很多 “like… you know… kinda…” 等语气词,转折乱跳、前后矛盾的也不少。
这是人类共通的特点,不是某个语言决定的。
"So like, I was, you know, kinda going to the thing, and then it was just… like… weird."
"I mean... I don’t really get it, but it’s like… whatever."
YouTube 评论和街头视频,其实正是语言真实生态的样子。
我们学语言时看到的往往是:
教材中的例句(被润色过)
内容创作者的视频(经过组织 + 精剪 + 字幕优化)
高质量的演讲、纪录片、课程
这些内容是“表达上的高配样本”,不是普通人的日常语言状态。
所以这种flow是表达能力、认知层次、结构思维的体现,和是否是母语者无直接等价关系。
“一个人没有在认真思考并努力表达自己内在逻辑”,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内在结构感的缺失。
美国人不都是语言大师,中文母语者也不是个个能讲清道理。
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母语,而是思考的清晰度 + 表达的诚意 + 结构的节奏感。
Whether or not it is in Perspective or Orthographic, as well as details like the field of view, this setup occurs before...
它的节奏与构思是:
Whether or not → 设定一个不管哪种情况的语气(引入对比)
Perspective or Orthographic → 给出两个典型例子
as well as details like... → 顺带提一下其他重要参数
this setup occurs before... → 才进入重点陈述(节奏突然落地)
整个句子是由轻到重、由条件到主干、由例子到抽象过程的节奏铺设,它模仿的是人类在认真思考时的语流方式——先铺垫,再锁定,再解释。
这不是“造句”,这是“讲想法”。
Whether A or B, and even C, → 主语延迟出来 → this setup occurs before...
这种结构,就是母语者讲解型思维最常用的方式——先铺背景,后抛结论。这种 flow 是靠逻辑感带出来的,不是靠词汇量。
--
Whether or not it is in Perspective or Orthographic, as well as details like the field of view, this setup occurs before the scene is clipped to remove any details outside of the camera's viewing volume.
无论当前使用的是透视投影(Perspective)还是正交投影(Orthographic),包括像视野(FOV)这样的细节参数,
这些设置都会在裁剪阶段之前完成 —— 裁剪会移除掉不在相机视锥体内的物体部分。
After that, a projection of the 3D object onto 2D screen space takes place.
随后,场景中的 3D 物体会被投影转换成 2D 空间,以进行最终的屏幕渲染。
Whatever way you choose to connect, you'll find like-minded, passionate students at the other end.
“at the other end”
非常地道的口语表达,意思是:
“在连线/沟通的另一端”(网络另一头 / 设备对面)
-
He enjoys painting, as well as playing the piano.
(他喜欢画画,也喜欢弹钢琴)
👉 这不是并列动词结构,而是“补充行为说明”
"... where you can live chat with us and fellow students, ask questions, and share your ideas."
“as well as” 既可以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但语法结构要跟前文保持对称。
在 "can + do A as well as do B" 这种结构中,后面的动词不需要用 ing。
plasma
Anything computationally procedural and visual is a true passion of mine as attested by my area of expertise
“任何涉及计算性、程序化并具有视觉表现的内容,都是我真正热爱的领域,这一点从我的专业领域就可以证明。”
Now I fin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so-called tutorial may not be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al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and whether it is useful depends entirely on the individual willingness to obtain information
----------
the input Texture is sampled 3 times, once in each of the world x, y and z axises,
输入的贴图会被采样三次,分别投影在世界空间的 X、Y、Z 三个轴向上
and the resulting information is planar projected onto the model,
然后将这些投影信息以平面方式贴到模型表面,
blended by the normal, or surface angle.
并根据表面的法线方向(或角度)进行混合。
The generated UVs can be scaled with the input Tile and the final blending strength can be controlled with the input Blend.
生成的 UV 坐标可以通过输入参数 Tile(平铺)进行缩放,而最终的混合强度则可以通过 Blend(混合度)控制
The projection can be modified by overriding the inputs Position and Normal.
