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空FACE的一个落地方案漫谈汽车HPC软件架构的思维转变(3/3)汽车HPC上的软件架构设计趋势漫谈

发布于:2025-09-09 ⋅ 阅读:(19) ⋅ 点赞:(0)

PART FIVE:AUTOSAR中的层概念的选择

要理解AUTOSAR选择“层(Layer)”而非“段(Segment)”的核心原因,需要先回归两者的本质差异——层是“功能职责驱动的强约束架构”,段是“资源/部署驱动的弱约束划分”。AUTOSAR作为面向汽车电子的标准化架构,其核心目标是解决“多厂商协同开发、软硬件解耦、功能可复用”的行业痛点,而“层”的特性恰好匹配这些需求,“段”的灵活性反而会破坏标准化和稳定性。

一、先明确:AUTOSAR的“层”是什么?——强约束的“职责隔离”架构

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的分层架构是自上而下按“功能职责”严格划分的垂直结构,每一层有明确的“输入/输出”和“不允许做什么”的规则,本质是“通过约束实现标准化”。其经典分层(简化版)如下:

层级(Layer) 核心职责 与其他层的交互规则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实现具体功能(如自适应巡航、灯光控制) 只能调用RTE,不允许直接访问底层硬件/驱动
运行时环境(RTE) 作为“中间件”,隔离应用与底层 向上提供API给应用层,向下调用基础软件层
基础软件层(BSW) 硬件抽象、驱动、系统服务(如通信、存储) 只能被RTE调用,不允许直接调用应用层
硬件层(Hardware) 物理硬件(MCU、传感器、执行器) 只能被BSW的驱动层访问

这种分层的核心是“职责不可跨越”——比如应用层开发者不需要关心硬件是英飞凌还是德州仪器的MCU,只需调用RTE的标准化接口;硬件更换时,只需修改BSW的驱动,应用层代码完全不用动。

二、再对比:“段(Segment)”的本质——灵活的“资源/部署划分”

“段”的概念更偏向“水平划分”或“资源维度的灵活切割”,没有严格的职责约束,核心是“为了适配部署需求(如硬件资源、实时性)而拆分”。例如:

  • 在嵌入式系统中,把一个大程序拆成“核心控制段”(跑在高实时性MCU核)和“数据处理段”(跑在低实时性核),两段可跨资源交互,没有“谁只能调用谁”的约束;
  • 在软件部署中,把一个服务拆成“用户交互段”(部署在前端服务器)和“数据计算段”(部署在后端服务器),两段通过网络自由通信,职责边界模糊。

“段”的灵活性是优势,但也意味着“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厂商对“段”的划分逻辑可能完全不同,无法实现“协同开发”和“即插即用”。

三、AUTOSAR选“层”不选“段”的3个核心原因

AUTOSAR的诞生背景是:汽车电子涉及主机厂、Tier1(如博世、大陆)、芯片厂商(如恩智浦)等多角色,需要一套“大家都遵守的规则”,避免“各做各的,无法兼容”。而“层”的特性完美契合这一需求,“段”则会破坏标准化。

1. 层的“强职责隔离”= 解决“软硬件解耦”痛点

汽车电子的硬件生命周期(如MCU)通常比软件长(如功能算法),如果软件直接访问硬件,硬件更换时软件必须重写。
AUTOSAR的“层”通过RTE和BSW实现了严格的“软硬件隔离”:

  • 应用层(软件功能)→ 只认RTE接口,不管硬件;
  • BSW(驱动/硬件抽象)→ 只认硬件,不管应用层。
    :某车型更换MCU(从A厂商换成B厂商),只需Tier1修改BSW中的“MCU驱动模块”和“硬件抽象层(HAL)”,主机厂开发的“自适应巡航应用”代码一行不用改——这是“层”的强约束带来的必然结果。
    如果用“段”:假设把“自适应巡航”拆成“控制段”和“硬件交互段”,两段可能直接耦合(如“硬件交互段”暴露硬件寄存器地址给“控制段”),硬件更换时“控制段”也必须修改,完全失去解耦意义。
2. 层的“标准化接口”= 解决“多厂商协同”痛点

AUTOSAR的每一层都定义了全球统一的接口标准(如RTE的API格式、BSW模块的交互协议),不同厂商的产品只要符合标准,就能“即插即用”。

  • 芯片厂商:只需按照AUTOSAR标准开发BSW的“驱动模块”,就能适配所有遵循AUTOSAR的主机厂/ Tier1;
  • 主机厂:只需按照AUTOSAR标准开发应用层功能,就能运行在任何搭载了符合标准BSW和RTE的ECU上。
    :博世开发的“ESP(电子稳定程序)”BSW模块,可直接适配大众、丰田等不同主机厂的ECU——因为大家都遵守AUTOSAR的层间接口标准。
    如果用“段”:“段”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博世的“ESP段”和大众的“车身控制段”可能因为交互逻辑不同而无法兼容,协同开发成本极高。
3. 层的“垂直分层结构”= 解决“功能可复用”痛点

汽车电子中有很多通用功能(如CAN通信、EEPROM存储),AUTOSAR将这些通用功能归到“基础软件层(BSW)”,形成标准化的“可复用模块”,避免各厂商重复开发。

  • 所有应用层功能(如灯光、转向、动力)都可以复用BSW的“CAN通信模块”,无需各自开发CAN驱动;
  • 层的垂直结构保证了“复用模块”的稳定性——BSW模块一旦开发完成并通过认证,可在不同车型、不同项目中反复使用。
    :某Tier1开发的“CAN FD通信模块”(属于BSW的通信服务层),可直接复用到轿车、SUV、新能源汽车等不同项目中,只需配置参数,无需修改核心代码。
    如果用“段”:“段”是按部署需求划分的,通用功能可能被拆分到不同“段”中(如CAN通信的发送部分在“段A”,接收部分在“段B”),无法形成独立的“可复用模块”,重复开发不可避免。

