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A13-1牌照),标志着其正式进入卫星通信主战场,填补了在个人移动卫星通信领域的资质缺口 。这一牌照颁发是落实《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年8月27日发布)的关键举措,旨在推动卫星通信服务向普通用户普及,并促进产业链协同。中国联通将以此为基础,构建"天地一体"网络,解决地面网络覆盖盲区问题,并在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等场景深化应用。
政策背景
工信部颁发A13-1牌照的政策背景源于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9条举措,核心目标是推动卫星通信与地面网络融合,加速低轨卫星部署以抢占频轨资源,应对国际竞争(如SpaceX星链) 。政策鼓励运营商通过共建共享模式挖掘天通、北斗高轨卫星潜力,并依托低轨卫星拓展高速数据服务,形成"天地一体化"基础设施 。
中国联通的战略定位聚焦于"天地一体化网络",通过低轨卫星与地面网络融合,实现"不换卡不换号"的无缝切换。其技术路径以"5G+北斗"为基础,结合天通高轨卫星和自研低轨卫星(如"联通星系"),构建星地协同网络,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 。在应用场景上,联通优先布局应急通信(如灾害救援)、海事通信(远洋船舶)、偏远地区覆盖(农村、沙漠)及车联网(与时空道宇合作)等垂直领域,同时探索低轨卫星的高速数据服务 。
中国联通的牌照战略意义在于:一是补全了个人移动通信领域的空白,此前仅持有A13-2(固定通信)牌照 ;二是通过牌照获取频谱资源和发射协调权,形成"运营商+卫星"协同生态(如与中国星网合作) ;三是为未来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应对ITU"先占先得"的频轨资源争夺原则 。
卫星网络架构
中国联通的卫星网络架构包含两个层次:高轨卫星和低轨卫星。高轨卫星依托天通系统(1980-2010MHz频段),提供基础话音和短消息服务,覆盖范围广但速率较低(约5Mbps) 。低轨卫星方面,中国联通发射了"联通星系"四颗低轨卫星(01-04星),其中04星是国内首颗具备3GPP窄带物联通信能力的低轨卫星,轨道高度850km,采用载荷可重构、波束灵活配置、频谱感知、干扰规避等多项核心技术,具备低功耗终端直连、动态波束调度与复杂电磁环境自适应能力 。
在技术实现上,中国联通采用"星地融合"策略,通过复用地面5G网络资源(如与时空道宇合作的物联网方案)降低部署成本。其技术路径主要包括:
协议标准:采用3GPP NTN技术,支持5G R17/R18标准,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的语音、短信及未来数据服务 。
网络架构:通过"多点落地"地面站(如三亚、佳木斯)和SDN/NFV技术,实现星地传输负载均衡,降低时延。星上采用波束灵活配置,地面站通过光纤网络分担传输压力。
技术演进:当前阶段聚焦窄带物联(IoT NTN)和语音/短信服务,未来规划向宽带数据服务(NR NTN)扩展,目标是2030年实现千亿元市场规模,覆盖车联网、应急救灾、海洋通信等场景 。
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技术路径差异在于:移动更侧重星载核心网和5G-A融合,电信依托天通高轨卫星快速商用,而联通则聚焦物联网和星地融合标准,通过与中国卫通、时空道宇的合作构建差异化优势 。
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模式与应用场景
中国联通的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模式采用"不换卡不换号"策略,用户通过支持卫星功能的智能手机(如华为Mate 60/70系列、荣耀Magic6/7 Pro、OPPO Find X8 Pro、小米15 Ultra等21款国产机型)直接接入卫星网络,初期聚焦应急通信场景 。资费按照10元/月收取,包含2分钟免费国内主被叫通话。超出标准后,拨打和接听国内电话费用都为9元/分钟,发送国内短信费用为5元/条,接收免费,不支持发送国际短信 。
中国联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当前仅在天津、山西、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广东、海南8个省市试点,需开通国际漫游(退订漫游则卫星功能失效),暂不支持境外使用 。与中国电信相比,联通初期覆盖范围较小(8省市 vs 全国),但通过低轨卫星合作(如吉利星座)未来可实现更广覆盖和更高速率 。