你也可以通过覆盖输入的 Position(位置) 和 Normal(法线) 来修改投影方式。
This is commonly used to texture large models such as terrain, where hand authoring UV coordinates would be problematic or not performant.
这种技术通常用于为一些大型模型(如地形)进行贴图,这类模型若手动设置 UV 坐标会非常麻烦,或在性能上不够高效。
The expected type of the input Texture can be switched with the dropdown Type.
输入的贴图类型可以通过下拉框 Type 来切换。
If set to Normal the normals will be converted into world space so new tangents can be constructed then converted back to tangent space before output.
如果设置为 Normal 类型,那么法线将会被转换到世界空间中,以便构造新的切线空间,最后再转换回切线空间输出。
NOTE: This Node can only be used in the Fragment shader stage.
注意:该节点只能用于 Fragment Shader(片元着色器)阶段。
--------
no bits or reins were needed:bits 是马嚼子,reins 是缰绳,点出“已经不受人类支配”这一背景。
tramp steadily round and round the field:意为“稳步地在田里一圈一圈地走”,表现勤恳与重复劳动。
harness themselves to...:表示“自己套上工具”,体现动物自主劳动。
词汇 | 中文含义 | 含义侧重点 | 是否强调“事实/错误被确认” |
---|---|---|---|
assume | 假定、承担、默认 | 主动承担、未经证实地接受 | 否 |
admit | 承认(常含认错) | 勉强、被迫或主动承认不利事实 | 是 |
acknowledge | 承认、确认 | 正式地或坦率地承认一个事实 | 是 |
accept | 接受、认可 | 接受一个事实、建议、情况或责任 | 是 |
对于语言来说,单词意思存在差异是可以容忍的,这不像在学技术的概念知识上一样需要很高的准确性,语言的问题问AI更多的是,把“什么词可以做什么,什么时候说”,这样的细节小困惑丢给AI解决,
重点还是AI即使并没有解决,提出了并不完全真实的相似结论,提问者在心理上也依然可以接受AI 的错误结果,更像是判断责任的转移,而不是真的纠结使用场景
rim 和 edge 在中文里都能翻译成“边缘”,但它们在图形学、Shader、甚至日常英语中的语义和使用场景是不同的
单词 | 本意 | 常见语境 | 强调 |
---|---|---|---|
edge | 边缘、边界 | 任意物体的边线 | 物体形状的轮廓、结构的外轮廓 |
rim | 边缘、环 | 硬币、杯子、光环等圆形边沿 | 柔和、环绕、发光边缘,更多是视觉感 |
术语 | 通常含义 | 示例 | 用法 |
---|---|---|---|
Rim Lighting | 边缘光效,物体背对光源时轮廓处产生一圈光 | Unity Rim Lighting Shader | 用于制造“轮廓发光”、“轮廓高亮”,增强立体感或表现能量 |
Edge Detection | 轮廓边缘检测,常用于描边、描边特效 | Sobel Filter、边缘描线 | 更偏向图像处理中的高反差区域检测 |
“吞音排序表”
对英语的发音有点刻板印象了,这种小时候建立起来的刻板印象,是带入了中文的组织习惯,是融入了思考水平不高的教学流程,仔细一想才发现,教了这么久,只是教了我,让我觉得英文要这个流程来学,英文这样学就叫好,连发音这样的东西,我才在最近意识到底层上的错误
尽管有提及,但并没有展示出教学权重
英语的发音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吞音排序表”,但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一个近似的排序系统,来解释“谁吃掉谁”
元音,往往是整个音节的“中心”,几乎所有辅音都围绕它服务
