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语言模型(LLM)常常面临着知识时效性、幻觉生成、定制化难等挑战,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技术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正在成为AI应用开发的标准架构。
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入手,全面介绍RAG技术的核心原理、标准架构与组件,以及评估RAG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为后续深入探讨RAG优化技术奠定基础。
2. RAG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核心原理
2.1 发展历程
RAG技术的概念最早由Facebook AI Research(现Meta AI)在2020年提出,发表在论文《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for Knowledge-Intensive NLP Tasks》中。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将检索系统与生成模型结合的方法,用于解决知识密集型自然语言处理任务。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特别是ChatGPT等产品的爆发,RAG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
- 2020年: RAG概念提出,主要用于问答和事实生成任务
- 2021-2022年: RAG技术开始与预训练语言模型结合,应用范围扩展
- 2023年: 随着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普及,RAG成为解决LLM知识时效性和定制化的主流方案
- 2024-2025年: RAG技术进入成熟期,各种优化方法和架构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
2.2 核心原理
RAG的核心原理是将外部知识库与生成模型结合,通过检索相关信息来增强模型的生成能力。其基本流程如下:
- 查询处理:接收用户查询,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 知识检索:从外部知识库中检索与查询相关的信息
- 上下文构建:将检索到的信息与原始查询组合成增强上下文
- 生成响应:将增强上下文输入到大语言模型中生成最终响应
RAG技术的优势在于:
- 知识时效性:可以访问最新的外部知识,不受模型训练数据时间限制
- 可控性与可解释性:生成内容基于可追溯的外部知识源
- 定制化能力:可以根据特定领域或组织的知识库进行定制
- 降低幻觉:通过提供事实依据减少模型生成虚假信息的可能性
# RAG基本流程示例代码
def simple_rag(query, knowledge_base, llm):
# 1. 查询处理
processed_query = preprocess_query(query)
# 2. 知识检索
relevant_docs = knowledge_base.retrieve(processed_query, top_k=3)
# 3. 上下文构建
context = build_context(query, relevant_docs)
# 4. 生成响应
response = llm.generate(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