四、总结:层是“标准化的约束”,段是“灵活的自由”——AUTOSAR需要前者

AUTOSAR的核心诉求不是“灵活”,而是“标准化、可协同、可复用”。

  • “层”的强约束(职责隔离、标准接口)是实现这些诉求的基石,虽然牺牲了部分灵活性,但换来了汽车电子行业的高效协同和成本降低;
  • “段”的灵活性虽然适合特定场景(如定制化部署),但缺乏统一标准,无法解决多厂商协同、软硬件解耦的核心痛点,因此不符合AUTOSAR的设计目标。

简单说:汽车电子需要“大家都按规矩来”,而“层”就是规矩,“段”则是“各自发挥”——AUTOSAR必须选“规矩”

PART SIX:HPC架构下,层与段概念的融合

在汽车电子软件向HPC(高性能计算平台)集中化发展的趋势下,架构设计会弱化传统“层”的强约束性,引入更多类似“段”的灵活性特征,但并非简单取消层的概念、完全采用段的概念,而是形成“分层基础上的分段化灵活组合”的混合架构。这种演变的核心逻辑与HPC的技术特性和汽车软件的新需求深度绑定:

一、HPC的硬件特性倒逼软件架构“去刚性分层”

传统汽车电子基于分布式ECU(如车身域、动力域),硬件资源有限且功能单一,“层”的强隔离(如应用层→RTE→BSW的严格调用关系)能高效解决“小而专”场景的标准化问题。但HPC的硬件特性完全不同:

  • 算力集中化:单HPC芯片集成多核CPU、GPU、NPU等异构计算单元,需动态分配资源(如某核运行自动驾驶感知,某核运行座舱交互),传统“层”的固定调用关系无法适配这种动态性;
  • 硬件抽象弱化:HPC的硬件接口更统一(如通过PCIe、CXL连接传感器/执行器),无需像分布式ECU那样通过BSW层做复杂硬件适配,“层”的垂直隔离价值下降;
  • 功能跨界融合:HPC需同时运行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跨域功能,功能间存在大量数据交互(如激光雷达数据同时供感知算法和可视化界面使用),传统“层”的单向依赖(上层调用下层)无法满足多向协同需求。

例如,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控制”链路在HPC上可能跨异构计算单元部署:感知算法(GPU)生成的障碍物数据,既需传给决策模块(CPU),也需实时推送至座舱显示(GPU另一核)。这种“多向数据流动+动态资源分配”的场景,更适合用“段”的灵活组合(如“感知段”“决策段”“显示段”通过标准化接口自由交互),而非“层”的刚性堆叠。

二、软件需求推动“段”的特性成为架构核心

HPC时代的汽车软件需求(如OTA高频更新、功能按需激活、跨域协同),进一步强化了对“段”特性的依赖:

  • 功能模块化与动态部署:需将软件拆分为独立“功能段”(如“自动泊车段”“高速领航段”),支持用户按需购买后动态加载,传统“层”的全栈绑定(改应用层需动RTE)无法实现这种轻量化部署;
  • 迭代速度差异化:自动驾驶算法(需每周迭代)与基础通信服务(半年迭代一次)的更新节奏完全不同,需按“段”划分独立生命周期,避免“一层更新全栈测试”的效率损耗;
  • 跨域数据共享:座舱的语音指令(座舱段)需直接控制自动驾驶的巡航速度(智驾段),这种跨域交互要求“段”级别的松耦合通信(如通过SOA服务接口),而非“层”的垂直调用。

以特斯拉FSD架构为例,其软件在HPC上按“任务段”划分:感知段(处理摄像头/雷达数据)、规划段(生成行驶路径)、控制段(执行转向/加速),各段通过中间件(类似“段间接口”)交互,既保留底层操作系统的基础分层(如内核层、驱动层),又在应用层完全采用“段”的灵活组合模式。

三、“层”不会消失,但会退为“基础支撑”,“段”成为“功能组织核心”

HPC时代的架构演变不是“层→段”的替代,而是**“底层保留必要分层,上层功能按段组织”**的混合模式:

  • “层”的保留部分:在硬件抽象层(HAL)、操作系统层(如QNX、Linux)、基础通信层(如SOME/IP)等与硬件强相关的底层,仍需“层”的标准化隔离(如内核层为上层提供统一的进程调度接口),确保硬件兼容性和系统稳定性;
  • “段”的主导部分:在应用功能层(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按“功能域+资源需求”划分为独立“段”(如“视觉感知段”“多传感器融合段”“人机交互段”),段内包含完整的功能逻辑和资源需求描述(如算力、内存),段间通过标准化服务接口通信,支持动态调度和组合。

这种模式既吸收了“层”在底层标准化的优势,又通过“段”的灵活性满足HPC的动态性和跨域需求,是当前行业的主流演进方向(如AUTOSAR AP的功能集群、SAE的车控操作系统架构均体现此特征)。

总结:HPC推动架构从“垂直分层”走向“分层+分段”的混合形态

汽车电子软件在HPC时代的核心诉求是“标准化基础上的灵活创新”:底层依赖“层”的稳定性保证硬件兼容和系统可靠,上层依赖“段”的灵活性实现功能快速迭代和跨域协同。因此,“层”不会被完全取消,而是从“全栈主导”退为“基础支撑”,“段”则成为功能组织和迭代的核心单元——这种演变不是对“层”的否定,而是架构对HPC时代复杂需求的适应性进化。


网站公告

今日签到

点亮在社区的每一天
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