(Vowel)优先级一定是大于辅音(Consonant)
元音的排序(根据音节控制力 + 音质强度)
大致可排序为(越上面,越“强”,越不会被吞):
- 长元音 /ɪː/, /ɑː/, /ɔː/, /uː/, /ɜː/
- 比如 beat, part, more, fool, bird
- 双元音 /aɪ/, /eɪ/, /əʊ/, /ɔɪ/, /aʊ/
- 比如 my, day, go, boy, how
- 短元音 /æ/, /ʌ/, /ɪ/, /e/, /ʊ/
- 比如 cat, cup, bit, bed, put
- 弱化元音 /ə/(也叫 Schwa)
- 如 about, banana, teacher 中的 a、e、er
Schwa 是最容易被吞掉的元音,它几乎是“发音存在感最小”的音,所以经常出现在 unstressed syllable 中。
辅音组合的优先级(基于发音支配力)
我们可以把辅音按“吞音能力”排序如下:
1. 摩擦音 /f/, /v/, /s/, /z/, /ʃ/, /ʒ/
比如 photo, vision, sure, zoo
它们声音很强,不容易被吞,反而能压制别的辅音
2. 爆破音 /p/, /b/, /t/, /d/, /k/, /g/
这些音会“爆发”出声,容易“吞”掉更弱的音(比如 h)
3. 鼻音 /m/, /n/, /ŋ/
较软,但在词尾时常保留发音
有时会吞掉后的弱元音(button 有时念成 /ˈbʌtn/)
4. 边音和半元音 /l/, /r/, /w/, /j/
在组合中常被保留(如 play, grow),但也容易变形或弱化
5. h(/h/)
极弱,常在连读中被吞,如 “he has” → /hi əz/
发音主导力排序:
(从强到弱)
长元音 > 双元音 > 摩擦辅音 > 爆破辅音 > 短元音 > 鼻音 > 边音 > 半元音 > 弱元音 > /h/
在这个模型里:
- 如果一个摩擦音 /s/ 和一个 h 在一起,h 很可能会被吞(如 she has → /ʃi əz/)
- 如果一个弱元音和爆破辅音相遇,弱元音很可能被吞(如 button /ˈbʌtn/)
- 如果一个双元音后面接 /r/,/r/ 会变得极弱或甚至消失(如 care /keə/ in non-rhotic accents)
knight:/n/ 吃掉 /k/
→ 因为鼻音 /n/ 更容易发在开头,而 /k/ 历史上被弱化了sign:/n/ 吃掉 /g/
→ 爆破音 /g/ 在词尾往往被吞(同类词:design, reign)psychology:/s/ 吞 /p/
→ 摩擦音在词首更自然发出,爆破音 /p/ 被抑制business:常简化为 /ˈbɪznəs/,中间的 /i/、/e/ 几乎被吞光,只保留支架音
“为什么这个音要吞掉另一个?我读出来的时候,它们听起来并没有很大的不同,也不觉得这个音强到需要吞掉另一个。”
这其实是**语言本能(语言演化)和你的理性感受(语言直觉)**之间的冲突。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拆开来看。
- “knight 里为什么 k 要静音?” → 并不是 n 发音太强,而是:早期英语里两个音都发,但随着语言变快,人们省略了第一个音(k)
→ k 虽然“消失”,但拼写保留下来,成了一种“历史的幽灵”
这类情况不是因为 n 特别强,而是因为 k 发音太费力/太多余,而 n 比较“柔软”,更容易自然保留下来。
所以你没感觉到“n 强大到要吃掉别人”是对的。
这种“谁吞谁”其实是语言流畅性和使用频率的结果,不完全是声音大小的问题。
但在某些组合中,确实存在“声学压制”或“听觉遮蔽”
比如:
- ps 开头的词,如 psychology
→ /s/ 是摩擦音,起始清晰而且刺耳,它在词首非常容易被听见
→ /p/ 是爆破音,发音时间短,很容易在语速中被忽略掉
在这类组合中,更“有延续性”的音(如 /s/)会掩盖更“瞬间”的音(如 /p/)
这就是所谓“声学主导”或“听觉显著性(salience)”
英语是一种重音节奏语言(stress-timed language)
也就是说:它会为了保持节奏、音步、韵律,而“压缩掉”一些中间的音
举个例子:
- button → /ˈbʌtn/
→ /t/ 后面的元音被吞了(甚至 /t/ 也变成了轻音或闪音)
→ 这样整个词变成了两个“拍子”,读起来更流畅,不会卡住
这是一种“节奏压缩机制”,不是“谁强谁弱”的问题,而是整个语流的自然节奏要求。
在英语中,哪些音最有辨识度,最能携带信息,让听者准确理解所说的内容?