中国联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
应急通信:在地面通信网络覆盖不稳定或无覆盖情况下,提供紧急通信服务。例如,在灾害救援现场,联通卫星可确保救援人员与指挥部的通信畅通 。
海事通信:依托"沃星海"品牌,为远洋船舶提供卫星通信服务,支持语音、短信及未来数据传输 。
车联网:与中国移动不同,联通更侧重物联网和车联网场景。2025年2月,联通在北京亦庄完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低轨星座-吉利星座的车载卫星通信外场试验,试验设备搭载专用芯片模组,成功验证了"车载终端—在轨卫星—业务平台"全链路双向通信能力,为低轨卫星在车联网、应急通信等关键场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中国联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技术验证进展包括:2024年2月与中国移动、银河航天共同完成了NR NTN(5G宽带非地面网络)终端直连低轨卫星在轨试验,下行峰值速率可达11Mbps,上行峰值速率可达3.6Mbps,可类比地面4G移动网络水平 。这一试验验证了3GPP NTN基本通信协议、业务流程以及透明转发模式的网络架构,证明了天地一体融合通信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
业务挑战与应对
中国联通卫星移动通信业务面临四大核心挑战:
技术成熟度不足是首要问题。尽管联通已完成NR NTN在轨试验,但终端直连速率(约10Mbps)仍低于国际竞品(如星链1Gbps) 。星地网络架构差异导致融合复杂,需解决多普勒频移、波束切换等技术问题。此外,星地网络时延差异(如双跳传输时延)可能影响车联网、航空互联网等场景的实时性要求 。
成本压力巨大构成第二大挑战。卫星制造发射成本约为星链的4-5倍,火箭回收技术尚未成熟,而星链已实现周发射和低成本运营(火箭回收次数超27次) 。联通需依赖与中国星网、时空道宇等合作伙伴的资源协同来降低成本,但具体成本分摊机制(如卫星制造、发射费用分担)尚未明确 。
国际竞争激烈是第三大挑战。SpaceX星链已部署超6000颗卫星,服务用户超350万,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ITU规则要求"先占先得",中国星网需在2029年前完成10%部署(1300颗卫星),否则资源可能被收回 。相比之下,联通星系星座规模较小(当前仅4颗),需加速低轨卫星部署以应对竞争 。
政策与商业化落地是第四大挑战。尽管工信部已颁发牌照,但全面商用仍需2-3年时间 。目前,联通尚未推出针对普通用户的卫星通信套餐或产品,而中国电信已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并实现海外拓展 。此外,卫星互联网终端成本高(如星链终端约599美元) ,用户普及面临门槛。
针对这些挑战,中国联通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加速低轨卫星部署:与中国星网、时空道宇等合作,推动"联通星系"星座规模扩展。资料显示,时空道宇"吉利星座"已完成30颗卫星部署,2025年底实现全球90%区域覆盖 。联通可通过合作共享这一覆盖能力,降低自建星座的成本压力。
深化与中国星网合作:通过"地带天"模式整合资源,发挥联通地面网络优势,中国星网负责卫星制造与发射,形成"运营商+卫星"的协同创新模式 。这一合作模式有望降低卫星互联网建设成本,实现卫星数量缩减至卫星独立组网的一半,单星成本下降10% 。
拓展星地融合应用场景:聚焦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偏远地区通信及车联网等场景,推动"5G+北斗"时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在智慧交通、低空经济、政府治理、高标农田等领域的应用 。
推动星地融合标准制定:主导3GPP NTN技术标准落地,推动星上边缘计算技术发展,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并降低时延 。
中国联通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商业化时间表预计为:2025年完成技术验证和试点推广;2026年扩展覆盖范围至全国主要区域;2027年推出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NR NTN服务;2030年实现与5G-A/6G网络深度融合,形成"天上一张网、地上一张网"的3D立体覆盖 。
