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中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预测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由于电能本身难以大规模存储,而用电负荷又会随着时间、季节、气候、节假日等因素不断变化,电力系统必须实时调节发电与负荷的平衡,以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准确的负荷预测对于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测方法
现代电力负荷预测方法主要包括:
- 传统统计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适用于短期和规律性较强的预测任务。
- 机器学习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等,能较好地处理非线性关系和复杂影响因素。
- 深度学习方法:如LSTM、GRU、Transformer等神经网络模型,尤其适用于高频、多维、大规模的数据预测,在近年来的负荷预测中显示出强大的建模能力。
- 混合模型与多任务学习:结合多个模型优势,或者在考虑区域、行业等不同负荷类型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建模,以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
二、数据描述
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两大类:历史负荷数据和气象及日历信息数据,具体如下:
- 历史负荷数据
包括目标区域在过去若干年内的用电负荷记录 - 气象数据
为分析天气因素对电力负荷的影响,引入了多项气象指标,具体包括:-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平均气温
- 相对湿度
- 降雨量
这些气象变量与负荷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能够提升模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预测精度。
- 日历信息数据
为反映人为行为规律对用电负荷的影响,加入了与时间相关的类别变量,包括:- 年份与月份
- 是否节假日
- 是否工作日
- 星期几
此类信息有助于模型识别工作日与节假日、不同月份或季节之间的负荷模式差异。
三、模型算法
采用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型结构,简称 CNN-BiGRU-NN,用于建模电力负荷与气象等多源时间序列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该模型充分融合了局部特征提取能力与时序建模能力,提升预测准确性与泛化能力。
模型结构:
卷积神经网络(CNN)部分
输入特征首先通过两个一维卷积层和池化层处理。该部分的主要作用是:
对高维输入特征进行压缩与抽象;
提取局部变化特征(如天气突变、负荷短时波动);
降低后续RNN部分的计算复杂度。
网络结构中使用了:
Conv1d(in_channels=104, out_channels=32, kernel_size=1)
MaxPool1d(kernel_size=2)
Conv1d(in_channels=32, out_channels=32, kernel_size=1)
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网络(BiGRU)部分
经过CNN处理后的特征被送入多层双向GRU网络,用于建模电力负荷的时序动态变化。BiGRU可以从过去和未来两个方向同时提取序列特征,适合捕捉周期性、趋势性等长期依赖信息。
网络使用了四层堆叠的BiGRU:
第一层 GRU:输入32维,输出双向8维(共16维)
第二层 GRU:输入16维,输出双向16维(共32维)
第三层 GRU:输入32维,输出双向32维(共64维)
第四层 GRU:输入64维,输出双向34维(共68维)
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部分
- 通过取最后一个时间步的输出向量作为整体特征表示,接入两个全连接层,用于非线性特征变换和最终预测:
- 第一层将特征从68维扩展至128维;
- 第二层输出96维,为最终的预测结果(15分钟间隔,一天的预测结果)。
模型算法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class CNN_BiGRU_N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CNN_BiGRU_NN, self).__init__()
# CNN部分
self.conv1 = nn.Conv1d(in_channels=104, out_channels=32, kernel_size=1)
self.pool = nn.MaxPool1d(kernel_size=2)
self.conv2 = nn.Conv1d(in_channels=32, out_channels=32, kernel_size=1)
# BiGRU部分
self.bigru1 = nn.GRU(input_size=32, hidden_size=8, batch_first=True, bidirectional=True)
self.bigru2 = nn.GRU(input_size=16, hidden_size=16, batch_first=True, bidirectional=True)
self.bigru3 = nn.GRU(input_size=32, hidden_size=32, batch_first=True, bidirectional=True)
self.bigru4 = nn.GRU(input_size=64, hidden_size=34, batch_first=True, bidirectional=True)
# 最后全连接层
self.fc1 = nn.Linear(68 * 1, 128)
self.fc2 = nn.Linear(128, 96)
def forward(self, x):
# x: (batch, time, feature)
x = x.permute(0, 2, 1) # Conv1d需要 (batch, feature, time)
x = F.relu(self.conv1(x)) # -> (batch, 32, time)
x = self.pool(x) # -> (batch, 32, time//2)
x = F.relu(self.conv2(x)) # -> (batch, 32, time//2)
x = x.permute(0, 2, 1) # -> (batch, time//2, 32)
# BiGRU层
x, _ = self.bigru1(x) # output shape: (batch, seq_len, 2*hidden)
x, _ = self.bigru2(x)
x, _ = self.bigru3(x)
x, _ = self.bigru4(x) # 最终shape: (batch, seq_len, 68)
x = x[:, -1, :] # 取最后一个时间步(也可以做avgpool)
x = F.relu(self.fc1(x))
x = self.fc2(x)
return x
四、算法表现
预测表现
问题
1.为什么节假日和周末预测效果更差?
用电行为模式变化大且不规律
- 节假日用电通常偏向居民生活负荷,工业和办公区域负荷骤降;
- 不同节假日(如春节、国庆)用电行为差异也很大;
- 周末家庭活动频繁,具有较高波动性。
样本量少,训练不足
- 节假日/周末在全年中占比少,导致在训练数据中样本数量较少,模型难以学习其模式;
- 特殊节假日(如春节)变化极大但历史样本更稀缺。
气象与社会活动的耦合复杂
- 节假日可能有出行潮、聚会、旅游等社会活动,叠加天气影响,会导致模型难以预测。
2.如何改进模型预测效果?
- 增强特征表达
- 添加更丰富的时间标签:
- 是否节假日
- 节假日类型(如法定节、调休)
- 节日前一天、节后第一天标记
- 周中第几天(如周五晚上居民负荷会提前上升)
- 加入社会活动类特征(如节假日出行指数、节日类型等)
- 数据增强
- 利用 SMOTE 或时间序列数据增强方法,提升节假日样本权重
- 进行“滑窗拼接”生成更多节假日的训练样本
- 模拟生成多种节假日场景数据供训练使用。
- 分组建模(分类型预测)
- 对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分别建模或分类预测;
- 或引入一个分类模块,先判断当前是否为节假日,再调用相应预测模型。
- 提升模型的记忆与泛化能力
- 使用 Transformer、TFT、xLSTM 等更强的时间序列模型;
- 或引入注意力机制,引导模型“关注”特定时间节点
- 历史相似日建模
- 为当前预测日寻找历史上相似气象与时间条件的“相似日”;
- 利用这些相似日作为参考或模型辅助输入,提升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