这涉及到**语音传递中的“信息密度”、“识别度”、“听觉感知”**几个层面。
常常出现在词首或词尾,决定整个词义 bat vs pat vs cat
/p/, /t/, /k/ 是传达信息最强的辅音之一。
英语对元音的长短、开口度非常敏感,一个微小差别就能导致误解。
举例:
sheep /ʃiːp/ vs ship /ʃɪp/
pool /puːl/ vs pull /pʊl/
类别 | 高辨识度音素 | 原因 |
---|---|---|
爆破音 | /p/, /t/, /k/, /b/, /d/, /g/ | 爆发力强,决定词义 |
元音对立 | /iː/ vs /ɪ/, /uː/ vs /ʊ/ | 小差别决定大意义 |
摩擦音 | /s/, /ʃ/, /f/, /z/, /θ/ | 细微但高对比,常易混淆 |
长元音 | /aː/, /əʊ/, /ɔː/, /iː/ | 拉长时间,情绪表达也更强 |
nice article
Mr. Bezos 指的是 Jeff Bezos(杰夫·贝佐斯),他是 Amazon(亚马逊)的创始人。
“amazon execs r so mad LOLLL”
- “amazon execs” → Amazon 的高管(executives)。
- “r so mad” → “(他们) 非常生气”,这里用的是非正式的缩写 “r”(are),通常出现在网络语言或随意的聊天语境。
- “LOLLL” → 大笑(LOL)+ 夸张的拉长(LLL),用于表达讽刺或幸灾乐祸的情绪。
✅ 核心意思: 这句话在嘲讽 Amazon 高管因为这件事(可能指 AI 面试工具的出现)而感到愤怒。“maybe stop asking dumb interview questions”
- “maybe” → 语气轻蔑,像是在给 Amazon “建议”,但其实是讽刺。
- “stop asking dumb interview questions” → 直指 Amazon(以及 Big Tech)面试中过于难、与实际工作无关或死记硬背式的算法题、智力题等面试问题。
✅ 核心意思: 这里批评 Amazon 的面试体系,认为他们的问题很愚蠢、不合理。“and people wouldn’t build shit like this”
- “people wouldn’t build” → “人们就不会去做这种东西”,指的是 Interview Coder 这样的 AI 面试作弊工具。
- “shit like this” → 这里用“shit”来贬低 Interview Coder 或类似工具,同时强调对这种工具的出现感到理所当然。
✅ 核心意思: 这句话认为 AI 面试作弊工具的出现是因为 Big Tech 面试的问题太难、太不合理,导致人们不得不“反抗”并开发这种工具。
“landing a position” 随意一些、口语化
- “securing a job”(更正式)
- “obtaining an offer”(更精准,符合面试场景)
- “getting hired”(相对正式但自然)
1. “welcomed candidate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working with generative AI tools”
模糊之处:
- 这里说的是 “欢迎候选人分享他们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的经验”,但这并不等于“鼓励他们在面试中使用 AI”。
- “welcomed” 听起来像是公司开放包容,但它实际上并没有承诺任何实质性的支持,甚至可能只是为了显得对 AI 友好。
- 这样的话术可以给人一种 “Amazon 很支持 AI 人才” 的印象,但并没有真正说明 AI 经验在面试中的价值。
背后的公关策略:
- 这可以被理解为 公关性话术,避免给 AI 领域人才一种 Amazon 拒绝 AI 或技术保守的印象。
- 但同时,它没有承诺候选人的 AI 经验会给他们带来额外优势,也没有说明如何评估这类经验的价值。
2. “but said that those candidates needed to promise not to use unauthorized tools during the interview process.”