与竞争对手的布局差异
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卫星通信领域的布局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路径、星座规模、合作模式及市场策略等方面:
运营商 | 技术路径 | 星座规模 | 合作模式 | 商业化进展 | 国际化布局 |
---|---|---|---|---|---|
中国电信 | 高轨天通卫星+低轨物联网 | 天通系统(已商用)+银河航天合作 | 独家运营天通系统 | 2023年率先商用,支持30款终端 | 2025年拓展至老挝等海外市场 |
中国移动 | 5G-A+星载核心网+6G验证 | 参与GW星座(1.3万颗)建设 | 与中国星网成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 | 尚未开放个人直连业务,侧重行业应用 | 2025年香港邮轮完成千帆星座商业测试 |
中国联通 | 3GPP NTN+地带天模式 | 联通星系(4颗已发射)+吉利星座合作 | 与中国卫通、时空道宇深度合作 | 2025年9月获牌照,8省市试点 | 2025年4月与马来西亚企业成立合资电信公司,但业务尚未落地 |
技术路径差异:中国电信依托天通高轨卫星快速商用,提供全国覆盖的语音/短信服务 ;中国移动探索星载核心网和5G-A融合,技术上更激进(如6G验证星) ;中国联通则聚焦物联网和星地融合标准,通过与中国卫通、时空道宇的合作构建差异化优势 。
星座规模差异:中国电信拥有天通系统(高轨)和银河航天低轨物联网卫星 ;中国移动参与GW星座(1.3万颗)建设,发射进度依赖中国星网 ;中国联通当前仅发射4颗低轨卫星,依赖吉利星座(41颗)扩展覆盖 。
合作模式差异:中国电信独家运营天通系统,但需与民营企业合作推进低轨扩展 ;中国移动与中国星网成立合资公司,主导技术标准制定 ;中国联通与中国卫通、时空道宇深度合作,通过"地带天"模式整合资源 。
市场策略差异:中国电信已实现全国覆盖且支持国际通话,联通初期仅限8省市,但通过低轨卫星合作未来可能扩展覆盖范围和数据服务 ;中国移动侧重四大数智化场景(如工业元宇宙),联通则聚焦应急通信、海事通信和物联网 。
国际化进展差异:中国电信已将天通业务拓展至老挝、香港等海外市场 ;中国联通仅通过时空道宇在马来西亚成立合资企业,但业务尚未落地 ;中国移动2025年在香港邮轮完成千帆星座商业测试 。
展望
中国联通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A13-1牌照),是其从传统通信运营商向天地一体化网络提供商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一牌照的颁发不仅补全了联通在卫星通信领域的资质缺口,也为其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服务生态奠定了基础 。
中国联通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的战略定位清晰:以"5G+北斗"为基础,结合天通高轨卫星和自研低轨卫星(如"联通星系"),构建星地协同网络,实现"不换卡不换号"的无缝切换 。在技术路径上,联通聚焦3GPP NTN标准,通过与中国卫通、时空道宇等合作推动星地融合技术发展,未来计划扩展至NR NTN(5G宽带)服务 。
中国联通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的商业化进展相对滞后,但通过与中国星网、时空道宇等合作,有望在2-3年内实现全国覆盖和高速数据服务 。在应用场景上,联通将重点拓展应急通信、海事通信、车联网和智慧农业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
中国联通卫星移动通信业务是其应对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国家"新基建"与"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面临技术、成本、国际竞争和政策等多重挑战,但联通凭借技术自主性、星地协同能力和政策支持,有望在应急通信、海事通信等场景实现突破,形成独特的商业生态 。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全面商用,联通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将成为其重要的增长点,推动公司从传统通信运营商向科技公司战略转型 。