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及接口技术】- 第四章 内部存储器及其接口(上)

发布于:2025-04-06 ⋅ 阅读:(13) ⋅ 点赞:(0)

本章考试重点

  1.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2. 8086微机的系统地址映射
  3. 8086 CPU与存储器的连接
  4. 存储器的扩展

第一节

一、存储器的分类

存储器的存放:程序和数据

根据存储器放置的位置:
通用寄存器、高速缓存、内部存储器(内存、主存)、外部存储器(外存、辅存)

存储介质:
半导体存储器、磁存储器、光存储器

信息的存储方式:
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顺序存储器。

半导体存储器:
存取速度快、集成度高、功耗低

作为告诉缓存和内部存储器;
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和要用的数据;

从工艺上分为:双极型、单极型。

二、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当前微机典型存储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速度 容量 价格
L1 L2 L3 称为 Cache

从上向下,速度越来越低,容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

采用层次结构的原因:

在大容量、高速度、低成本间找到平衡。

工作原理
程序和数据首先保存在外存,程序要运行时,会将其及相关数据调到内存;由于程序局部性特点,最近使用的数据和程序段会保留在Cache中;Cache 中的数据在参与运算时,有些调入到CPU寄存器中,Cache的代码调入到CPU中的指令缓存。

第二节 半导体存储器

一、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组成

假设现在有一个存储器读数据操作。
首先启动一次存储器,通过片选信号选中该存储芯片,地址将由CPU通过M位地址线送入到MAR中,之后控制/时序逻辑中发READ信号,该地址通过译码后选中相应的存储单元,读/写电路将该单元的N位数据读出,送到数据寄存器MDR,该数据最后通过数据总线读入CPU中。

二、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1. 只读存储器 ROM

ROM 数据只能读入出、不能改变。
存放固定不变、无需修改的内容,如 BIOS。
掉电不丢失。
分为以下类型:

  • 掩膜ROM:出厂即将程序和数据固化其中。
  • 可编程ROM(PROM):允许用户向其中写入一次数据。
  • 可擦除的ROM(EPROM) :通过紫外线擦除数据。
  • 电可擦除可编程的 ROM (EEPROM) :通过特定的电信号实现在线擦除和改写。
  • 闪烁存储器(Flash) :电可擦除可更改的ROM存储和 采用块擦除阵列,容量大,读取速度快、非易失、功耗低、可在线读写、掉电不丢失,广泛应用。

2. 随机存储器 RAM

正常工作状态下,可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读写速度比ROM快,掉电丢失。

RAM 类型:

  • SRAM : 采用触发器存储信息,速度快。
  • DRAM :电容存储信息,电容会放电需定时充电来维持存储内容正确,集成度高。
  • NVRAM:SRAM和EEPROM的共同体,正常工作时SRAM存储数据,一旦掉电将数据转存到EEPROM,再次上电后数据自动从EEPROM恢复到SRAM。

三、内存的主要性能指标

1. 存储容量

内存所能容纳的二进制的总位数,bit 为单位。微机系统中以字节Byte作为基本单位,1Byte=8bit。K位地址线、L位数据线的存储芯片的容量=2KxL位。某存储芯片地址线16位,数据线2位。

6264的芯片13根地址线,8跟数据线。

2. 存取时间

CPU给出有效地址,启动一次存储器读/写操作,到操作完成所经历的时间。
读取时间,写入时间。反应存储器工作速度的重要标志。

3. 存取周期

连续启动两次独立的存储器读/写所需的最小时间间隔。存储器读出数据之后,需要一个恢复时间完成内部操作。
存取周期=存取时间+恢复时间。

4. 可靠性

用平均无故障时间衡量,两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间隔。

5. 性价比

用作 Cache 的 SRAM 强调速度,用作内存的DRAM 侧重容量。

四、典型的半导体存储器芯片

SRAM 芯片HM 6264 引脚排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0 - A12 13根地址线,
I/O 1- 8 8根数据线

213x8
片选线:/CS1=0, CS2=1被选中
写入控制信号/WE和输出使能信号/OE:
/WE=0,/OE=1,执行数据写入操作;
/WE=1,/OE=0,执行数据输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