模糊之处:
- “unauthorized tools”(未经授权的工具)—— 什么算是“未经授权的”?
- 这里没有列出具体的规则,比如 ChatGPT 是否允许?用 AI 代码补全工具(如 Copilot)算不算违规?
- 这让 Amazon 在具体执行时 有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追究候选人违规。
- “needed to promise”(需要承诺)—— 仅仅是一个承诺,并没有具体说明候选人如何被监管,或者违规的后果是什么。
- 这可能意味着 Amazon 并没有强制性的 AI 检测机制,而是更多依赖候选人自觉。
- 但也可能是一种法律策略,以便在未来出现争议时,公司可以指控候选人违反了承诺。
背后的公关策略:
- 这句话的核心作用是在表达对 AI 经验开放态度的同时,划定限制,避免不受控制的情况发生。
- 它既能向 AI 相关人才传递积极信号(“你可以分享 AI 经验”),又能防止面试作弊或数据泄露(“但不能用未经授权的 AI”)。
- 但由于 “unauthorized tools” 的定义含糊,Amazon 在未来可以有回旋余地,如果公司愿意,可以灵活调整规则。
3. 这句话整体的公关策略
核心策略:
- 让 Amazon 显得开放和接受 AI,但不给候选人过多的自由。
- 不直接拒绝 AI 工具,但用“未经授权”设定模糊的界限,让公司在执行时有空间调整。
- 既能吸引 AI 领域人才,又能防止 AI 在面试中的滥用(如作弊)。
如果 Amazon 想更直接,可能会这样说:
- “Candidates are encouraged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with AI, but they are strictly prohibited from using AI tools in any form during the interview.”
(这样就更明确 AI 不能用于面试,而不是用“未经授权”来模糊界限。)
Big Tech 是指全球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科技公司,通常包括:
- Google(Alphabet)
- Apple
- Microsoft
- Amazon
- Meta(Facebook)
FAANG 是一个术语,指的是五家美国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
- Facebook(现已更名为 Meta)
- Apple
- Amazon
- Netflix
- Google(母公司为 Alphabet)
undulate
词汇 | 含义 | 语气强度 | 适用范围 | 示例句子 |
---|---|---|---|---|
undulate | 像波浪一样起伏、流动 | 中等 | 水面、地形、光线、运动 | The surface of the lake undulated gently in the breeze.(湖面在微风中轻轻起伏。) |
ripple | 小波浪、涟漪 | 较弱 | 水面、光线、声音、影响 | A light breeze made the water ripple.(微风让水面泛起涟漪。) |
wave | 大波浪、明显的起伏 | 较强 | 水、头发、人群、能量、情绪 | The wheat fields moved in golden waves under the wind.(麦田在风中起伏,像金色的波浪。) |
oscillate | 规律性地摆动、震荡 | 精准且技术性 | 钟摆、电流、心理状态 | The pendulum oscillates back and forth.(钟摆来回摆动。) |
fluctuate | 波动、起伏变化(不稳定) | 不规则的起伏 | 股票、温度、价格、情绪 | Stock prices fluctuate daily.(股票价格每天都在波动。) |
surge | 突然的大幅度波动 | 最强烈 | 情绪、海浪、电流、能量 | A surge of excitement filled the crowd.(人群中涌起一股兴奋之情。) |
tinge
词汇 | 含义 | 语气强度 |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
