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人性博弈案例我可以拿一个找人办事的例子说明,找人办事特别是资源掌控的核心人物,那基本上你不可能说靠一两次饭局就能搞定,几轮饭局下来的交流其实双方都是试盘,你要知道对方的胃口多大,喜欢什么口味的礼品,最终的目标位你是否能承受,他的利益链条上有多少人需要嗷嗷待哺,都需要通过试盘侦查清楚。这是你主动了解内容,还有一些内容是对方主动给你的信息,让你去揣摩和理解的,这一点更要命,你搞不好无法理解人家的意图,对方就会使绊子,觉得你没有诚意,随时通过他们业内手段敲打你,让你最终明白,最终发成所谓双赢合作的局面,这里面也包含了所有的信息,所有的工作和生活的细节,当然也是人性的全部。
下面举例子来讲清楚,比如你是A,你要找M办事,其实你并不知道同时找M办事的还有B和C,通过几次接触,你也请人家吃饭和送礼,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其实这个时候这个事情在M那里只是觉得你还算有点诚意,他根本不会给你办的。他会随时一个电话找你吃饭,你要马上去陪吃,陪玩,解决一切费用;你会觉得他好像接受了礼物为啥办事没进展,你困惑去应付每天M的折腾,但是你还不能催促,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吃完饭M说:咱们转场吧,去喝下一场,随即打电话把B也叫过来,这帮人就去下一场继续折腾,当下一场M跟B扯一堆你听不懂的话的时候,各自其实都达成一些目的,然后M给你介绍B是做什么的,其实就明跟你说约他的人很多,需要排队,他会按照优先级解决,今天之所以让你在头场是给你面子,初步有了意向,需要跟B学习,为了进展情况B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你自己去学习。当二场happy完,直接拉上全部的人去三场消费或者娱乐,如果你在二场感觉不满你肯定中途退场了,没关系M会拉着B继续转场玩,到了三场就是纯娱乐不谈事情了,喝了三轮酒感谈个毛线不是,大家快要结束的时候,A和B都不需要争着结账,M会说我一会找个人来结,你可千万别拒绝,M随即掏出手机命令C来跑步结账,C来了之后结账后还陪着笑脸,可能还被M骂不懂事,你会觉得C没来享受怎么就不懂事?如果C还算聪明,他会偷着问B或者你,这是第几场,当他知道这是第三场的时候,脸会绿,一会就红,哭笑不得,不过心里总算知道为啥叫他来结账,为什么?因为C给M送的不够,还天天催,M就会找各种理由拒绝出来,M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敲打C,要想有A和B的待遇就要学习人家,同时也给A和B一种震慑,搞不好哪一天你们不懂事也会是C的局面。
在这个股票市场博弈,同样是群体博弈,你如果说只看到模式和技术,相当于你切割了人性在自己的认识的所谓世界里对抗群体博弈,那么市场共识,市场风格,市场资金偏爱,市场不同阶段做什么事,都统统无关,因为你无法感知。那么在上面说的案例里你的视角需要看所有人,你要去看到M的心思和意图,已经摸透他的情绪,接受他的做事风格,否则你的事办不成,同时你要去参考和借鉴B和C的想法和行为,是否会促进下一步合作还是有一定失败的前车之鉴。
如果你切到B和C的情绪视角,当天回家自己如何跟领导交代工作,如何做下一步打算?这都是一种成长挑战,很多人工作业绩不行,不是不够努力和勤奋,也不是有底线,而是一开始就没有能力看明白游戏规则和游戏里每个人的真实诉求,就急忙下场按照自己所谓的理解去干活,那样干了不但得不到老板的赏识最终可能还会被干掉,自己还不明白怎回事。
不明白不是你想不到,而是你无法看到问题的边界,无法站在更高视角看困境,所以心境的障碍才是问题所在,而不是M是主要问题或者说其他人是你的障碍。由于篇幅问题就不展开深度思考了,再写就超过两千字了,不妨我们做一次最后的追问,如果你理解上面的情绪链条,那么你是否能理解情绪周期里的主线题材,主流题材,次主流题材,以及什么时候会出现主流题材,次主流题材会卡主流题材么?这些问题不就是ABC直接的情绪观察么?以及每个情绪周期的位置怎么来的?不是靠技术和模式,老师们的嘴来的,是资金博弈出来的。真正思考的东西是游戏规则下的真和假博弈问题,而不是技术和模式上的对与错和好与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