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备案中的安全考量:筑牢数字时代的安全防线

发布于:2025-05-19 ⋅ 阅读:(30) ⋅ 点赞:(0)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大模型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模式识别与语言理解生成能力,成为推动产业变革、提升社会运转效率的关键力量。从智能客服降本增效,到医疗影像精准诊断,再到金融风险智能预测,大模型正重塑各个领域的发展格局。然而,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安全成为大模型备案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一、大模型面临的安全风险剖析​

(一)内容生成的合规性风险​

部分大模型在恶意诱导下,易输出仇恨言论、色情低俗、暴力恐怖、虚假信息等违规内容。例如,复旦大学评测发现,多款文生图大模型在躯体异变、恐怖元素生成方面防护薄弱,会输出血腥暴力、歧视仇恨的图像。这类内容一旦传播,将严重污染网络环境,误导公众认知,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二)数据隐私泄露风险​

大模型训练依赖海量数据,其中包含大量个人敏感信息。若数据存储采用未加密的普通数据库,传输时未使用 SSL/TLS 协议加密,且数据使用缺乏严格授权管理,用户隐私极易泄露。此前就有某企业大模型因数据管理漏洞,导致数百万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引发严重信任危机。​

(三)被恶意利用的风险​

大模型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生成钓鱼邮件、诈骗信息,实施精准网络攻击。例如,攻击者通过构造特定提示词,诱导大模型生成极具迷惑性的虚假金融投资信息,骗取用户财产。​

二、国家层面的法规与标准支撑​

(一)明确安全要求的法规​

2024 年 3 月 1 日实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从语料安全、模型安全、安全措施三方面制定规范。要求企业在语料采集时,需对每一批次数据进行安全评估,确保违法不良信息占比低于 5%;模型训练过程中,要将生成内容安全性纳入关键评价指标 。​

(二)规范内容标识的新规​

即将于 2025 年 9 月 1 日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搭配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明确规定大模型生成内容必须进行显式或隐式标识。比如新闻类生成内容,需在显著位置标注 “人工智能生成” 字样,从源头规范内容传播。​

三、企业的安全防护与备案实践​

(一)语料安全管理​

  1. 严格数据来源把控:对开源数据,需确认其开源协议是否允许商业使用;自采数据要留存采集记录和用户授权书;商业采购数据则需签订详细的数据使用合同,确保来源可追溯。​
  1. 多层内容过滤:采用关键词过滤、分类模型初筛,结合人工抽检进行二次审核。例如某企业建立专业审核团队,每天对 10 万条以上语料进行人工检查,排查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与个人信息泄露隐患。​

(二)模型安全建设​

  1. 优选基础模型:基于第三方基础模型提供服务时,优先选择已通过主管部门备案的模型。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这些模型经过官方审核,安全风险较低。​
  1. 全流程训练监测:训练过程中实时监测使用者输入信息,一旦触发敏感词库或检测到异常请求,立即阻断。同时,每月进行一次模型安全性测评,根据结果优化模型参数。​

(三)安全措施与服务透明化​

  1. 分级分类管理:明确模型适用人群、场合与用途,对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金融、医疗等重要领域,以及面向未成年人的应用,单独设置更高的安全防护等级。​
  1. 用户权益保障:在产品界面显著位置公开模型使用说明、算法原理、个人信息采集用途等信息;提供 “一键关闭输入信息用于训练” 功能;设立 24 小时投诉举报渠道,确保 48 小时内对用户反馈做出响应。​

(四)备案流程与细节​

  1. 材料准备阶段:企业需准备《大模型安全评估报告》,详细说明语料来源、模型训练方法、安全防护措施;《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明确用户数据使用规则;以及相关技术文档等材料。​
  1. 提交审核阶段:通过官方指定平台提交备案申请,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材料进行审核,可能会要求企业补充模型安全性测试数据、第三方检测报告等材料。​
  1. 整改与公示:若审核不通过,企业需根据整改意见完善安全措施,重新提交审核;审核通过后,备案信息将在官方平台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助力​

(一)安全测评平台​

复旦大学白泽智能团队推出的大模型安全测评与治理平台(JADE),通过模拟多种恶意攻击场景,对大模型输出内容进行安全性评测。例如,测试模型在对抗攻击下是否会产生错误输出,帮助企业发现防护短板。​

(二)可信人工智能产品​

中国电信研究院研发的可信人工智能产品,构建了包含五大类关键场景及 1000 + 风险小类的高质量意识形态语料库。同时,研发针对性攻击手段,挖掘模型潜在风险,打造 aigc 合规工具集,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安全管控。​

大模型备案中的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研究机构多方协同。只有持续完善法规标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技术创新,严格执行备案流程,才能有效化解安全风险,让大模型在安全轨道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开启安全、智能的数字新时代。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