tinge | 微量、淡淡的色彩或情感 | 最弱(仅一点点) | 颜色、情感、声音、气氛中略带某种成分 | Her voice had a tinge of sadness.(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悲伤。) |
hint | 暗示、轻微的迹象 | 弱 | 颜色、气味、感觉,通常指难以察觉的存在 | The sky had a hint of pink at sunrise.(日出时天空略带粉色。) |
shade | 浓度较淡的颜色或情感层次 | 中等 | 主要用于颜色、意义的微妙变化 | The walls were painted in a shade of blue.(墙壁被涂成了一种蓝色的色调。) |
touch | 一点点,但足够引起注意 | 稍强于 tinge | 颜色、情感、艺术、文学风格 | Her speech had a touch of humor.(她的演讲带有一丝幽默。) |
trace | 几乎察觉不到的极少量 | 极弱 | 主要用于味道、气味、痕迹 | There was a trace of cinnamon in the cake.(蛋糕中有一丝肉桂味。) |
dash | 少量但影响明显 | 中等偏强 | 主要用于饮食、颜色、风格 | He added a dash of lemon to his tea.(他在茶里加了一点柠檬。) |
tint | 带有一定程度的色彩变化 | 中等 | 主要用于颜色、光线的渲染 | The window glass had a slight tint of green.(窗玻璃略带绿色。) |
満ちてゆく
第一段
走り出した午後も
(はしりだした ごご も / hashiridashita gogo mo)
→ 已经奔跑起来的下午也
「だした」(出した)“出现某种趋势”的意思,「出す」 作为补助动词
重ね合う日々も
(かさねあう ひび も / kasaneau hibi mo)
→ 彼此交叠的日子也
「合う」 互相、彼此 的补助动词
避けがたく全て終わりが来る
(さけがたく すべて おわり が くる / sakegataku subete owari ga kuru)
→ 无可避免地,一切终将迎来结束
がたく連用形 修饰后面,がたい终止形(句尾用),比にくい更书面文学
「終わる」是动词,り为名词,
あの日のきらめきも
(あのひ の きらめき も / ano hi no kirameki mo)
→ 那一天的闪耀也
淡いときめきも
(あわい ときめき も / awai tokimeki mo)
→ 微弱的悸动也
あれもこれもどこか置いてくる
(あれ も これ も どこか おいてくる / are mo kore mo dokoka oitekuru)
→ 这一切都会被遗留在某个地方
てくる 「て」 过去「くる」 “来”组合后变化:某个动作发生了,并且结果持续至现在。
第二段
それで良かったと
(それで よかった と / sorede yokatta to)
→ 就这样也好
「よかった」过去回顾的肯定,「と」 引用想法、判断、或别人的话。
これで良かったと
(これで よかった と / korede yokatta to)
→ 这样也好
健やかに笑い合える日まで
(すこやか に わらいあえる ひ まで / sukoyaka ni waraiaeru hi made)
→ 直到能健康地互相笑对的那一天
明けてゆく空も暮れてゆく空も
(あけてゆく そら も くれてゆく そら も / aketeyuku sora mo kureteyuku sora mo)
→ 渐亮的天空也好,渐暗的天空也好
僕らは超えてゆく
(ぼくら は こえてゆく / bokura wa koeteyuku)
→ 我们都会跨越它们
第三段
変わりゆくものは仕方がないねと
(かわりゆく もの は しかた が ない ね と / kawariyuku mono wa shikata ga nai ne to)
→ 变化的事物是无法阻止的呢
手を放す 軽くなる 満ちてゆく
(て を はなす かるくなる みちてゆく / te o hanasu karukunaru michiteyuku)
→ 放开手 变得轻盈 逐渐充盈
満ちてゆく
(みちてゆく / michiteyuku)
→ 逐渐充盈
第四段
手にした瞬間に
て に した しゅんかん に
te ni shita shunkan ni
「に」起到强调“在这个瞬间”的作用“在……的时候”
手にした瞬間は → 强调“在那个瞬间的情况”
無くなる喜び
なくなる よろこび
nakunaru yorokobi
「無くなる」是自动词,表示“自己消失”
对比:「無くなる」 vs. 「無くす」
- 「喜びが無くなる」 → 喜悦消失了(自动发生的状态变化)
- 「喜びを無くす」 → 让喜悦消失(人为导致的结果)
そんなものばかり追いかけては
そんな もの ばかり おいかけて は
sonna mono bakari oikakete wa
「そんな」这个词本身,相比一般的“那样的”,在日语中确实经常带有微妙的情绪色彩
「そういう」= 更中性,偏描述事实
表达 含义 情感色彩 そんな (让人无法接受的)那样的、令人惋惜的那种 常带有悲伤、无奈、遗憾,甚至讽刺感 あんな (距离自己较远的)那样的 通常带有轻微的不屑、讽刺或感叹 そういう (客观描述)那样的 中性、客观 こういう (客观描述)这样的 中性、客观
用法 情绪 是否负面 偏重一种行为/事物(ばかり〜) 通常带不平衡、不满、偏差的意味 ✅ 多为负面 客观列举(雨ばかり、赤ばかり) 语气中性、描述性 ❕ 可能中性 用于正面词(褒め言葉ばかり) 语义偏正,但仍暗示“太多了” ⚠️ 稍带负面 追いかけた 才是过去式,表示“追逐了”
功能 动词形态 例句 含义 并列两个动作 て形 食べて寝る 吃了之后睡 表愿望 たい形(连用形+たい) 食べたい 想吃 表敬语 ます形(连用形+ます) 食べます 吃(敬语) 表太过、过量 すぎる(连用形+すぎる) 飲みすぎる 喝太多 表进行中动作 ながら(连用形+ながら) 歩きながら話す 一边走一边说 表方法 方(连用形+方) 書き方 写法 它们全部都是接在连用形上的,但用的不是「て」形。
- 本を読んで、寝ました。
(读了书,然后睡了)
👉 A动作完成后进行B,A是B的前提条件。这里的「て」的确隐含着A完成后才有B的发生,“完成条件”这类感觉的一种。
- 疲れて、何もできない。
(太累了,什么都做不了)
👉 因为累,所以无法行动。这时「て」是因果逻辑连接词,不是“动作顺序”,而是“行为 → 结果”的逻辑关系。
〜ては是一种固定的组合结构
- 「て」:连接、表达一个动作或状态
- 「は」:提示这个动作/状态所处的语法立场,
無駄にしてた“愛”という言葉
むだ に してた 「あい」 という ことば
muda ni shiteta "ai" to iu kotoba
-----搁置-------------
今なら本当の意味が分かるのかな
いま なら ほんとう の いみ が わかる の かな
ima nara hontou no imi ga wakaru no kana
愛される為に愛すのは悲劇
あいされる ため に あいす の は ひげき
aisareru tame ni aisu no wa higeki
カラカラな心にお恵みを
からから な こころ に おめぐみ を
karakara na kokoro ni omegumi wo
晴れてゆく空も荒れてゆく空も
はれてゆく そら も あれてゆく そら も
harete yuku sora mo arete yuku sora mo
僕らは愛でてゆく
ぼくら は めでてゆく
bokura wa medete yuku
何もないけれど全て差し出すよ
なにも ない けれど すべて さしだす よ
nani mo nai keredo subete sashidasu yo
手を放す 軽くなる 満ちてゆく
て を はなす かるく なる みちてゆく
te wo hanasu karuku naru michite yuku
開け放つ胸の光
あけはなつ むね の ひかり
akehanatsu mune no hikari
闇を照らし道を示す
やみ を てらし みち を しめす
yami wo terashi michi wo shimesu
やがて生死を超えて繋がる
やがて せいし を こえて つながる
yagate seishi wo koete tsunagaru
共に手を放す 軽くなる 満ちてゆく
ともに て を はなす かるく なる みちてゆく
tomo ni te wo hanasu karuku naru michite yuku
晴れてゆく空も荒れてゆく空も
はれてゆく そら も あれてゆく そら も
harete yuku sora mo arete yuku sora mo
僕らは愛でてゆく
ぼくら は めでてゆく
bokura wa medete yuku
何もないけれど全て差し出すよ
なにも ない けれど すべて さしだす よ
nani mo nai keredo subete sashidasu yo
手を放す 軽くなる 満ちてゆく
て を はなす かるく なる みちてゆく
te wo hanasu karuku naru michite yu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